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了价值的捐赠

作者:舒可文

(文 / 舒可文 邹俊武)

96岁末,中国美术馆接受了德国收藏家彼德·路德维希及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捐赠的私人收藏,共有82位欧美现代艺术家的87件117幅作品,其中包括毕加索的3幅肖像油画和1幅纸上墨画。这批艺术品价值2700多万美元。这批捐赠弥补了中国美术馆数万件藏品中缺乏国外艺术品的不足,特别是毕加索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为美术馆增加了馆藏的品级。目前中国美术馆每年的收藏资金大概仅10万人民币。

捐赠者表示捐赠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接收方将信将疑:“真有这样的好事吗?”

被忽略了价值的捐赠0

卡诺加尔的《希望》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力舟在一篇题为“珍贵的馈赠,友谊的象征”的文字中透露,路德维希夫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艺术品的动议早在1994年11月,他们委托一位画商来到北京,向杨力舟先生提出,“有一位世界著名的收藏家愿意向中国美术馆赠送100幅欧美国家的现代艺术品,你们要不要?愿意不愿意接受?他是无偿的。”杨力舟先生说,他当时感到喜出望外,同时也觉得他们对中国和中国美术馆太陌生。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美术馆与世界各国的美术馆一样,具有珍藏艺术品的职能,对于国外的捐赠不存在接受不接受的问题。关键在于捐赠什么样的作品,究竟有什么样的诚意。当时,杨先生将信将疑:“真有这样的好事吗”?

为了这批捐赠,路德维希夫妇自1995年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3次来华考察,同时与美术馆之间互相探讨,细致磋商,中国美术馆向路德维希夫妇阐述了向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捐赠作品的关键问题是质量,希望他们在捐赠作品时必须要有现代派大师的作品。最初,他们选定了60幅作品,其中没有毕加索的作品,后来不断增加,增加了毕加索的4幅作品,最终在1996年3月27日下午与中国美术馆签订捐赠协议草案时,捐赠作品数已增至117幅。杨力舟先生的文字中提到,当路德维希夫人从自己家的墙壁上摘下毕加索的作品准备选送时,依依不舍地落下泪来此说法也有别的版本,文化部外联局的陈平先生说,使路夫人落泪的是现在美术馆圆厅展出的美国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施泰因创作于1975年的油画《有柠檬的立体静物》,这副画十几年来一直挂在路德维希的办公室里。

捐赠作品11月2日到京11月18日正式协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

捐赠作品展出至今,老中青观众评价不一

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辞中说:“最有魅力的东西恰恰在于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大概因为这样的见解,他们捐赠的作品全部为现代作品,最早的一幅是原东德A·R·彭克的油画“AB一绘画”,创作于1965年。最晚近的作品有德国的维兰德·弗尔斯特创作于1996年的青铜塑像“基督受难曲”等,其中30%为东欧作品。

我们对观众采访的印象与中国美术馆收藏部有关人士提供的信息,都显示出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这些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老一辈的观众表示出不解,有一位画界前辈甚至愤然道:“资产阶级的一套,什么乱七八糟!”大老远从南京专程来看这次展览的几名青年人则一脸扫兴,他们说,“没什么新鲜的东西”。在这之前的两个小时,我约一位年轻的美术编辑一同来看这个展览时听到的是几乎完全同样的话。而受过传统教育又对西方现代派作品并不陌生的一部分中年观众的态度比较暧昧,他们在评价时都显得很谨慎。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的态度非常典型,他表示,对作品“还吃不透”。他还表示,虽然对作品还没吃透,但对这次捐赠行为本身另有感慨,那就是当我们国家那些收购艺术品的机构在紧锣密鼓地拍卖他们收集来的艺术品时,一个与我们毫无关系的人的无偿捐赠显得格外珍贵。

总的来看,观众似乎对这批作品很挑剔。尤其是,其中几乎没有抽象派的作品,也几乎没有现代装置作品,这就显得艺术史不够完整。

礼轻情意重,何况专家认为这批礼物并不轻

北京大学艺术系(筹)朱青生博士在德国研习艺术史时正值捐赠之时,他受中国使馆的委托向中国解释这些作品在艺术史上的意义及收藏地位,朱青生先生解释,这批作品可分4个档次:1,大师的杰作,属于艺术史上有地位的作品,如,毕加索的两幅油画,利希滕施泰因的《有柠檬的立体静物》,及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琼斯的《理发师的树》;2,好画家的代表作,其中有70年代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卡诺加尔的《希望》,德国新绘画的代表作品,巴塞利斯的《作品6号》;3,某一段时期的社会文化在绘画上的反映,如东欧的有些作品;4,在绘画上代表着一种试探性的作品,如美国涂鸦作品克拉克的《火车艺术之二》。第一档次的作品大约占全部捐赠作品的5%。据他讲,路德维希认为这样的作品在他们自己的收藏中也是占这个比例。

一直参与捐赠事宜的文化部外联局的陈平先生说,路德维希选择作品的根据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分类艺术流派,尽量在他们的捐赠中显示西方现代美术一段时期的发展脉络,给人们一个现代艺术的全貌。东德的作品过去的确不被承认,路德维希是欧洲第一个收藏东德作品的人,他从艺术史的角度把这些作品当作德国艺术的一部分,欧洲艺术的一部分,后来东德作品在欧美得到承认与路德维希有直接关系。他还是欧洲第一个收藏美国波普艺术作品的人,这种收藏不是出于爱好,同样是出于艺术史的角度。

杨力舟先生作为后来被文化部委派的谈判负责人,他的评价也许会更具官方性,但是我们几次联系都由于他另有要务而没有成功。

无论如何,经文化部批准,中国美术馆在馆内设立了“路德维希国际艺术陈列馆”,将永久性地收藏这批艺术品,并将不断陈列展出。

被忽略了价值的捐赠1

在美术馆圆厅展出的利希腾泰因的(有柠檬的立体静物) 

路德维希和中国美术馆

彼德·路德维希是德国著名的企业家,有”巧克力大王”之称,1995年曾被巴黎一家杂志推举为世界上50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路德维希1925年出生于德国,1945年在波恩学习法律,1946年在美因兹大学学习艺术史、史前史、文物鉴定和哲学,1950年完成博上论文《毕加索人物画是一代人生活情感的表达》。1951年他与伊蕾娜·默海姆结婚,后继承了默海姆的产业,1986年创立路德维希巧克力有限公司。

路德维希夫妇从大学时代就开始收集艺术品,再加上他们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藏品,使他们成为拥有数千件艺术藏品的世界著名收藏家,藏品包括古希腊、古罗马直至当代艺术的精品。毕加索的作品是他们的藏品中最令人瞩目的,从毕加索还没有成大名时,他们就开始收藏其作品,最后收藏了毕加索的800多幅作品,成为世界上收藏毕加索作品最多的私人收藏家。

路德维希夫妇的声誉不仅来自于他们那价值连城的收藏品,更由于他们多年来以各种方式一批一批地把他们的藏品面向社会公众。1957年路德维希的丰厚收藏公诸于世,从此以后他们不断向世界各地的数十家博物馆捐赠或外借他们收藏的艺术品,并创建了20多所以路德维希命名的博物馆和机构。向中国美术馆的捐赠同时在馆内设立一个“路德维希国际艺术陈列馆”,被他们认为是实现了一个大胆的梦想,由于路德维希于捐赠过程中的96年7月22日逝世,这个陈列馆又多了一层纪念的意义。

路德维希对中国美术馆的捐赠直接显示了他们的慷慨和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望。这里又另有一种不太直接的意义,这就是,这种捐赠活动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国家的地位正在显示出来,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正在认识到中国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中国是一个需要进行交流的文化存在。不过,当我们自己意识到这一点时,却远远没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中国目前的文化重要性与中国这个实体存在相比似乎还是太轻了。我们是否能够在文化上取得更重要的地位?比如说,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否能够仅仅因为作品本身的意义而成为国际上的重要收藏对象,而不再是因为作为别的什么意义的象征才显得好像是重要的? 路德维希文化中国美术馆毕加索艺术品杨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