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婚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君梅)
婚礼竟也如此“脱俗”
1996年10月1日,泰国芭堤雅阁篮岛(又称珊瑚岛),来自中国的19对新婚夫妇在此举行了令他们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海底婚礼”。
这些新人莫非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浪里白条”?新人们难道要穿“水鬼”、“蛙人”的潜水服、背一个氧气瓶“拜天地”?“没那么复杂。他们只要戴一个特制的头盔,在专业人员帮助下就可以下到6米深的海底。即使不会游泳也可以在特定的范围内自由行动。防侧漏的头盔保证新人的头和脸都是干爽的,不会破坏发型和妆彩。”国旅总社公民出境部王建民先生回答中透着轻松。
国旅总社是这次“史无前例”的海底婚礼的组织者。王建民是这个特别婚礼的“司仪”。“一年前在泰国刚刚推出‘海底漫步’。我们做了市场分析,决定将这一特色旅游项目和婚礼结合在一起。结婚的日子应该好记,因为以后还会有‘结婚周年’甚至银婚金婚纪念,我们把这个特殊的日子定在了今年国庆节。”
“泰国新婚之旅暨海底婚礼”的广告8月份登了出来,每人5800元人民币,只比普通的泰国几日游多花几百元。不少年轻人前来咨询,有的闻讯报了名,有的甚至为了这个婚礼提前了婚期。
各项准备工作紧张周密地进行。国旅方面说:我们为婚礼选择的那个海域具备这样的自然条件:首先安全,没有鲨鱼出没,海底不能有暗礁,要滩缓沙细;自然景观要美,白色的沙、绿色的水、色彩鲜艳的珊瑚和成千上万条漂亮的鱼。为了“万无一失”,工作人员还是在该区域罩上了安全网。泰国方面还提前一个月开始“训练”海鱼——钓鱼的人都知道“打窝子”(北京话),每天投放些食物,让鱼形成招之即来的习惯。据说海鱼也要“打窝子”。届时,它们将成为浪漫婚礼上最浪漫的布景。“不过,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也只成功了一半,关键还是新人们的积极参与、有创意有个性地‘发挥’,他们之间还要显示出默契。”国旅方面在事前告诉这些准新人:水下说话听不见,但玻璃面罩里对方的表情看得很清楚,还可以通过手势等动作相互交流。
那一天终于到了。上午8:30,19对新人用完早餐,在他们下榻的泰国高源兴宾馆门前合影。夏燕兵夫妇穿上了他们自己特制的、分别印有草书“情”和“缘”的T恤,其他人也一律是轻松的“短打扮”——尽管此刻他们的心情未必真那么轻松。步行200米到达海滩,他们登上了被鲜花、汽球装饰的快艇,30分钟后他们来到了阁篮岛。9:30海底婚礼正式开始,新人们此时换上了游泳衣。新娘子的“婚礼服”是漂亮的泳衣,也有穿情侣泳装的。他们分组依次下水,每组3对。工作人员把重70斤,价值10万泰铢(约合4万人民币)的银色头盔戴在即将入水者的头上。在入水的瞬间,不少人的耳朵会有不同程度的胀痛感,但再往下走这感觉可能就不知不觉消失了。“我情不自禁被自然景观吸引了。真的,我事前曾不止一次想象,一旦身临其境才知道自己的想象力贫乏。”事后,28岁的新娘阎亦男对记者说。或许,真正的“美妙”就该是这样——它根本就在梦想之外?
新人沿船后舷的梯子下到海底,大约需要1分钟时间。这1分钟带来的不只是新奇和刺激。“我望着我的新娘缓缓走下来,朝我走来,我心里有一种感动。”新郎王岩后来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距离带来的美感——这好像正是我们中国传统婚礼中缺乏的。不知这么说是否偏颇——被众人笑闹推推搡搡挨在一起的中国新郎新娘近得看不清对方的脸,唯一的感觉恐怕就只是“同命相怜”了。所以记者觉得海底婚礼的舷梯和教堂里的红地毯一样,浪漫又富哲理:新郎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人与人的距离可能就是这么短。但有多少人有缘“走过来”呢?而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这短短的几分钟、短短的几米距离竟又显得那么长。
寂静的海底,许许多多“训练有素”的鱼在新人身前身后无声地游着。神圣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这又让人想起教堂,中国青年羡慕西方的教堂婚礼其实是渴望宗教仪式带来的神圣感。老实说,我们的娶媳妇、坐花轿、吹吹打打放鞭炮确实热烈吉祥,但就是缺了那份神圣感。海底婚礼可能会给我们启发:大自然能够赐给婚礼神圣感——人生的重要时刻和生命的主题竟贴得那样近。
新人们开始在海底交换结婚礼物。这种时候自然少不了鲜花和钻戒。不过,这美丽的、贵重的礼物含义和“用途”都太复杂,所以作结婚礼物是不是有些暧昧?相信大家都会为徐力、葛玉红夫妇的“同心锁”喝彩。他们千里迢迢从北京带来两把大铁锁,在泰国芭迪雅海中,在珊瑚和数不清的海鱼见证下,把两把锁锁在一起,然后义无反顾地将两把钥匙丢在了海底。真不敢相信在90年代还有这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海誓山盟!面对人情世故“沧海桑田般”的变故,一代又一代人空有叹息。现代人更是因“这世界变化快”而把天长地久看成是神话。偏偏就有人笃信:不论日子多么琐碎而漫长,“同心锁”能够锁住爱的神话。“同心锁”——它的含义再明确不过了。这份廉价、朴素、笨重的礼物就因这“明明白白”而有了纯粹的浪漫。
在参加海底婚礼的19对新人中,王岩、阎亦男夫妇最“抢眼”。新郎王岩正是那个被“从舷梯上缓缓走下来的新娘”感动的多情绅士。皮肤白晰穿桔色泳装的新娘小阎则亮丽活泼,在海底,她用一只充气的“大嘴唇”在两人的透明面罩之间传递“爱之吻”。在婚礼当天晚上,由国旅和泰国南泰旅行社组织的礼宴上,小阎又是唯一一个穿婚纱的新娘——从长春带来的。当然,她的新郎也以最正规的西式礼服和她呼应。
几个月过去,来京出差的小阎提起这个婚礼还是兴奋不已。她说海底婚礼给她的第一感觉是天方夜谭,现在,她认为那是一个给自己的“惊喜”。在京期间,她在国旅总社看到了海底婚礼的录像,同一天,在长春的王岩也收到了朋友捎去的录像带。他们在两个城市重温了那个令他们难忘的婚礼,之后通了长途电话……
小阎对记者说:“我的同事大都很羡慕我们。一个32岁的男同事说:‘唉,后悔死了!当初结婚,一是没赶上这样的好机会,二是自己根本也没动这类念头。’年轻人几乎异口同声说‘值’——两个人日后还可以回忆、品味。也有些中年人表示不理解。”小阎说长春和许多城市一样注重婚礼的排场,仅婚宴当天摆酒席一项的花费少则1一2万,7—8万并不稀奇。她的许多同学朋友郁是这么“过来的”,她自然也不能“免俗”。他们将在1997年春节再补一个传统婚礼,“别人怎么办的我们就怎么办。”小阎的两次婚礼从另一个角度为婚礼重新分类:“为自己的”和“为别人的”。
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小阎夫妇来说,“从俗”也并非盲从或被迫。“我父亲很开明,他退休前是市城建局局长,现在是吉林省九·三学社副主席。当初还是他从《北京青年报》上看到广告,劝我们参加海底婚礼的——我们原订97年春节结婚。但我总觉得我和王岩已算大龄、晚婚了——28岁,我们不能只让自己高兴还应该从父母的角度考虑,不然,他们在亲戚、同事、朋友那‘说不过去’。另外还有我们俩的同事、朋友、同学。”
海底婚礼为了自己,热闹而铺张的婚宴为别人——小阎夫妇希望“两全”。国旅方面透露,参加海底婚礼,回来再补一个传统婚礼的不只这一对。出境部王建民先生分析说:“我和这些年轻人接触,觉得他们是比较成熟的一代。他们的婚姻观既不完全‘西化’,也不照搬传统。他们主张的‘回归家庭’更重视小家庭和个人。他们表现欲强,愿意坦露对爱情的态度。他们尊重父母,但他们为自己而生活。”
几年前,一对跳伞冠军的“空中婚礼”曾在国人中引起轰动,但那毕竟不适合普通人。这几年公民出境游愈演愈烈,在激烈竞争中,国旅并不一味“低价”,而是在“新、奇、特”上做文章。他们尝试将旅游中新奇浪漫的项目与婚礼结合,与“彷徨”中的年轻人一拍即合——他们正在发愁:传统婚礼已在攀比风中变成“劳民伤财”;悄悄领证,似乎既对不起父母亲友也对不起自己,人生的一件大事就这么轻描淡写一笔划过?真的不在乎无人喝彩?
海底婚礼的尝试成功了。听说第二批已开始报名。话说回来,婚礼不是旅游不是冒险,也不是社交宴会,婚礼有它的不可替代性。空中婚礼也好,海底婚礼也罢,它们的真正意义还在于,让我们明白:人们今天需要既有仪式感又富个性的婚礼,而且还要既为自己又兼顾周围的人。现代婚礼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