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是亚洲人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林成林)
最近,3千名来自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泰国、澳大利亚等10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远东经济评论》的读者接受了问卷调查。将澳大利亚纳入亚洲的范围,违背了地理上的传统划分,但是,从经济上看,澳大利亚属于亚洲,而且亚洲国家随着经济腾飞不断地吸纳西方文化,亚洲文化本来就在形成之中。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亚洲的面貌,没有包括印度也许可以算作一个遗憾。
调查结果首先显示了亚洲地区在文化上的相似性。除去澳大利亚,诚实、勤奋、自律、互助、好学、和谐是亚洲人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加上对权威的尊敬,有秩序的社会等在亚洲有着比西方更高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也不例外。亚洲人的家庭观念是最重的,在被问及“亚洲的家庭观念是否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念?”时,88%的亚洲人做了肯定的回答,而在菲律宾和台湾这个数字高达90%。对于没有列在调查之中的中国人来说,这个结果是预料之中的,并不新鲜。调查中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都熟悉的生活态度上,亚洲各民族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差异。同是亚洲人,有什么不一样?
●亚洲人的生活方式“亚洲的家庭观念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念”(%):菲律宾95、台湾95、香港94、泰国93、马来西亚93、印度尼西亚93、韩国91、新加坡91、在西方的亚洲人91、平均数数88、日本80、澳大利80、在亚洲的西方人78
生个什么好?
亚洲人喜欢生男孩是公认的,被调查愿意生育者中有76%要男孩,只有24%要女孩。但是生男的愿望已经不如以前那样迫切,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64%)认为生男生女无所谓。在这一点上,菲律宾可算是一个例外;49%被调查的菲律宾人希望生男孩,42%认为性别是无所谓的。如此重男轻女,能与之接近的其他亚洲国家只有韩国,在这个国家中希望生男孩的约占40%。
中国大陆人也希望生男孩,在很多地方,计划生育政策甚至激化了这种热情。其实根据这份调查,在没有生育人数限制的地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些相对合理的生育观念。就希望生养多少子女的问题来说,调查表示,90年代的亚洲人大多数认为两个是最好的。只有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支持生3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支持多生育是可以理解的,它们的理由都是为了调节国内民族人数上的比重。相比之下,菲律宾人也显得过于狂热,该国31%的人希望生4个孩子,9%希望生5个,5%希望生6个以上。尽管如此,比起老一辈的亚洲人,数字已经大大地降低,要在以前,生不够5个大约不算是会生孩子的。
关于子女问题,另外两次调查的结果也很有趣。在希望生育的数量与实际生育数量的比较中,最不平衡的国家是泰国,那里只出生了希望出生人数的一半。在父母希望子女将来从事的10种行业中,医生居首位,金融、商业、工程、技术、法律、学术、营销、研究、新闻出版等次之。相比较而言,10种行业的支持率不相上下,从事哪一行业都可以给家庭带来亚洲人普遍希望得到的财富和声誉。
●生个什么好“我喜欢男孩”(%):菲律宾49、韩国40、香港32、台湾31、印度尼西亚30、泰国29、马来西亚28、在西方的亚洲人27、新加坡26、日本22、澳大利亚18、在亚洲的西方人18
大家庭,还是小家庭?
这是与大家庭告别的时代。在被调查的人中,不到1/5的人与父母同住,不到1/3的人觉得将来应该与父母同住。这显然表明了父母已经逐渐失去了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尽管如此,亚洲家庭自然要照顾老人,两代人在物质上的相互支持仍然保持,子女或者供养老人或者继承遗产。一位香港主妇抱怨公婆不愿在她身上花钱,朋友就劝她:“与吝啬鬼同住当然不舒服,但日后继承下的家产一定丰厚。”
父母是否应该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各地的看法很不一致,这也波及到子女在结婚前是否应该与父母住在一起的问题。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回答是肯定的,香港地区、日本、澳大利亚的回答是否定的。
●大家庭还是小家庭“我和父母住在一起”(现在、将来,%)泰国47、57,台湾37、46,新加坡31、43,菲律宾28、55,韩国26、55,香港23、13,马来西亚23、49,日本19、24,平均数17、32,印度尼西亚17、46,在西方的亚洲人14、36,澳大利亚6、13,在亚洲的西方人1、11
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
文化传统自身不会允许内部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冲突,除非另有因素被考虑进去。请看这样一个较明显的例子。调查表明,大多数的亚洲国家都赞成建立一个强制性的国家养老基金制度,支持率从71%到85%不等,即使是支持较少的日本和香港地区也分别达到了59%和55%。看起来,父母的晚年生活问题由国家统一解决是个好主意。但是,在另一方面,更多的人赞成照顾年迈的父母属于子女的责任,支持率在8个国家和地区中不低于90%,日本和澳大利亚分别是86%和72%。这样的高支持率在所有项目的调查中是罕见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调查结果反映的是对两种不同事情的要求。“养儿防老”的观念体现了东方人十分看重的家族精神,在经济相对困难的时候,人们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父母的晚年生活由子女负担是自然而然的安排,是家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养老制度取代的正是这一具体的安排,这主要不是推翻了家族精神,因为具体安排变了不一定就意味着精神实质变了。在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父母晚年不再需要子女物质上的支持,子女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精神性的,就像某个电视广告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喜滋滋地说的那样:“幸福难道不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吃顿饭吗?”
建立养老基金制度主要是一种经济、社会的要求,亚洲各国普遍良好的经济形势是提出这一要求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在众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改变未必意味着传统精神的丧失,改变有可能只针对体现方式本身。
●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强制性的国家养老基金制度是个好主意”(%):印度尼西亚85、澳大利亚85、菲律宾83、新加坡81、马来西亚80、韩国79、在西方的亚洲人74、泰国72、在亚洲的西方人72、台湾71、日本59、香港55
我是中国人
一个印度尼西亚人拿上一本美国护照就是美国人,一个澳大利亚人拿上本欧洲护照就是欧洲人,而香港人和台湾人到哪里都是中国人,不论拿什么护照。每当意识到中国人有着对根源的强大认同,都会让人激动一阵子,在国内或许还怀疑这种对民族凝聚力的渴望是受到了宣传的不良暗示,或者是对“一盘散沙”的民族劣根性的逆反,但是来自海外的调查数字表明:69%的香港人,60%的台湾人认为种族比国籍重要,支持率居各国之首。再从对外国劳动力的欢迎程度上看,最欢迎的国家是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超过40%的被调查者支持对外国劳动力数量不加限制;而在台湾地区,高达79%的人支持限制劳动力进口,其次是马来西亚72%,以及新加坡61%,在这两个国家中华人经济是整个经济的脊梁。从文化上看,中华民族的性格似乎是最纯正的东方性格,其表现出的巨大的向心力便是不论在哪里的中国人都保持着相同的品格,这一点在调查中为7个有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和香港)一致证明。还没有哪个东方民族在亚洲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并保持住其民族特性。调查也发现了其他民族的一些特点,比如菲律宾人和新加坡人最偏激,答卷上很少不置可否,不是支持就是反对。马来西亚人和印度尼西亚人的宗教意识最强。但是这种特点与中国人的整体性格是难以相提并论的,不在同一个级别上。中国人的整体性格体现的是某个地域内文化传统的纯粹程度,而其他性格更像是在“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水平上讨论的东西。
●我是x国人“我的种族与国籍更重要”(%):香港69、台湾60、韩国44、在西方的亚洲人43、马来西来43、泰国35、新加坡35、平均数34、菲律宾30、日本25、在亚洲人西方人22、澳大利亚21、印度尼西亚19
西方,还是东方?
发财致富是亚洲人最想做的事情。调查发现,经济的发达程度与接受西方观念的程度相关。在亚洲,西化最严重的是日本和香港地区,这也与他们在亚洲的经济地位最相符合。吸收些西方的东西,不一定以牺牲东方传统为代价,但是西化得越严重,东方气息可能相应减少。调查显示,日本人在亚洲诸民族中最不看重权威以及个人成就,他们的力量在集体中体现,而不是集中在精英的身上,所以看起来每个日本人都很刻板、平庸,同时也具有上佳的可组织性。一旦纠合在一起,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许军队严格的生活方式最适合日本人。韩国也与其他亚洲国家保持了距离,他们更看重经济成就,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而对社会秩序是否良好,权威是否必须被尊重等不大关心。澳大利亚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在地理上与亚洲接近,经济上的接触十分频繁,文化上也受影响,他们目前不是追求西化而是追求东化。据说那里的生活节奏比起西方国家要慢得多,甚至令曾在美国留学过的亚洲人感到不适应。也许是宽松优美的自然环境启发了澳大利亚人过一种东方人曾钟爱过的逍遥的生活。 经济学新加坡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