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与争鸣:不患寡而患不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捷文)

意见与争鸣:不患寡而患不均0

多年以前,我到北京火车站为一个很想留京但又无法留京的同学送行,他那充满遗憾的目光和挂着惆怅的神色,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当时的气氛比较沉闷,谁都没有多说什么,但我却在彼此的默默无语之中感觉到他在诅咒着竞争的不公。这位同学并非无能之辈,在大学期间就有数篇作品发表,他之所以不能留京,仅仅因为他没有北京的户口和过硬的关系。

在北京高校,无论本科生、研究生,每当毕业前夕或者更早的时候,总有很多人四处奔忙,寻找接受单位,争取留京指标。根据学生的性别和来源地区,按照他们在北京寻找工作的难易程度,一些人把学生分成了六等,排列顺序是:北京男生、外地男生、北京女生、边远地区男生、外地女生、边远地区女生。至于这六等人的学习成绩呢,据说正好掉了个个,边远地区女生的学习成绩最拔尖,外地女生普遍优秀,而北京男生则往往是垫底的。由此可见,就毕业求职而言,学生们在竞争场上并非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后天的努力,在这里起不到普遍的、决定的作用,这就是机会不均,而机会不均的竞争则必然是不公正的。

这使我想起了孔子在教训弟子如何治国时所说的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所谓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原意是讲对一个国家来说,应该担扰的不是土地民众的不多,而是政理治策的不均。圣贤之言,流传万世,只是后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简明实在了,“不在乎多少,只要求公平”。直到现在,这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整个社会之中。

追求公正、平等,大概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古人如此,今人亦然。至于追求何种公正、平等,各个时代则是不一样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几乎都是相似的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跟田地山川打交道。人们所追求的平等、公正,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古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均田”、“均贫富”之类的口号,反映的是一种财产的或者可以说是生产结果的均等。而现代工业社会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舞台,职业间劳动形态、劳动性质的差别也越来越大且多,同时,税制的改进和法制的确立,使生产如果的分配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用合理的手段来进行调整。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只是追求结果的均等,不仅没有什么意义,而且还会压抑社会的创造冲动。传统的发物给钱的扶贫方式所培育出的那些伸手干部和等救公民,一些企业一有困难就找上级要政策、要资金的可怜又可悲的做法,事实上都是小农分配方式的产物。

我们现在也“患不均”,但人们似乎依然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生产结果的分配方面,强调的多是“缩小贫富差距”、“支援贫困地区”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固然要谈,但我觉得目前更重要是要考虑如何划出一条直的而不是弯的、斜的起跑线,为企业、公民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平等的机会。在毕业分配方面,学生们所得到的机会显然是不均的,而这种机会的不均,势必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与此相类的问题在社会中还普遍存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虽然服务质量不好,客户怨声不断,但他们仍然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即使在一些行业内部,也存在着行政性分工决定企业效益的问题,只能出专业图书的出版社,无论全社上下怎么努力,恐怕都做不出教育出版社的效益。至于由行政管理部门来设立专修店、定点厂,或者搞产品鉴定、指定商品,那就更是违背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公平竞争的原则了。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笼子里长大的鸟,虽然好看好玩,但却经不起风雨,靠政策优惠和行业垄断生存的企业,是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遵循旧制的铁路老大哥,面对经过改革的民航和公路运输行业的挑战,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应对乏术,眼看着客户流失、效益下滑而又束手无策。这里面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生产的结果需要调配,贫富的差距不宜过大,因这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总是着眼于限富济贫之类的传统做法,而应该更多地去做一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工作。追求结果的均平,往往只能养育出一批批坐享其成的庸人;追求机会的均等,才能造就出一代代勇于开创的新人。 不患寡而患不均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