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书店到“文化广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君梅)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一楼的“亲子屋”特别吸收那些还在童年梦幻中的孩子们
一座座迎合现代人的大型多功能商厦在都市拔地而起,书店业何去何从?“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正在试营业,尽管三联书店并未展开“宣传攻势”,但众书迷还是来了。这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图书销售及文化中心座落在王府井大街以北,邻街,且与隆福商业街比邻、与美术馆相望。这家新书店绝不仅仅是传统新华书店的“豪华翻版”,它为书店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文化广场”。
“台湾的书店比较传统,尽管也有大型连锁书店和精品书店等形式,但还都是传统概念的书店,香港则有些不同。”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说,“到1948年时,老三联书店已在全国设了60多个分销店,保证了三联的书能和读者直接见面。现在我们能不能尝试由北京中心店和若干全国分销店铺成一个图书销售网,推动理论书的销售和普及?事实证明是可行的,三联书店在全国的7个分销店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0%。随着时代的发展,书店的功能也在改变——文化资讯相对集中,读者对它的功能也有更多的期待。台湾的书店大多比较传统,香港90年代初开始,书店的综合功能越来越强。香港生活节奏快,很多人进书店直奔所需的书,买书和文化用品都不愿走很多家。所以我们也想建一个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文化广场’——满足顾客多层次、多元的文化需求,注重文化氛围,创造好的购书、读书环境以外,还成为文化交流中心。”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总算是初步圆了三联人这个梦。
因经营范围的限制,三联图书中心只经营国内图书。专业期刊约有1000多种。
书店总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在10月底经营图书达4万种。分3层:地下一层最具特色,主要经营人文、社科类书籍,兼售电脑和自然科学类图书。还有一角摆了线装古籍,书店方面拟辟“旧书交换角”,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一楼经营近期新书、经济类、生活类、娱乐类及少儿图书,分20多个专题,各种地图占了3个书架。儿童书摆在“亲子屋”。二楼经营艺术类图书,包括电子出版物,服务员随时为顾客进行多媒体展示。顾客还能在这一层买到所需文具:从笔记本到包装纸,甚至还有美术出版行业专用的装饰用材料。
书店方面希望把图书中心办成一个常年不关的“全国图书成就展”。
“买书和读书一样,一定要有相应的氛围。”董秀玉女士提起她在台湾见到的两家书店,一家装修和室内光线以及书架颜色都讲究,另一家很传统却有12万种书,“人在里面有坐拥书城的感觉,进去简直非买一本书不可。”在港台的报刊上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喜欢的书店:“好的书店应该是这样的:永远是那么宁静。空气中是幽幽的音乐和翻书声,偶尔从某一角或某一层的咖啡室、茶座飘来咖啡香、茶香。放眼望去,店内用原木色系装修了天花板、地板、书架,还有体贴的沙发,可供坐着阅读。”这位读者说,“这样的书店读者是被尊重的,幸福的。”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营造了一个宽敞明亮的环境,大理石地面上特设一条黑色甬道,引导顾客走到所需书架。开架售书,图书分类标志也起导购的作用,分类尽量细——当然这会给店家造成麻烦,分类要尽量准,但社科类书往往涉及领域有交叉。书店大楼有一条约60平方米的长走廊,打算用来做咖啡屋,让读者累了休息,也可以作为一个都市难得的和朋友相聚交谈的场所。书店方面正在申请上internet网,想把咖啡屋办成一个“网络咖啡屋”。
二楼的多媒体世界随时为读者进行多媒体展示
“文化广场”不仅提供书的服务,在这里,读者也许可以买到理想的文具
话说回来,不论书店的性质是“文化广场”、大型连锁店还是小书店,也不论装修风格是洋派还是质朴,书店赢得顾客的根本还是:服务。
在服务方面,三联书店制定出七八项服务项目,将与传统书店不同,包括:电脑查询、预定与邮购(顾客所需图书店里没有时服务员为其登记,来货后代为邮购);甚至当顾客买书多了带走不便时也可由店里代为邮购(只收邮费)。韬奋图书中心的读者服务系统、读者俱乐部正在建立。既是出版社人士同时又有过直接经营书店经验的董秀玉还坦率地说:“香港出版社在给书店供书方面比我们内地做得好。出版社每天都有人到店里看看,如果架上缺书便很快补上。内地出版社有的对书店很支持,有的则有怠慢,让人感慨:卖你的书还要求你!书店希望通过电脑预定、缺书登记等服务减少读者在这方面的失望。按新闻出版署领导的话说是‘做一个不说不的书店’。”
提升书店的经营品质——这的确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因为书店是“爱书大众踏入知识世界的大门。”
书与商品
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每人仍然有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张桌子,我有一把椅子,交换后,你有了一把椅子,我有了一张桌子;而假如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拥有了两个思想。思想交换的范围越广泛,这个社会所拥有的思想财富就越丰厚。书,唯其承载着思想,所以有别于其它商品。书店,也因为它向人们提供承载思想的书而使它的功能和品质带有确定的文化指向。
在北京海淀,有两家“享誉读书界”的书店,一家称“风入松”,一家称“万圣书园”。《万圣日志》曾记有这样的文字:“万圣渴望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出现一个健康的新文明,这一个新文明势必需要深厚的精神土壤,需要日积月累的酿造和培植。”万圣书园,这店名本身就流露了创办人的良苦用心:丰收时节,人们请来精灵保佑收获的果实;万圣则迎请各路精灵来保佑我们的文明,这精灵就是好书。搜寻好书就成了书店的一项重要业务。
商店是交易场所,顾客是过客。但书店不应该是普通商店,书有灵魂,书店也就有了灵魂。“风入松”和“万圣”都认为,书店应该向读者推荐好书,却不应该以推销作为手段。因为推销以成交为唯一目的,而推荐则要求比较准确中肯、与商业有一定距离的评介。因为书店提供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思想成果。这些成果将在我们的文明结构中起作用,将决定人成为什么人,社会成为什么社会。
书的最终目的是参与现实生活,书与其它商品的区别之一在于:一般商品是消费性的,如果你有过一双好袜子,当你长大了,袜子小了,或袜子被穿坏了,它就没用了;书不是一次性消费,如果你在成长中读过一本好书,它的作用会伴你终生,历时越久,它的作用也越深厚。而且,因为你读了这本书便使你可能去读别的好书。
书店要有灵魂,就应该有浓重的人文气氛。在这样的书店里,顾客首先是读者,继而是书友。书友是朋友,朋友是什么?是围绕着书共事一番事业,书店要使读者与书接近,与书店接近,使读者在这样的书店里视野得到延伸。你到这儿只是买书,而是触摸一个超越的世界,接受对既有价值观念的种种挑战。 (张星南) 读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