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歌手走进POP乐坛
作者:舒可文(文 / 舒可文)
王菲,27岁
当中国香港女歌手王菲被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后,中国的歌迷们也许会有几分疑惑:她并非中国最红的歌手,为什么挑中了她呢?被《时代》周刊同时提到的女歌手还有日本的吉田美味,加拿大的赛琳娜·迪恩,古巴的格劳瑞亚·伊斯特法,美国的惠特尼·休斯顿、玛瑞·卡瑞,澳大利亚的艾兰尼斯·莫里赛特,英国的恩雅等等。
回顾POP音乐40年的历史,所能提及的都是男歌手。猫王曾用他那把吉它征服了世界,那把吉它与其说是件乐器,不如说它更是一件带有性符号的武器。猫王以一种多少有些扭曲的色情形象和他神奇的乐器给摇滚乐置入了一种原始形象。首先,人们注意到他有点阴柔气,他的嘴像学校女生那样噘着,他的头发收拾得比女演员还要做作。但同时他又很男人气,像个街头野小子。那时,哪里有女歌手的位置?猫王之后的Beatles以他们激越的社会关注和严肃的音乐追求,再一次使女性远离POP 乐坛。当他们唱着“革命”、“自由”,披散着长发敲打着乐器同时也敲打人的神经的时候,谁需要女人呢?也许女人们可以坐在观众席里尖叫,可以和着音乐伴唱。
40年来,女歌手只是POP乐坛的二等公民。因为人们期待她们使用的一样“乐器”就是嗓音,女性的嗓音。按社会标准,女歌手首先应该像姐妹,然后像情人,她们不应该越轨。但是,近年来她们中有些人开始注重自身的革命。虽然她们带给POP乐坛的震动有些故作姿态,但她们毕竟在世界歌迷之中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形象。这些独具风格的女歌手迫使POP乐坛的小伙子们让出一块地盘,让以往的配角走上前台成为主角。她们录制的CD在销售排行榜的成绩,说明她们正在使POP音乐的结构发生变化。
赛琳娜·迪恩,28岁
格劳瑞亚·伊斯特法,39岁
《时代》周刊用Diva来称呼这些女歌手。Diva在意大利语中指歌剧的女主角,像女神一样支撑场面的人物。当今的POP 乐坛就是由一批Diva支撑着,使它保持着活力和冲击力。
当代有很多听众不再习惯摇滚乐中的吼叫,但又不愿放弃POP音乐,在这种背景下,Diva们正像是一个中介,联结着过去那些伟大的声音和当代听众的耳朵。
中国歌迷熟悉的王菲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她的冷峻。她的表情生硬,她的歌显得有些怪异。虽说美国是一个利于POP歌手成名的地方,王菲却似乎更乐意在北京录制她的音乐。在香港,她多年来都是那种晚会歌手,并取艺名以适应香港。但王菲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使她以自己的实力进入国际乐坛的CD“浮躁”中。王菲的有些歌根本不能让人听懂歌词。她的路数是交替使用一种忘形的低语和尖厉的高音,这倒是女歌手的传统唱法之一。王菲出道以来一直比较顺利,但她自己却不以为然,她以为是短期的美国之行才真正使她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去美国是为学习音乐,而使她感悟最多的却是有关她自己。她回忆说:“美国有那么多奇怪的却又很自信的人,我觉得我原来也是这样,独立并有点叛逆。但是在香港,我丢了我自己。我被人包装了,变成了机器,变成了衣服架子。”
虽然有些女歌手长期以来一直注视着美国,认为要在美国寻找不到市场,就算不上是个明星。但王菲对此倒不太在意。日本的吉田美味虽然也喜欢用英语演唱,但她表示更希望其他国家的听众听她用日语演唱。吉田美味的第一个独唱专集《美与和谐》在纽约制作,由美国第一流的伴唱队员伴唱,唱片发行后非常成功。《时代》周刊由此声称,一流歌手必须要到美国,因为美国是最有权威影响力的POP阵营。遗憾的是,吉田美味今天仍用日语写歌唱歌,国际认可的最根本原因仍在音乐本身。
玛瑞·卡瑞,26岁
艾兰尼斯·莫里赛特,22岁
惠特尼·休斯顿,33岁
吉田美味
80年代中期,Rap和重金属占POP音乐的主流时,惠特尼·休斯顿曾像一阵春风受到广泛欢迎。很多人注意到她那些流传极广的歌中有一种独特的结构:慢速的祈祷般的曲调从轻声吟唱逐步提升,直到高潮好似呼啸和呐喊振撼人心。而她那种舞会皇后般的风采,在辛迪·克劳馥傻姑娘般的返朴归真和麦当娜坏女孩般的无礼胡闹映衬下,更显出其特殊的魅力。90年代以来,惠特尼减少了演唱,好像只灌了一张唱片,其中仅有10首歌,但至今她的地位依然十分稳固。
今天,新出现的类似惠特尼·休斯顿那样的歌星,大概要数玛瑞·卡瑞。玛瑞·卡瑞的演唱与惠特尼相似,在于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民谣曲调。而且玛瑞·卡瑞英姿飒飒,又有一个非常棒的保驾者:汤米·马杜拉,他是玛瑞·卡瑞的丈夫,也是唱片公司的老板。在汤米·马杜拉的保驾下,玛瑞以快节奏录制唱片,90年代她的唱片销售量超过了惠特尼·休斯顿。玛瑞·卡瑞可称得上是个立体派艺术家,她的嗓音是绝好的花腔女高音,在《白日梦》CD 盘中,有一曲《当我看见你时》,玛瑞·卡瑞把其中的“Knew”字唱得出神入化,一字至少唱出去26个音符。有人曾经数过,最多数到26个音符就数不下去了。所以只能说至少有26个音符,实际上当然还要多。玛瑞·卡瑞在爵士乐中演唱的即兴重复段落,也显示出非人所能的高超技巧。
这些女歌手在POP乐坛上塑造了新的女性形象,比过去的女歌手更丰富、更具人类性。她们的歌所关心的问题也比过去女歌手更广泛、更深刻。在这些女歌手中,比较出格的如艾兰尼斯·莫里赛特,她甚至也做那些“酷”小伙所做的事情,写一些表现糟心失常状态的歌,吹着口琴,极为严肃地看待自己。莫里赛特的歌充满挑战性,常给人粗野、孤注一掷的印象。她的女低音极不安份,一会儿嘟哝,一会怪叫,往往在段落结束时还大喘一口气,像是烟囱突然喷出的烟雾。在莫里赛特的专辑中,歌词往往充满几乎难以理解的民间抒情话语,其歌声则往往杀气腾腾,在几个八度上狂奔。
像男歌手一样,当代Diva们也自己写歌,如王菲、吉田美味、玛瑞·卡瑞等等,不写歌的歌手似乎是有缺陷的,因为几十年来,POP歌手通常同时也是歌曲作者。“凭噪子吃饭”在过去对女歌手似乎还算是句好话,现在它却已成了一句否定性的评价。不再靠包装,不再靠学舌,而是以自身的音乐冲动和不凡的品味唱出感情和觉悟,唱出烦恼和思考,这也许是当代Diva不同以往女歌手的感染力之所在。
当代Diva们的突出个性和独立性格传达出一种信息,就是不扭捏作态,你就是你自己。王菲那种“要么接受我,要么别理我”的态度,还有吉田美味在美国保持原色的演唱都传达着这样的信息。英国的恩雅也是如此,她用苏格兰盖尔语、英语、拉丁语演唱,旋律伴着拉丁节奏与她的嗓音和心态完全吻合,让人感受到她的音乐就是她的心跳。
这些被称为Diva的女歌手的国际性冲击让人联想到奥林匹克精神,赛场的女运动员展现的不是男性心目中原有的性感和妩媚,而是依靠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它体现着女性的力量和光彩。 惠特尼popdiva王菲音乐女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