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媒体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在中部上学时,有天晚上,我的房友说:“明天早上我6点就得起床!”做学生的人都睡得晚起得晚,我那时反正是整年没见过清晨什么样,6点钟,不能想。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明早一帮反堕胎组织狂热分子要来冲击我们这儿的一家堕胎诊所,我要去参加反反堕胎示威,声援诊所!”——房友是新闻学院的研究生,赞成的是妇女有选择堕胎的自由。“这算是我今年唯一参与的政治活动。”房友说。我本来也准备不惜牺牲睡眠跑去看看热闹,可是又一想,比这大得多的阵势都见过了,这等小小的政治活动就免了吧。

不过,对很多美国人这却不是小事。女性主义中有“个人的亦是政治的”(Personal is Political)之说法,堕胎与反堕胎即是其中的一例。支持堕胎者(pro-choice)认为堕胎不堕胎的决定是女人个人的事情,她有选择的自由;而反对堕胎者(Dro-life)认为每一次堕胎都是在谋杀生命,是不人道的,是刽子手的行为。一般在某件事情上意见相左不致引起这么狂热化的反应,可是在堕胎这件事上,涉及生命、上帝、权利、自由、性、经济等等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些观念问题,两派各有自己的坚定信念,极难调和,其白热化程度中国人恐怕难以理解。记得我的一个做中文助教的朋友以“支持还是反对堕胎”作为班上学生中文讨论练习的题目,结果学生吵得不亦乐乎,本来用中文说就很困难,又加上激动,更显得混乱,把个团结友爱的集体给变成了两座敌对阵营。这不是说着玩的,因为在大范围内,施行堕胎手术的医生被反堕胎狂热分子杀害已不止一例,前次政府提名的某位卫生部长、被人揭发行医过程中有过施行堕胎手术的记录,也闹得沸沸扬扬。在总统选举时,这也是个大议题。

身体·媒体0

丹·马修与名模娜奥米·坎普尔

堕胎问题引起两大阵营针锋相对,该不该穿皮衣的冲突相对来说算小巫见大巫了,然而热闹是更热闹。入冬后,正是购置冬衣旺季,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也就最忙碌——他们认为皮草行业的人也是刽子手,屠杀动物的刽子手;而买毛皮大衣,穿毛皮大衣,则是支持刽子手;所以也差不多是刽子手,值得唾弃。保护动物组织的成员也都很激情,他们不时跑到做皮毛外套的几家名牌设计师的办公室去静坐抗议,不到警察来给拖走绝不罢休。感恩节是购物高峰期,此间他们更上一层楼,用铁管子把自己给锁上,连成一排挡在皮草时装店门口防止顾客进门,警察拖都拖不走,得用电焊枪把铁管割开才能把他们抓进班房。

身体·媒体1

反皮草示威

反对穿皮草,是跟时尚很有关的事,所以其“政治斗争”的手段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除了上述“以身试法”的硬碰硬之外,就是搞宣传了。这宣传不是一般空洞乏味的政治宣传,而是有动人美女(超级模特),有生动口号(“I'd rather go naked thanwear fur——我宁肯赤身裸体也不穿毛皮”),有惹眼的图像(裸体的超级美女,神态庄严神圣),效果自不消说了。

做这广告的组织是“善待动物同人”(简称PETA),这广告是其公关负责人丹·马修的种种媒体宣传招数之一。他是个利用名人文化、时尚意识搞宣传的高手,前披头士歌手保罗·麦卡特尼,女歌星K.D.Lang,影星金·贝辛格和亚力克·鲍德温夫妇都是他手下大将,从来是千金难求的Naomi Camnpell,Christy Turlinglon等超级模特不但肯裸体拍照,而且分文不取。马修说:“我的很多亲密朋友恰好是明星。我把明星视为活动分子——像我一样。作为一个活动分子,我寻找任何引人注目的机会——这个他们很懂。”马修不光懂得利用媒体,还懂得如何把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是好玩的组织,以行动为本,但也要好玩……人们不愿被灌输,他们要被娱乐。这样,他们接受了信息,却不知不觉。”(《纽约》杂志)的确,现在很多非商业的公益广告,创意、设计都越来越“火”,风头比赚钱广告更胜。

马修1985年进入PETA做小小接待员,几年之间,不到30岁的他成了这个组织的国际宣传负责人。有马修这么个后现代活动狂和曝光天才,PETA成了美国最引人注目的民间团体,也在MTV一代人中深深地播种了以保护动物为荣,以穿皮衣为老土的意识。道德观和时髦观,闹到一块儿去了。结果是,美国的几大风头正健的时装师如凯文·克莱恩、多娜·凯伦、拉尔夫·劳伦都不再设计皮草时装,多数明星只穿假毛皮,至于那不但不穿皮革制品,不吃肉,而且连奶都不喝,蛋都不吃,蜂蜜都不沾的所谓vegan一族,也都随处可见了。当年60年代的反战分子口号是“要作爱,不作战”,今天的动物保护分子则是“宁裸体、不穿皮”。无论如何,这口号是越叫越响了。先是今秋的纽约时装周上若干模特现身说法,然后是感恩节一年一度的气球游行时,冬日大街上也跑出若干“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弄得警察忙碌不堪。

当然,反感PETA的人也有他们的说法,他们认为人们有选择穿皮草的自由。他们把PETA跟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相提并论。马修的辩解是:“区别在于我们是非暴力主义,我们有幽默感。我们从事的是公关恐怖主义,但我们反对行为暴力。”——让人想起甘地来了。事实上,美国的素食,环保,善待动物的潮流,的确有其以印度为主的东方宗教影响的根基。

中国人看西方总强调其物质文明,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西方人的精神文明,就以什么事都离不开宗教意识(实际上就是道德意识)一点而言,就可见其无所不在了。反对堕胎的人有他们的宗教依据,反对残杀动物的人有他们的宗教依据,唯信仰之深,才见行动之激烈。然而又有民主制度平衡之,所以不致冲突到不可收拾。

至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手段之无往而不利,则另还有一例证。拉丁美洲国家多信奉天主教,而天主教是坚决反对堕胎,甚至连避孕都要反对的,故而拉美人多是拖家带口,儿女成群。然而,近年来,巴西的人口出生率却呈下降的趋势。经哈佛一人类学教授的调查研究,原因不是出了什么限制政策,而是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功劳。这个中国观众应该熟悉了,当年不少巴西连续剧也曾令中国观众神魂颠倒。这些电视剧多是“室内言情剧”,塑造中上层阶级的悲欢离合,生活神话。这种肥皂剧传递的信息全是俊男美女、风花雪月、优裕时髦,却不见哪位是围着锅台转,泡在尿布里的。据那位教授的调查,这种信息不知不觉影响了民众的观念,自然而然地少生育而多逍遥了。这结果,倒是本以赚钱为目的的电视剧制作者没有料到的。

堕不堕胎,穿不穿动物毛皮,这都是与生命意识相关的问题,也是与女性身体相关的问题,是一种“身体政治”。而电视、广告、模特,又都是大众传媒时代的一些媒体因素,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政治回复到身体,身体被塑造成某种形象,形象承载着符号,符号又隐含某种政治……所谓后现代游戏之一种?

身体·媒体2

PETA袭击著名时装杂志《时尚》的办公室 p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