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有趣统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经是第96个年度了;其中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3个年度(1940-1942年)全部停颁以外,各奖还有各自不同的空缺年度——物理奖3年,化学奖4年,医学奖6年,文学奖4年,和平奖16年。经济奖从1969年开始颁发,至今28个年度,从未空缺。

每项诺贝尔奖可多达3名得主,因此颁奖一般都超过颁奖年度,只有93名得主的文学奖是例外——不过,文学奖也有4年是两人分享,因为它有7年空缺。医学奖颁奖数最多,达163名;其次是物理奖(150)、化学奖(125)、和平奖(个人84,团体17);此外,经济奖颁奖40名。因此,总颁奖数已达672名,扣除多次获奖的个人、团体以及拒绝领奖的人士,诺贝尔奖至今得主总计662名(648位个人,14个团体)。

获双奖者4人:美国人利奴斯·波林独享1954年化学奖和1962年和平奖;法国籍波兰物理学家兼化学家玛丽·居里夫人分享1903年物理奖并独享1911年化学奖;英国人弗雷德里克·桑格先后独享和分享1958、1980年化学奖;美国人约翰·巴丁先后分享1956、1972年物理奖。此外,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获和平奖3次(1917、1944、1963年);联合国难民高级专员公署获和平奖两次(1954、1981年)。

拒受奖者3人:第一位是以《日瓦戈医生》闻名于世的苏联作家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他最初表示接受,后来却因官方压力而谢绝了1958年文学奖。第二位是法国思想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剧作家兼小说家让-保尔·萨特,他以“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为由谢绝了1964年文学奖。第三位是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越美巴黎和谈协议越方主谈黎德寿,他认为与“侵略战争的代理人”、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共获此奖是一种污辱,因而拒绝了1973年和平奖。

先拒后领奖者4人:3位德国科学家由于纳粹当局的禁令拒绝领奖但战后领取了奖状和奖章,他们是1938年化学奖得主理查德·库恩、1939年医学奖得主杰哈德·杜马克和化学奖得主阿道夫·布特南(为生前享此殊荣最久者,达37年);另一位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兼文艺批评家、社会主义者肖伯纳,他最初也曾谢绝1925年文学奖,但后来又改变主意,把奖金捐给了一个以英语弘扬瑞典文学的基金会。

死后追授者两人:一位是瑞典诗人爱立克·卡尔费尔德获1931年文学奖,他于1904年入选瑞典文学院,自1912年担任文学院常任秘书,直至1931年4月去世,生前为了避嫌一直拒绝接受此等殊荣;另一位是瑞典政治家多戈·哈玛绍尔德获1961年和平奖,他自1953年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直至1961年9月在非洲因飞机失事以身殉职。

夫妻得主3对:法国的居里夫妇皮埃尔和玛丽(与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贝克雷尔)共获1903年物理奖,他们的女婿和女儿若利欧-居里夫妇弗雷德里克和艾琳共享1935年化学奖(创一家4人5获奖纪录);美国籍捷克生物化学家葛里夫妇卡尔和格蒂(与阿根廷生理学家伯纳铎·乌塞)共获1947年医学奖。

父子得主5家:英国的威廉·布莱格爵士父子亨利和劳伦斯共享1915年物理奖;英国的约瑟夫·汤姆生独享1906年物理奖,当年14岁的儿子乔治在他81岁时与人分享1937年物理奖;丹麦伟大物理学家、原子学说开创者尼尔斯·波尔独享1922年物理奖,当年出世的儿子艾格在他去世13年后分享1975年物理奖;瑞典人卡尔·西格班独享1924年物理奖,当年6岁的儿子凯在他去世3年后分享1981年物理奖;瑞典籍德国人汉斯·冯·欧拉-凯本分享1929年化学奖,24岁的儿子乌尔夫在他去世6年后分享1970年医学奖。

最年轻得主是德国的劳伦斯·布莱格,获1915年物理奖时年仅25岁,其次的4人都是31岁,也都是物理奖得主:德国伟大物理学家兼哲学家、量子力学开创者沃纳·海森堡(1932年),英国人保罗·迪拉克(1933年分享),美国人扬·安德森(1936年分享),旅美中国人李政道(1957年分享)。其他各奖项的最年轻得主:医学奖为32岁的加拿大医生弗雷德里克·班亭(1923年分享),和平奖为英国北爱尔兰和平运动发起人、32岁的梅里德·科里甘女士(和33岁的贝蒂·威廉斯女士1976年分享),化学奖为35岁的法国人弗雷德里克·若利欧(1935年分享),文学奖为44岁的法国作家阿伯特·加缪(1957年),经济奖为51岁的美国人肯尼思·艾娄(1972年分享)。

最年长得主是3位87岁的元老:两位是医学奖得主——美国病理学家佩顿·罗斯(1966年分享)和西德籍奥地利动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契(1973年,3人分享),一位是和平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反核活动家约瑟夫·罗特布莱特(1995年分享)。其他各奖项的最年长得主:文学奖为85岁的德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汀·牟姆森(1902年),物理奖为84岁的前苏联人皮沃特尔·卡彼萨(1978年分享),化学奖为83岁的美国籍挪威人查尔斯·彼得森(1987年,3人分享),经济奖为82岁的加拿大人威廉·维克雷(1996年分享,于名单颁布3天后去世,为生前享此殊荣最短者)。

女得主27人28次获奖,最年轻的是32岁的英国人梅里德·科里甘,最年长的是81岁美国人巴巴拉·麦克柯林托克(分享1983年医学奖)。和平奖和文学奖各有9名女得主,医学奖6名,化学奖3名,物理奖2名,经济奖尚无。

按公布的国籍统计,得主已分布到至少45个国家(有争议的国籍未计)。其中以美国籍得主最多,共226人,超过总颁奖数的1/3。然后依次是:英国(88)、德国(68)、法国(41)、瑞典(29)、瑞士(17)、俄国(包括前苏联,14)、意大利(13)、荷兰(13)、丹麦(12)、加拿大(10)、奥地利(8)、日本(8)、挪威(7)、比利时(6)、西班牙(6)、爱尔兰(5)、波兰(5)、阿根廷(5)、澳大利亚(5)。

中国籍得主3人:两位旅美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分享1957年物理奖(后来加入美国籍),流亡海外的达赖喇嘛获1989年和平奖。此外,还有两位美籍华人得主:美国出生的丁肇中分享1976年物理奖,台湾出生的李远哲分享1986年化学奖(后放弃美国国籍,回台湾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