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入大众资本时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方向明)
股市的沸腾,已说不清是人的沸腾还是钱的沸腾。深股突破4000点大关后,日成交额直逼200亿元;沪股跨过1000点后,日成交额也100百亿元。中国股市素有大户操纵之说,可此次股市狂潮更明显的特征是大众资本的潮涌。在远离股市的北京,自8月份股价连窜新高以来,每月开户入市的散户逾万。以最保守估计,3个月内,仅北京百姓倾囊入市的资金至少15亿元。
与此同时,在注重发展实业的江苏南部,却悄然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产权归位”运动。苏南以乡镇企业著称,其早期大多脱胎于集体性质的社队企业,但历经十余年的发展,承包制的普及与私人大量参股,乡镇企业的产权已混乱不堪,非驴非马。时至去年底,中央确立“抓大放小”方针后,在苏南随之自发产生一种收购乡镇企业的运动,部分企业的参股者出资购买企业的控股权,这种以“明晰产权”为旗号的行动在民间如火如荼,百姓称之为“还权于民”。据江苏有关部门调查估计,此次运动至少纠集民间资本50亿元以上。
与北京和苏南相应的是,河北的民间借贷日益猖獗,大有十年前温州抬会之势。大批的非法基金组织已从地下转向地上,响应者达几百万人之多,他们为非法基金组织的20%以上年息所诱惑,将手中余钱大量投入。这种民间借贷之风不仅对国有银行构成巨大威胁,而且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民间资金流,对一些区域的经济稳定运行构成冲击。由于掌管这些民间资本的人并非明智的金融操作者,因此投资方向在全国窜来窜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成为一种难以预测的资金乱流,这些人被金融界称之为“金融黑势力”。
毫无疑问,民间资本市场的空前活跃与人行2次降息及取消保值贴补有关,反映了由此激发的个人投资欲望。但究其根源,它预示着一个大众资本时代的来临,其特征有二:一是从总量规模上,百姓手中的个人资金已有5万亿元之巨,它的流向对中国经济已足以产生本质性的影响;二是从个人意识上,百姓的金融意识正逐渐苏醒,人们不再过份依赖国有银行的调控,而试图主宰自己手中的闲钱。
中国人素有勤俭持家崇尚积累之传统,但几十年来,百姓的余钱大多躺在银行,自己则枕着存折睡大觉。正是近十几年,中国经济的大起大伏,通货膨胀搅了人们的无忧高枕,人们的金融意识迅速萌生。而人们收入的水涨船高,又为金融意识觉醒提供操作可能。
早几年间,“家庭理财”成为各种新闻媒介的热门栏目,但这些栏目的主题无非是帮助百姓算算经济帐,最明显的特征是告诉百姓如何在国家金融体系中运作,求得最大利益回报。现如今,“家庭理财”的概念似乎已经陈旧,不仅新闻界,就连金融界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在国家金融体系之外,“家庭金融”的体系已初具形态,而且后者比前者更具广泛性和自由性,虽然其集中度不如前者,但其转化为社会震荡的概率和能力却远远大于前者。原因很简单,国家金融是在严格的法规体系内运行,具有相当强的可控性,而家庭金融则以家庭为单位,而且没有强制性约束,只受个人金融意识的软约束。
随着家庭金融规模与日俱增,尽管在形式上家庭金融还大多依附于国家金融,但从本质上讲国家金融已进入依赖家庭金融的时代。国有银行在两年前就减出一个鲜明的口号。——“敲开您的家门”,正是时代变迁的信号之一。
目前,我国金融界存在一大争议——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在过去,百姓的钱通过银行再贷给企业,这一资金循环属于间接融资。而现在,企业有直接融资的呼声,百姓又有直接投资的欲望,两者一拍即合。可一部分专家认为,目前百姓的直接投资欲望高涨,主要因为国家金融体系的服务尚欠广泛和深入,在现阶段国有银行只需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就足以满足百姓再投资的欲望。而在百姓金融意识尚不成熟和整体环境尚未有序的前提下,大开直接融资之门易生大乱。
专家的争议,百姓并不感兴趣。大众资本的流向是国家金融机构关注的事,但家庭金融的运作却关注每个百姓的身家性命,我们每个人已被卷入大众资本时代,我们已不甘于把钱交给银行而求高枕无忧,我们都想尝试再投资,但是苏醒的金融意识并不代替操作技能。因此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选择,是随波逐流跟着大家走呢?还是保持个人清醒意识呢?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