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工程”障碍重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谭剑)
淡黄色条形砖,音响红绿灯,公共场所的坡道扶手……,识别和保护这些为残疾人修建的公共设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盲道是80年代中期北京最早开始建设的“无障碍”工程之一。但在今天北京所有的公共设施中、它也许是障碍最多的一种。
广安门立交桥东南侧,短短300米长的盲道上,人为地设置了4处障碍,而且盲道两端都莫名其妙地中断了。公主坟桥北面盲道上设有几处报摊和冷饮摊。还有一家商店的条幅一直垂到盲道上,形如绊马索。天宁寺桥西北角“顺峰酒店”迎客的大红地毯一直铺到盲道上,店门外横七竖八地停着几辆小轿车。而马路斜对面的盲道中央,赫然立着一个该酒店的铁质广告牌,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此外,下水道井洞,杂物堆等在盲道上更屡见不鲜。
据北京市残联马迎新女士介绍,不仅是普通市民,一些专门负责城市道路建设的施工人员也不知道这些淡黄色条形砖究竟为何物。有些人甚至认为它仅仅是一种装饰物。
十几年来,北京市已建成盲道160多公里,分布在全市大小18条主要街道。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大部分不能投入使用。
作为“无障碍”试点的方庄小区,新建的7500米盲道即将竣工。但它能否发挥应有作用,还需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为了保护这些襁褓之中的盲道,北京市政府也曾采用了一些方法,如清理集中摊点,禁止在盲道上设摊点、停车等。然而,这些措施只限于已建成的盲道。有些摊点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在前,而修建盲道规划在后。对这些摊点,市府的措施便成了一纸空文。而以前撤出的摊点、停车处等见此情况又纷纷卷土重来。破坏、占用肓道的情况依然如故。
即便如此,盲道至少已着手修建和清理,而其他“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更为艰难。
据统计,全市各类商场、商店中,有残疾人专用坡道的不到20%,其他“无障碍”设施也奇缺。残疾人普遍反映,既没有坡道,又有扶手等设施的,仅红桥市场一家而已。
各大医院中,仅天坛医院有轮椅出租,国家机关里只有核工业部门有轮椅租用。
在那些高高的门槛前,众多残疾人只能望而兴叹。
意识的欠缺是造成“无障碍工程”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其背后则是急功近利的经济动机的驱动。
如此盲道明眼人也得绕着走
北京市残联吴仲喜处长认为,“无障碍工程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是因为人们意识上的淡薄。”
北京市曾一度出现过为方便盲人行走而设立的“音响红绿灯”,但许多人对此却不能忍受,纷纷给市政府、市残联写信、打电话,要求予以撤消。北京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也曾对此进行“曝光”,与上述市民持同一观点:“音响红绿灯”产生了噪音扰民。
北海公园曾为方便残疾人而设置了租借轮椅业务。但时至今日,这些轮椅大多已破损,无法使用。
动物园也有轮椅出租,但每次使用除交10元租金外,还须预先交付押金500元,因此,实际使用率几乎为零。
天坛公园允许外国旅游团大型旅行车一直开到祈年殿前,但残疾人使用的三轮摩托车却禁止入内,理由是:影响绿化,有碍观瞻。
各大书市、书店基本上没有“无障碍”设施。
在全市难以数计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中,没有坡道设施的不到20处。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残疾人虽然需要关注,但他们毕竟是少数,用不着为极少数人而投入巨资进行“无障碍”建设。其结果是残疾人被简单地归入另类人的行列,他们不仅要承受正常人的歧视,还失去了与正常人共有共享生存空间的权利。
吴仲喜处长介绍,早在1989年,建设部、民政部、全国残联便联合制定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1994年,“全国大型公共建筑会议”又明文规定,今后新建的公共建筑中,必须考虑无障碍设计。但仍有许多施工人员,包括市政设计院的一些设计师们对此漠然置之。
许多无障碍设施刚刚建好,便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维修这些设施,市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西城残联为保护盲道,不得不在每条盲道口都设立了保护盲道的警示牌,甚至请出小学生来协助维护。一些居民对每年投资建设这种“毫无用处”的盲道表示不解,海淀区万泉庄居民向记者表示:“既然不能投入使用,就犯不着修,有那些钱还不如拿来建个福利厂什么的。”
是不是真的没有必要呢?北京有41.3万残疾人,吴仲喜处长认为:给他们提供帮助是社会的义务,即使只有一个残疾人,无障碍工程也是必要的。毕竟,城市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残疾人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