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圆桌(2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聂昌硕 孟湄 布丁 林泉 施武)

内衣与婚姻

聂昌硕

内衣的变化正悄悄地揭开婚姻变革的序幕。这种说法蓦地听去似乎不着边际,但细细品去内涵深刻得很。

旧式婚姻是契约婚姻,“低质量高稳定”,俩人相处极不和谐,甚至分居几十年的夫妻仍维持着婚约,这种婚姻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婚约重于感情,在服饰上便漫不经心。如果注重打扮,尤其是三四十岁的女人便会遭到非议,妆扮“意味着什么?”“是否还想勾引其他男人?”

优着外,劣着内,只求“表面光”的穿着方式被一些人视为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内衣考究有什么用?夫妻之间没有这个必要。”破旧衣服只要质地柔软都可做“内衣”用。由此80年代中进军中国的内衣品牌门庭冷落,洋人不知道妨碍内衣市场繁荣的根源之一是“契约婚姻”从中作梗。

离婚率上升,协议离婚者不断增加,是妇女解放的一种质的飞跃。封建时代由于独身女子几乎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出于“同情”,以婚约来“保护”女子,哪怕娶妾养小,结发者总还有饭吃。经济发达了,妇女文化素质提高了,社会环境改善了,女子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离婚率就自然上升了。

离婚开始将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世人所接受,情感婚姻开始取代契约婚姻,人们越来越重视婚姻的质量。夫妻(情人)双方都要不断地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去吸引对方,使魅力永驻,任何一方的懈怠都可能导致婚姻的解体。

其实,服装原本是性吸引、性炫耀的工具,内衣尤甚。西方人封建意识的束缚少,早就强调服装的性感,认为性感是美感最深层的反映。人们刻意增进夫妻感情时,内衣的性魅力日益受到关注,清醒地或朦胧地意识到内衣在情感婚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婚姻的变革促使内衣市场日趋繁荣。

就怕人比人

孟湄

搞比较文化的人爱说:欧洲的文化是以个人为本的文化,而中国的文化是以群体为本的文化。更有人说,欧洲文化走入现代,就是个人的发展,由此,才有现代的哲学,艺术,建筑,音乐,小说。应该承认,人家自战后以来,确实很灿烂了一段时候。

要是今天走在欧洲的一个城市里,你会发现,人们的衣着和咱们没什么大的不一样,与咱们同类型、同阶层的人比起来甚至常常还要随便些,不起眼儿些。可是要看神态,眼神,举止,那就相差了不少,怎么说呢,人家那模样,一人一个,咱们的模样,好像都差不多。漂亮的法国妞儿,好多也不打扮,就是有种味儿。心里头有过生活的那种味儿,咱们的漂亮姐儿,各个零配件都好,但更多地是一副布娃娃脸蛋。还没活过什么。

当然了,一种是一个人独自选择,经历,承当,一种是众人一起,爹娘兄妹姨舅,单位公司同事,老乡阿叔表姐。有个法国人对我说,你们爱说你们吃的苦多,受的罪多,看起来也是。实际上,不一定。你们活得人挨人,一件事分到每人头上,就变得份量轻多了。而我们,虽然看上去条件舒适,但人之间关系不一样,每一步都是自己决定,自己经验,自己担当,我们比你们承受的也许多很多。

人一比,就有意思了。

最近去法国,发现朋友之间聊天,时常冒出一句:“我要去看我的PSY”,意思是指精神分析医生。琢磨起来,这事儿有意思:闷闷不乐,心情忧郁,可以去找;孩子不喜欢学校,成绩恶劣,可以去找;得了重病,无从吐口,可以去找;夫妻不和,发生危机,也可以去找。有的公开地去找,有的背着丈夫和妻子去找,也有带着孩子去找,或夫妻双双去找。打听一下,医生的治疗又神秘又简单,听说是你坐在那儿,他问,然后你说,然后你问,他说。有事儿就说事儿,没事儿就闲扯。一个小时一场谈话。谈完后,一个开收费单,一个交钱。

细问过一个朋友“为什么”?“找个朋友聊聊不就行了么?”人家却说,“现在都这么忙,好朋友一年也见不上几次,怎么好回回打扰人家。再说了,私生活的事,自家的事,哪儿能随便跟人说?”

西方的个人主义到了今天,问题多了:每个人的空间大了,机会和可能性多了,跟着来的是人之间距离遥远了,大概因为这个,精神分析成了普及疗法。

咱们中国人一听就觉着逗了,毛主席早就教导了我们:“开展谈心活动,这个方法很好。”在中国,事儿不管大小,门里门外都知道得快。我们人口多,空间小,人之间比较爱说。有个朋友说起他在德国的生活,说他永远不明白德国人,他们坐长途大巴士,面对面一坐几个小时,竟是互相不说一句话。德国人在欧洲人中也算太沉重了一点儿,但总的来说,个人主义文化中生活的欧洲人,的确拿着个劲儿,自己的事不那么容易吐出来,别人的事也不好随便多问,所谓教养。

凡事就怕比,单说人家的好,或单说我们的好,都意思不大,失之于简单。不过看看比比,还是有意思。

闷死在网球场上

布丁

北京网球公开赛,那本应是个不错的消遣,一张票可以从中午看到晚上10点。网球赛的乐趣就在于看,但又不限于仅仅是看比赛。

比如我在北京奥体中心就对赛场边的椅子发生了兴趣,那是一种很有历史感的折叠椅,黄色的、亮亮的钢琴漆,电镀的椅子腿,北京如果举办什么“宣传日”,各单位都会拎出这种椅子来,上街宣传。

现在,世界排名第二的张德培,他尊贵的屁股就坐到了这把椅子上。

由此我想到了前不久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椅子,那是一种帆布椅,简单而别致,印有“US·OPEN”字样。《参考消息》上登有介绍美国网球公开赛组织工作、商业运转的文章,但没提到这椅子。

此外,我还想到了温布尔登大赛的毛巾,那是专供运动员擦汗使的,据说质量非常好,惹得很多人都会偷走毛巾去作纪念,当然,毛巾也是某个厂商专做的。

四大网球公开赛都在室外举行,其中的一个原因自然是让观众享受太阳浴,因此,当网球比赛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短的时候,观众们首先抗议:比赛太短了,没看头,我们还没晒够太阳呢。

看网球的确需要这种闲在的心情,大型公开赛大多像一个集市,去看温布尔登大赛的英国佬,并没有出色的本国选手供他们加油助威,但他们趋之若骛,观赛之余,自然也会品味一下赛场外专供的新鲜草莓等种种吃食。而北京赛场外的摊点只有饼干、面包、矿泉水等,你找不到一种网球特有的、时尚性的食品或纪念品,除了张德培参赛的场次外,球场内外都冷冷清清。

球赛期间,雷达表办了个“测速”展示,即检测球员发球速度,每个网球爱好者都可以去测一下。遗憾的是,这个展示也没有出现在赛场边,不知被安在了哪家饭店。

这次北京网球公开赛,水平不错,排名100位内的选手来了不少,可组织者似乎觉得这就是个比赛,晚上张德培出场时,大客车拉来了不少大学生,展出校旗,令人感到一丝生硬。

网球当然是比赛,但如果你排除网球特有的那种“文化”味道,网球的地位岂不跟乒乓球、羽毛球相类似?

想想北京公开赛的沉闷气氛,除了组织者只有比赛的观念,还需要社会上有足够的闲人。得有一批无所事事的人打算去网球场“浪费”10来个小时,网球场才不会那么沉闷。

可惜中国的闲人太少。

网上半日

林泉

“十一”放假,“又得浮生半日闲”。闲来无事,上网瞧瞧。进入“水木清华”BBS(电子公告牌系统)站,这里果然也比平常冷清了许多。一位“网虫”抱怨,为什么这两天网上如此萧条?

有热闹的地方。不说你也猜得到:“情爱悠悠”讨论区中拥挤不堪。有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与男友热恋中,是否应该把自己已不是处女的事实告诉他?如果要这样做,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最合适?……各路高手纷纷献策,一人大叫:Come on,give me a break !Does she actually need to say it out:—?(将你的脑袋向左歪来看这个表情符。)

因情必然生惑。在“心理健康”区聚集了一帮“有病乱投医”的网友。无论你有抑郁症还是强迫症,都会有热心人为你排忧解难。不少人关心一个问题:心理版能否建立匿名帐号?“水木清华有了此版,愈发显得成熟可爱了!”一位网友评论道。

清华学子关心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小天地。钓鱼岛的归属令人牵肠,有关“民族脊梁、时代风范”的讨论争辩正酣。台湾及香港的未来更是一个激起复杂情感的话题。有人在网上质问:“为什么中国对世界的偏见越来越小,而世界对中国的偏见却越来越大?”

上过大学的人大都还记得在宿舍里开“卧谈会”的情景。能够聚在一起谈些什么,大约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标志之一。不同的是,在网上,卧谈会越开越大,南到汕头,北到哈尔滨,都有人加入进来。并且谈话是一天24小时持续进行。网络消灭了工业化时代的两大象征性工具:火车和钟表。能在任何时间内与任何地方的人对话,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只是,人类的交往还会和以前一样吗?它是否已不再依赖于有形的存在?独处的乐趣是否会消逝无踪?

角色和“实话实说”

施武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出发点大约就是为了倡导一种开诚布公的人际关系,澄清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混乱心态,于是出场人物在主持人的纵容下在场内气氛的哄托下,一个个掏心掏肺地道出“实话”。最近几期由于听说的题目都有关家庭生活的,所以说话的人们都谈兴极高,也特别动情。

但是,我们也知道,家庭是一个由血缘情感维系的有机体,它在复杂的平衡中存活,这种平衡不是算术算得出来的,实话实说虽旨在澄清问题,却也可能破坏了必要的平衡。家庭关系中,心照不宣是长期共同生活缓冲剂,言语之中留有余地是继续共同生活的备用资源。水过于清就没有了鱼,家庭关系中全是实话就少了改善和丰富的余地。情感尤其是难以用言语澄清的领域,当事人自以为的实话实说,在很大程度上会由于辞不达意而失真。在这种情况下,实话何益之有?当我们看到场内的老人们在说出某些与儿女关系的实际体验时,设想那些场外的儿女们将是怎样一番体验,这实话会不会扰乱了他们之间的平衡?

并且,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天然地承担一个家庭角色。角色就得人戏。如果站在场外把角色说穿,这戏就难以唱下去。生活中的角色是没有后台可供角色准备台词和情绪的,所有的戏都只能在进行之中调整。试想一对母女在一个假想的后台进行一番“真实的对话”,结果是什么呢?在以后的生活中是否缺少了一些真实感而显得双方都不似以往那样专注?“实话实说”之后,那“实话”便成了家庭生活中的一台监视器,时刻悬在头上,让我们随时随刻反躬自省,一切言行都经“实话”那充满理性的检验,关系变得澄明,而情感的浑然天成却由此变得缺少滋味。 网球

上一篇: 回落的保龄球
下一篇: 读者来信(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