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文学院出了什么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陈迈平)

瑞典文学院出了什么事?0

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内有18把交椅  

瑞典文学院座落在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岛,北面是王宫和大教堂,南面是露天集市,而楼下是个股票交易所。从地形看,文学一直被裹挟在政治、宗教、买卖和金钱之中。

文学院成立于1796年,是当时崇尚法国文化的国王古斯塔夫三世摹仿法兰西学院的模式建立的,院士也是终身制,但只设了18名。在金碧辉煌的会议厅内,每个院士都有一把固定的交椅。1896年,文学院接受了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任务,从此成了举世瞩目的文学机构。

今年春,又有一位院士,即坐第17把交椅的克努特·昂伦德(Knut Ahnlund)教授,宣布退出文学院的所有活动。至此,宣布退出的院士已有4位,其他3位分别是坐第12把交椅的维尔纳姆(Werner Aspenstr?m),坐第14把交椅的拉什·于伦斯腾(Lars Gyllensten)以及坐第15把交椅的谢期汀·艾克曼(Kerstin Ekman),他们是1989年退出的。这4位院士还都是文学院内由8名院士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的成员,也就是说,8去其4,该委员会现在只剩了一半。可惜的是,虽然这些院士自己退出,文学院却不能让别人替补,按规定要等到他们作古才能选人新人。所以今后开会其他14名院士只能面对4把沉默的空椅子。

有人说,文学院内部发生了地震。但是文学院有严格的保密纪律,内部发生的事在50年内不能对外公布,而那些退出的院士对内部纠纷也都守口如瓶,因此谁也不知道股票交易所楼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有这么多院士退出。

当然,外面流传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从院士们的公开言论可以判断,一些院士退出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撒旦诗篇》作者塞尔玛·拉什迪。1989年,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以拉什迪亵渎《古兰经》之罪而对他下追杀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瑞典作家纷纷表示抗议。有些人建议文学院也发表抗议声明,但文学院最终以不干预政治为理由拒绝。这显然在文学院内部引起了激烈争论,有3名院士就是在此时宣布退出的。

拉什迪新作《摩尔人最后的叹息》去年出了瑞典文版,颇受好评,瑞典有些知名的文学批评家认为他完全有资格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竞争者的行列,提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据说,他在今年春天的头一轮筛选中就被淘汰了。今年昂伦德教授的退出是否和拉什迪有关?我们不得而知,这段内幕只有等50年后才能揭密。

不久前,我曾陪一位北京大学来的王宁先生去拜访文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教授(Kjell Espmark),王先生很想从主席那里挖出一点有关中国人会不会得奖的内幕,而主席说话半点口风不漏。我对王开玩笑说,你只能50年后,也就是2046年再来采访他了。 文学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