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市场为何变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皮昊)

茶叶市场为何变苦0

中国的茶叶市场,真的“人走茶凉”了吗  

国茶、洋茶之争

今年3月,作为世界两大名牌茶叶之一的英国“立享”茶为了开拓中国市场,进行市场经销权拍卖。国内一家企业以380万元一举获得“立享”的中国市场经销权,这标志着世界两大茶叶品牌“立顿”和“立享”都已开进中国这个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和最大的茶叶市场。

“立享”进入中国市场的努力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95年它就曾打过中国茶叶的“大雄宝殿”——中国茶叶博物馆的主意,要在茶叶博物馆的最高点上安置“立享”广告。这一要求当即遭到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拒绝。当时,这一行动就在博物馆所在地杭州引起舆论关注。不少赞成者认为它体现了民族尊严,为中国茶叶挽回了面子。而有些人士则以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拒绝并不能逃避竞争,中国茶叶应该迎头而上,在竞争中振兴。

但事后,人们却发现,在这场不了了之的争论中,最大的受益者恰恰是一直作壁上观的“立享”。拒绝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广告,随着争论的扩大,“立享”尚未进入大陆市场就已经大名远扬,家喻户晓了。

面对两大洋茶的竞相抢滩,中国茶叶界最先感受到严峻的挑战。1994年春,素有“茶都”之称的杭州城曾传出“洋茶入口,国茶洗手”的消息。一些饭店用英国“立顿”红茶招待宾客,而就餐时却用“龙井”去洗手去腥。这种状况大大刺伤了中国茶叶界。1995年12月13日,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陈宗懋、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王志成以及其他8位茶叶界权威联合在杭州发布了一份“振兴国茶宣言”:“中国茶业界同仁应精诚团结,振兴中国茶业,重铸茶之辉煌。”清新淡雅的“国饮”竟引来这样一篇略显悲壮的宣言,茶叶带给国人的决不仅仅是口味上的甘苦。

其实就在国人拒绝给洋茶做广告,发出“振兴国茶宣言”时,却不得不尴尬地看到,中国的茶叶正同样被别人当作舶来品,给一步步挤出国际市场。

日本是中国茶叶的传统出口地。中国生产的成品茶一直占其茶叶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尤其是福建产的乌龙茶更是受日本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上畅行无阻。日本并没有因此而拒绝中国茶叶的进入,而是从福建等地低价购进大量平质茶叶,加工制成罐装乌龙茶饮料后再投放市场。由于这种茶饮料在香型和口味上都迎合日本人的喜好,饮用方便,而且还顺应了日本近年来兴起的减肥热,因此深受市场欢迎。

日本几家大饮料厂商看到乌龙茶饮料的市场潜力,纷纷斥资在电视、报刊上大做推销广告,在花色品种上不断推陈出新,制定适合市场的价格战略。短短几年时间,罐装茶饮料就有效地阻止了中国成品茶在日本的销售。1995年全年乌龙茶饮料零售额已达2400亿日元,比上年增长7%。更令中国人啼笑皆非的是,最近一种引进日本技术生产的罐装乌龙茶却开始在我国市场登场,北京街头不少交通工具上都可见到它的广告。

按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陈宗懋的评价,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的茶叶历史、最辽阔的茶叶产区、最丰富的品种资源、最多彩的茶叶种类(当今世界5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都来自中国)、最优秀的茶学人才。那么处在国内是兵临城下,国外是丢盔弃甲的两难境地中的中国茶市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苦涩的茶市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几千年,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似乎随着历史的沉积而显得异常重要。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被列入中国人生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上至千金难求的珍茗,下到街头几分钱一碗的大碗茶,社会各个阶层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出不同的滋味。但近年来中国茶市面对洋茶咄咄逼人的进攻之势,只能从中感受到“苦涩”二字。

据最近的一份统计表明,1995年我国全年茶叶产量比1993年下降17.4%,出口量下降17%,全国80%以上的茶叶加工生产企业亏损。在几个茶叶主产区情况尤为严重,以致于茶叶界一些人士惊呼,中国茶叶面临本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局面。

浙江历来是全国绿茶主要产地,茶叶生产在国内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茶叶因为向来是由供销社系统经营的拳头产品,因此该省所有大中型茶叶生产企业也都集中在供销社系统内。但据不完全统计,浙江供销社系统的68家茶厂,去年共亏损1.69个亿,整个行业前景黯淡。

浙江某外销茶生产基地的县级茶厂,去年销售精制茶4836.05吨,其中出口茶占4615吨,可到头来却全年亏损600多万。浙江其他地县级茶厂也都是连年亏损,负债累累,红灯一片。百多号人的台州茶厂,银行负债3000余万,累计亏损2100万元。金华茶厂总资产3600万元,总负债却有3760万元,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浙江茶叶生产企业已陷入了“亏损多、债务多、库存积压多”的“三多”局面,不少厂家濒临破产边缘。

浙江一家县级茶厂坦言道,在现在的形势下,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企业仍旧生产下去,必然冒更大的风险,可能亏损得更多。企业不生产茶叶,又困难重重,全厂几百号人还得吃饭。于是维持生产的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只有最大限度地压低茶叶的收购价格,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一部分负担转嫁到茶农身上。

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1994年和199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春茶收购价格比1993年下跌50%以上。而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一份情况汇报则透露,该省今年春季收购的毛茶,大多数茶厂按一级一等品每公斤13元计价。17家茶厂收购毛茶的平均价仅为每公斤8.8元,最低价甚至到了每公斤4元。

茶叶价格跌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位,其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自然是茶农。现在炒制一公斤毛茶需要4公斤鲜茶叶,今年鲜叶价格一般在每公斤1.3元左右,另外生产一公斤毛茶还需炒制、运输及税收等费用3元左右,合计下来茶农每产一公斤毛茶成本在8.3元左右。这每公斤8.3元的成本价还没有把茶农种植炒制的劳工费以及投入的化肥、农药计算在内。这就意味着茶农辛辛苦苦种茶之后不但没有利润,而且还得亏本。

连续几年的“卖茶难”使得茶农走投无路。在浙江、福建等地出现了鲜叶无人采收的状况,甚至在局部地区茶农大规模毁园砍树,导致茶园面积急剧减少,茶叶产量大幅度下降。到今年5月底为止,浙江17家大中茶厂收进毛茶1172吨,比去年同期减少81.5%,茶叶大幅减产已成定局。

中国茶叶“苦”从何来

茶叶生产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难道仅仅是因为“立顿”、“立享”这些洋茶进入中国市场造成的吗?应该承认,全球茶叶生产供大于求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目前全世界的茶叶年产量是250万吨,每年过剩8万吨。由于平均产量仍在不断提高,过剩可能还会增加。全球性的茶叶生产过剩只会使国产茶叶更加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而国外的洋茶则拼命想挤入尚未涉足的中国市场,把中国茶叶置于毫无退路的地位,倍受煎熬。

但据一些业内人士介绍,“立顿”、“立享”虽然生产历史久,产品名声大,但其品种主要是袋泡红茶,与普通老百姓习惯饮用的绿茶相比口味上有差距。大家仍然钟情于国产茶叶,洋茶在茶叶市场上始终只会占一个较小的份额。因此,洋茶的进入不会与国产茶生产发生太大冲突,构成致命威胁。国内茶市低迷的原因还要从自己身上找。

从行业规范来看,茶叶的管理体制还未理顺,缺乏一个协调管理的组织进行全面规划。茶叶行业存在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局面,呈现一片混乱。浙江前几年因为茶叶行情看好,国家管理政策放宽,办茶厂的审批权下放到县级后,兴办茶厂失去了宏观控制,导致茶厂无节制增长。仅不完全统计,浙江全省精制茶厂就由原来的几十家急增到300家,毛茶厂增加到124家,而那些遍布城乡的个体加工点则不计其数,无法统计。

茶叶出口中多头运作,低价竞销,自相扼制的问题更是积重难返。过去茶叶出口由外贸公司一头监管,现在许多行业见有利可图,竞相申请出口权,自相压价。我国绿茶出口占国际市场90%左右,按理完全控制了国际市场。但国内18家有经营权的口岸公司互相低价竞销,导致绿茶价格一路下跌。平均每吨由1990年的2467美元降到1994年的1623美元,跌幅达34%。

从国家宏观政策上看,茶叶生产经销税目过多,税赋过重,使茶业生产包袱过重。1994年以前,茶叶征收25%的产品税。税制改革后,茶农要交8%特产税,收购环节同样交16%的特产税,加上经营环节17%的增值税,使茶叶总税率高达41%,是印度、孟加拉等产茶大国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高税额使得个体茶叶加工点偷税漏税,低价出售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事情,低劣茶叶大行其道,反而让大企业步履维艰。

茶叶行业的另一个误区是名茶生产步入歧途。由于名茶价格高、利润大,不少地区片面强调名茶发展。有的省名茶品目达70余种,年产量1万多吨。而据有关专家论证,名茶多为嫩采茶,投入成本很高,而且名茶有严格的品质特色限定,受生态环境及制作工艺的严格要求,并不能人为地无节制地提高产量。

因此,虽然从产量上来看,名茶产量是大幅上升了,但带来的严重后果是质量一落千丈,声誉大跌。

“龙井”是绿茶中最负盛名的佳茗。自从华东第一茶厂杭州茶厂停产后,“西湖龙井”集中精加工的时代便成为历史,其精制加工技术至今仍没有公开,保持机密。可杭州乃至全国,号称“龙井”的茶叶却随处可见,只是昔日龙井“鲜嫩清高”的风味荡然无存。

茶叶是中国人的“国饮”,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其身上寄托了难以割舍的历史与文化情结。让陷入困境的中国茶叶早日尝到苦尽甘来的滋味正是国人所企盼的。有关专家指出要振兴茶叶业,除了在技术规范、制作工艺上还有待提高外,中国茶叶界更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宏观产业政策,像现在这种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难保不会被洋茶冲得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