独生子女消费面面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晨辉)

孩子们的吃穿用学

这一代中国孩子可以和美国孩子学习同一种语言,吃同一种食品,可以和日本孩子看同一部卡通片、用同一支笔和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代孩子是世界的孩子。

吃:大部分家庭在用餐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一桌两制”,好莱主要为孩子准备,父母吃普通的菜。一日三餐外,零食是一项不少的开支,而且孩子的口味越来越高,“和路雪”、“德芙”、“彩虹糖”、“嘟嘟”,他们比成人更懂得如何去分辨产品的伪劣。

穿:在南开大学附小上学的20名学生中,有200元以上一套服装的3人,有100元以上旅游鞋的19人,有手表的20人。在儿童服装专卖店,“米奇妙”等名牌服装都在二三百元,甚至小围巾小手套也时装化,讲究配套。家长们总是在长叹太贵的同时,把手伸进衣兜。

用:现在的孩子,淘汰一件东西的理由不再是“坏了”,而是“我喜欢那种所以不要这种”。在对和平区200名小学生的调查中,有20支以上可使用笔的占50%,有2个以上可用书包的占40%,更新时间一年一次的占60%,半年一次的占20%。欢庆里小学一名姓赵的同学,开学背了一个100多元的牛仔包,没过几天又换了一个近300元的进口包。老师问他是牛仔包坏了吗?他说因为新的好看。文具盒更换时间比书包还短,40-50元的文具盒,一位3年级学生有8个,没用过的3个。

独生子女消费面面观0

商场是孩子们的首选乐园

教育:孩子升学择校时可谓一分千金。加上各种电脑班、外语班、书法班的诱惑,父母望子成龙,节衣缩食也要“智力投资”。家教大军的兴起,成了对孩子投资的另一道风景线。

为了孩子的“独立自主”

对幼儿园孩子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们推崇的价值观中,“独立自主”高居榜首,达52%,而“勤俭节约”则不到5%。支撑孩子这种独立意识的往往是父母永远敞开的钱袋。

在南苑超市,一个刚被奶奶从幼儿园接回的四五岁男孩,正娴熟地推着购物车在架前挑选他所需的东西。雪碧、统泰曲奇、巧克力派、消毒奶……被逐一放进手推车,并不时回过头叮嘱奶奶“买东西要注意出厂日期和外包装”。眼前这位孩子还在上幼儿园,而他的奶奶说这是在锻炼孩子独立购物能力。在孩子刚生下来时,为了让“家族的香火”健康成长,他所用的全部东西均为最高级的,光是雀巢米粉就不知吃了多少袋。到3岁左右,玩具变成孩子生活的主流,家里各种各样的玩具就有两大柜子。四五岁时,孩子开始迷恋电视,煽情的广告刺激了孩子的购买欲望,他每天都会喊一声“今天你喝了没有,我们都喝‘乐百氏’”。于是,每天两瓶‘乐百氏’,一年的支出就是730元左右。

值得玩味的是,倡导自己孩子进入高消费的,大部分是腰包并不富裕的知识分子。看来,诱发儿童消费市场火爆的原因,观念应该排在经济水平之前。

在天津音乐学院旁的音苑琴行,在天津大学教书的李崇华带着女儿来这里选钢琴,因为孩子说,班上3个同学家都有了,她也想学。面对这黑色的琴体,李崇华说,孩子就是希望,“天赋是靠后来发现的”,宁愿信其有。智力投资多少钱也值。

众说纷纭的儿童消费

除上面所提到的观念的影响之外,天津社科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郝麦收认为,在这个商业化社会,铺天盖地的广告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孩子们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媒介输送给他们的价值观,并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消费习惯上。在主观上,他们被动地消费,在客观上却支撑着一个火爆的市场。而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天津轻院幼儿园园长颜立讲了这样一件事:曾有一个上小学4年级的孩子非常内行地告诉脚穿耐克鞋的同伴“你的鞋从手感到光泽上看,肯定是假的。”颜立说:“我们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可爱,然而也越来越陌生。他们用一种儿童的语言传递着一种成人化的消费心态,这不知是一种进步还是失落。一般孩子的自尊心处于萌芽状态,家长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招人喜欢,自己的孩子比别人优越,这种攀比心理,必然导致儿童消费的水涨船高。”而一位家长则认为,现在商场里的儿童用品几乎全是舶来品,从护肤霜到奶粉,价格居高不下,家长掏重金,是被迫的。国营厂家生产的产品有些一看包装就会让人怀疑其质量,连出厂日期都不清楚。为了孩子的健康,买贵的用着放心。

天津社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对6岁到15岁的独生子女家庭能承担多少费用这一问题,被调查的近300户中,10%回答“要多少给多少”,27%的家庭表示可支出两万元,25%的家庭可支出3万元,8%的家庭表示可支出5万元,最高可达8万元。看来,儿童消费呈水涨船高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