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环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噪光——城市中的新污染
◎王亮
新些年,刚有高房子那阵子,我一见到闪光的玻璃幕墙就兴奋,就像50年代见到满天的烟囱一样,觉得是一种标志。华丽、气派,这才叫现代化呢。可有一次看电视,上海一居民状告邻居一幢高楼的玻璃墙。说它反射的光和热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我也才恍然大悟,从此知道了一种叫“噪光”的污染。
后来比较关注这方面的事,也就知道得越来越多。看那些林立高楼,有的玻璃幕墙高耸,有的白色墙体庄严,有的铝合金装修显得富丽堂皇。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些建筑物的钢化玻璃,釉面砖墙,铝合金板、磨光岩石等,明晃晃,白花花,眩目逼人,强烈的噪光,大大超过了人体生理适应范围。有专家说,噪光污染会伤害人的眼角膜和虹膜,导致视力下降,增加白内障发病率。繁华路口的强烈噪光会造成司机眼花缭乱,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行车安全,造成交通隐患。
推面广之,“噪光”在我们身边还不少。现在人们热衷于室内装修和美化。居室装修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照明。一般家庭选购灯具时,往往考虑的是美观、豪华和气派,而忽略了合理的照明需要,一些居室灯光五颜六色,色彩华丽、光怪陆离,让人烦躁。更有些孩子做功课用灯功率过大,照如白昼。人们只知道光线不足令人视力减退,殊不知刺眼耀目的“噪光”对视力损坏更为严重。强光能干扰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长此以往会造成人头晕目眩、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害莫大焉。
环保的才是时尚的
苗林
我们编辑部一位小姐是真正时尚中人,许多新观念新词汇都是她向我们灌输的。那天,编辑部为一个环保题目闹得正欢——我们男人一说起环保就“大江大河”、大气臭氧,一副以天下为己任,又不着边际的样子。正在我理直气壮的时候,“环保小姐”扯扯我新买的皮服:“得了吧,你先脱下这身兽皮再发言吧。”然后又谆谆诱导:“你知道下个世纪——也就是几年后的服饰主题是什么吗?是环保!到那时候,你穿着这身衣服出去采访都会不好意思。”
再然后,环保小姐又以女人特有的耐心对我进行她的“环保服饰”启蒙。她放了一盘“21世纪服饰设计大赛”的录相带,帮我分析和欣赏穿在身上的环保精神,令我大开眼界。
有一套美籍华裔王咪咪的作品。一袭有着板硬感觉的长褛,中间系着3颗硕大的纽扣,定睛一看,原来是3个饮料瓶盖。整套服装的面料是旧料再用,像中国南方的家织土布。韩国郑佑进的作品是一件紧身旗袍,当模特身着深浅不一的绿色织品出场时,好像是森林女神款款而来,尤其是她透明的马甲中还塞着几把稻草,其中有麦粒、豆壳,别有意味。
据联合国国贸中心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欧洲对服装质量的要求主要反映在服装的健康及环保标志上。”德国从今年对20种含有害胺类偶氮染料实行管制。有人钟爱纯棉织品,但还要追问种棉花用的是有机肥还是无机肥。我国的服装出口近年大幅度下降,其中服装出于偶氮染料问题的导致安全环保质量不过关是一个重要原因。
看来,环保问题不只是在身边,简直就在身上。
“舍不得用纸”
记者 刘君梅
赵小兵的细心在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聚会的时候宾主往往会为茶杯不够多而犯难,小赵便会从他的背包里变魔术似的掏出一摞一次性塑料杯,令宾主尽欢颜。可有一次,当大家再次夸他是“及时雨”时,他说:“我们以后应该换纸杯了。”小赵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他听到一些外国客人报怨我们普遍使用的塑料杯子污染环境。他们看到一次性塑料制品如临大敌。
一次性塑料容器、塑料袋因轻便、卫生、易于加工等优点在我们生活的某些年代成了主角。我们从穿“的确良”回归到了穿纯棉布的时候,也终于认识到塑料容器不易分解、不能重复利用,总之不利于环境,这种认识显然意义深远。
纸制品理所当然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没有什么比具有环保意识更令人尊敬同时也更时尚的了。
有品味的商店或专卖店使用精美的纸包装袋已成国际惯例。不错,这个袋子的根本用途是让我们把商品带回家。但聪明的商家懂得在这上面花本钱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确实也有不少人钟情纸袋,甚至把它作为收藏品:是包装设计作品,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旅行的纪念,也是零售业和品牌兴衰的的见证。不同的人拎着纸袋走在不同城市的街道上,他们会因手中的纸购物袋而彼此认同。
一些蚀具慧眼的研究机构和商家开始用纸容器替代塑料容器。北京的一些超市的货架上已经摆上了一次性纸杯,可以让赵小兵们“更有面子”。不久的一天,我们在火车上在单位里用的塑料一次性饭盒也将换成纸制品。“白色污染”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中国人发明了造纸,但我们好像从未像今天这样对纸有这么多的想法。
在开张不久的北京三联书店韬奋图书中心文具柜台,出售一些看起来挺粗糙的信笺、笔记本,价格略贵,店员说这是台湾制造的再生纸制品。柜台上用皱巴巴的牛皮纸立了3个小招牌,赫然写着“舍不得用纸”。不和你肯不肯为“再生纸”多花些钱,那几个字至少会让我们有所触动。
环保不是别人的事情。那天香港卫视凤凰台在天气预报之后奉送了一条小常识,帮我们换算生产一吨纸需要砍掉多少树……
我开始尽量把手头的纸正反两面都写满字。
“爱照像,也爱环境”
刘木廷
虽长得一般,可从小喜欢照像。小时候,能有一张2寸的小照就左看右瞧,爱不释手。后来长大了,照片的尺寸也越来越大,3寸、5寸、12寸,大大益善。直至再后来干上了摄影这一行,才发现,一直自以为美化生活的摄影业,竟无意中也干着污染生活的“勾当”。看如今五光十色的“婚纱摄影”、安静整洁的医院CT室、高深莫测的科研单位等,其大量使用感光片造成的污染,往往被我们忽略。
据一项调查,我国一些大城市人均使用照相胶卷,比5年前提高了5.9倍。我所居住的城市有450万人口,大量使用感光片的“婚纱摄影”、“艺术人像摄影”各种摄影屋有300多家,医院、疗养院250多家;高等院校、新闻单位有摄影,洗像点500多个。这些单位和部门每年使用感光片60-100万平方米。这样,每年就有600-1000kg白银(Ag)及定影时用的大苏打等污染物,随污水排入下水道。
重金属对水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早在40年代就引起了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关注。我国自1992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就把这类污染看作危及环境的“头号杀手”。可这些年来,我们只把污染的注意力集中到技术落后的工矿,管理不善的社会,污水横流的排污口,而对隐藏在五光十色的摄影业之中的感光片污染视而不见,实在是大错。
实际上,对感光片污染的解决只是个观念问题,已不是技术问题。武大环境科学系已有成熟的技术防治感光片废水污染。不管是“电解法”还是“化学法”,效果都不错,且成本也不大。作为业内人员,我希望同行们多多从自身做起,消灭身边污染,让我们今后看到美丽的照片,不再令人扫兴地想起感光片污染。
文 / 王亮 苗林 刘君梅 刘木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