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的衰落与乡村的复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泳)
数字化生存
人们像秋风中的树叶一样四处飘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在希腊一个小岛置有房产,岛上的药剂师对自己13岁的儿子非常担心,原因是儿子过度沉迷于电脑。爸爸相信,假如儿子学会了电脑,在这个岛上根本找不到可以做的工作,于是就会像过去几年中许多希腊人一样,为了寻找出路而背井离乡。当父亲的为此深感苦恼。
尼葛洛庞帝说,“我很难向他解释,在他儿子的许多兴趣当中,对电脑的兴趣其实最有可能将其留在家乡。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互联网络上建立了‘全球性的家庭工业’,这听起来有点似是而非,其实不然。在过去,如果你想要创立跨国性企业,就必须造就庞大的规模,在世界各地广没办事处。今天,由于有了互联网络,分处3地的3个人也能组成一家公司,打入全球市场。”
这的确是互联网络可能造成的结果之一。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互联网络一方面使人们不必再背井离乡、涌向大城市,另一方面甚至还鼓励他们迁居更加偏僻的地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1995年人口普查报告显示,美国80年代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继续缓慢增长,而人口减少的地区重新出现增长。1990-1995年的人口变化显示的两大趋势是:乡村地区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复兴,因为那里的优美景色和宜人气候越来越吸引人;度假地区可能吸引更多的常年住户。兰德公司人口统计学家彼得·莫里森说:“现在有许多人仅仅因为与调制解调器有联系就能够维持生活。”他把科罗拉多州圣米格尔县人口增长35%的原因归于这种现象。该县有一个滑雪区。
在美国西部地区,简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批人前来定居,然而,从那里星罗棋布的活动房车和牧场小屋上架设的碟形卫星天线、屋内安装的计算机、传真机和蜂窝式电话,都可以看出现代生活对“牛仔”们的影响。
居住在新墨西哥州的作家和学者小卡尔·赫斯说:“对于我们生活在西部乡村地区的人来说,互联网络是我们同外界联系的纽带。如果把这个纽带切断,我会产生无依无靠的感觉。”
有史以来,人们的居所一向取决于交通。工业时代以前,船为主要工具,船埠成为人口集中地;19世纪,铁路打开了美国广袤的西部腹地,同时带动沿线城镇的繁荣;20世纪,汽车和高速公路使讲究生活品质的人得以初步实现往郊区疏散的愿望。如今“信息高速公路”完全摆脱交通障碍的束缚,人们从此不必再固守大城市,可为追求理想环境而尽情疏散。前些年,工业化国家中曾兴起由城市向郊区迁移的运动,这一运动目前势头未减,正由近郊向远郊发展。在90年代头两年,一些乡村味极浓的美国郊区,竟吸收了90万由城市转进的人口。
那么,在信息革命的影响下,城市会变得空空荡荡,而人们会像秋风中的树叶一样四处飘散吗?
利于环保,还是有害环保,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一大问题
世界人口近百年来虽快速增长,但大都密集于有限的地区,全世界的城镇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城市生活的缺点是相当明显的:交通阻塞,人口拥挤,生活费用高,犯罪猖獗等等。但它也有好处:工作方便,容易获得服务、教育、娱乐和朋友。在过去的100年中,这个工业化的世界的大部分人经过权衡,还是情愿住在都市里。技术上的不断变迁,从电话、汽车到农村的电气化,都引发了有关城市衰落的预言,然而城市经受住了这些考验。也许在今后100年里也会如此。例如,电话既带来了分散,同时也带来了集中。它打开了边远地区走向商业化的道路,也造就了我们所知的最为集中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摩天大楼。没有电话来传递讯息,高层用户将会断绝出路,除非建筑师把庞大建筑中的整个核心部分都变成供信使来往的电梯和楼道。
如果历史能给我们以启示的话,互联网络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既有推力又有拉力。流动性最大的将是白领阶层,对他们来说,只要与外界保持电子联系就足够了。互联网络将卓有成效地减少在大城市之外生活的缺陷。虽然他们的客厅里不会像纽约或伦敦的剧院那样拥有百老汇或是西区音乐,然而,电视屏幕尺寸和清晰度的改进将增强所有娱乐节目的放映效果,包括家庭电影。教育节目将会增多,所有这些都将解放那些愿意放弃城市生活的人,他们可以选择住在海滨、乡村,或是与家庭和朋友相近的地方。
美刊报道,据许多针对生活品质所作的调查,一般美国人认为构成好的生活品质的首要条件是美好的环境,而所谓美好的环境指的是居室周围的空地要充分(1英亩至5英亩),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住好地方胜过找一份好工作。
美国西北大学的未来学家施奈德说,你只要想想在现在的大城市里,1英亩面积的公寓里平均住着200户人家,而乡间每户平均占地5亩,就不能不对原来静谧的环境可能遭到的侵扰感到心惊。施奈德说:“既然信息高速公路是难以抵御的大趋势,政府就只有及早针对某些关键地区实行严格管制或进行购买,以免大量人蜂拥而至后,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长久以来,环保专家提出的警告总是有关人口爆炸、喷雾杀虫、空气污染、核辐射、无法回收的垃圾等,他们尚未注意到信息高速公路给环保带来的威胁。
相反,由于“信息高速公路”能减少汽车、飞机旅游带来的污染,又大大减少了纸张的使用而节约了木材,因而历来为环保人士所推崇。美国克林顿政府基于保护空气品质、节约能源的考虑,甚至还明确指示环境保护署在几个像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这样人口密度很高的大城市中,提倡在家工作,并提供减税鼓励。
但这反过来,也可能预示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以人口增长速度相当慢的美国为例,未来学家预测在未来一二十年内,“信息高速公路”将使残留的森林、荒野、植物、动物以更快的速度绝迹,原因是“在家上班”使人口向乡间疏散。因此。究竟是利于环保,还是有害环保,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一大问题。
现代人到底是城市动物,还是乡野生灵?
高速公路系统的开放极大影响了人们对居住地的选择。它使新的郊区变得越来越近便,汽车制造业也因此而蒸蒸日上。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又将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大多数人还会习惯于他们从前所熟悉的一切吗?
随之而来的疑问就是,应当怎样建设未来社会的理想居住地?美国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斯扎克对此作过一番考察。回顾历史,围绕这个问题大致有两大哲学派别。第一个派别是“回归自然派”,它旨在抹去工业社会的所有痕迹。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艺术家威廉·莫里斯代表了这个观点。莫里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工人对工厂的身心折磨以及大批量生产所造成的美感失落深感痛惜,他在《乌有乡消息》里设想了后工业社会将回到工业前的原始状态,那里只有村庄、家庭农场和部落。这种理想中的经济的根基是手工业,政府在清风明月般的田园生活里只是管理大众事务的非正式机构。
另外一个派别可称作“技术至上派”,它极力推崇都市工业化体系,希冀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秩序。在这种秩序之下,科学技术将牢牢控制大自然,重新塑造我们居住的星球。这种社会形式在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洋岛》以及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中有过详细的描绘。
信息高速公路的信奉者们吸收了两种派别的长处,将似乎泾渭分明的未来观融为一体,希望沿着技术至上的道路走入返朴归真的社会。马歇尔·麦克卢汉当初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大约不是巧合,互联网络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一个健康和自然的环境里培育出以电子村为特征的全球文化。有人勾画出一幅动人的理想场景:电子村村民傍着计算机而坐,犹如旧时的乡民傍着壁炉或者篝火而坐,凭借着调制解调器和卫星,村民可以和地球另一边的伙伴聊天、通信。对未来社会的这种想象洋溢着浓郁的田园色彩,以至于人们几乎要把计算机比作未来电子村里的一种新型犁具。理查德·布朗蒂根有感于此,在60年代后期写了一首《一切都在爱神机器的注视下》的诗(转引自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
我渴望一片/(越快越好!)/控制论的草原/和谐的程序/让哺乳类走兽与计算机共存/就如同清澈的水/溶入那湛蓝的天空
我渴望一座/(快来吧!)/松树和电子纷陈的/控制论的森林/野鹿轻轻地漫步于/计算机之间/宛若绚丽的开花时节里/一束束鲜艳的花朵
我渴望一门/(它必须是!)/控制论的生态学/我们可以摆脱劳役/重新返回大自然/和我们哺乳类的兄弟姐妹欢聚/一切都在爱神的注视下
计算机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用来调和回归自然派和技术至上派的先进技术产品。把田园色彩与先进技术糅为一体的愿望真能实现吗?现代人类到底是城市的社会的动物还是漫游乡野的孤独的生灵?进城还是下乡?一切都在爱神的注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