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难喝“放心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杨艳萍)
众多的上海市民一定对去年盛夏电视中一组关于“水”的镜头印象深刻:杨浦区一居民把从家中自来水龙头里接的半盆水端到了镜头前:几条像蚯蚓一样的红色小虫在水中不紧不慢地蠕动。这位居民一脸惶惑:“这样的自来水让我们怎么去喝?”
虽然事后经调查这是楼顶水箱未及时清理而造成的个别事例,这组镜头却引发了上海市民对日常饮用水质前所未有的关注。以此为契机,上海的饮用水市场闻风而动,日生夜长,眼看着一天比一天红火。卖水竟成了最赚钱的行当之一。
“你喝什么牌子的水”?
一项市场调查表明,90%的上海市民对自来水质感到不满意,40%的市民对每月花费60元解决家庭食用纯净水表示能够接受。长期以来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广大上海市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健康长寿,咬咬牙省出钱来去买这些每桶14元—40元不等的纯净水来喝,还是有必要的。由此,一种全新的饮水方式——纯净饮用水、蒸馏水、太空水、活性水注入5加仑的水桶与冷热水机配套直接送用户所在地的直销服务应运而生。覆盖着蓝色圆桶的冷热饮水机最先在各国驻沪领馆、写字楼、星级宾馆出现,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如银行、房地产公司,上市公司等紧随其后,作为一项健康投资为员工订购纯水,喝纯水之风率先在白领阶层扩散开来,终于在今年形成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喝什么牌子的水最好”正是时下上海市民中的一个时髦话题。
上海的纯水市场正在迅速崛起。由于“商品水”利润丰厚,一时间水厂遍地。生产饮用水的厂家目前仅登记注册的已达45家,等待审批的尚有30余家。不少企业雄心勃勃,提出“要让健康的饮用水送进千家万户”。一场在所难免的“水战”拉开了序幕。
纯水不纯,有人“捣浆糊”
中国是个水资源严重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未及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上海人均拥有量为1049立方米,又只及全国人均拥有量的40%,现在忽然涌现出那么多的纯水、超纯水,对于受到水问题因扰的上海市民来说无疑是件好事,然而近日上海市技监局公布的一组数字,却让广大纯水消费者吓了一跳。
按照国家1985年颁布的GB5749-85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将下达的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上海质监部门抽查了全市45家企业生产的44种纯净水,其中有22种不合格,为抽样总数的50%。不合格产品中有15种连饮用水卫生标准都不符合,其中6种细菌总数严重超标,达到不可计数程度。技监局对抽查的30种饮水机结果也令人瞠目,仅有2种各项指标合格,28种不合格饮水机中,两项以上安全性能不合格的有17种产品,而且主要是防触电保护和电气强度指标。这就是那些铺天盖地的纯水广告中所称的“不含任何杂质,恰似自然的甘露”吗?上海人真的被搞糊涂了。
纯水不纯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这次抽查发现,部分企业一时追求效益,在产品委托检验已知不合格的情况下,仍将其上市销售;有的企业不按规定及时更换过滤装置,因过滤装置超期使用被污染而造成产品细菌大大超标;有的企业没有化验设备和任何检测手段,产品未经检验就出厂上市,质量严重失控,这些都使得产品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人类的疾病有八成是由水质问题造成的,原以为花钱买水可以换回健康和安全感,可是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检验结果,你还能处之泰然吗?
与此同时,精明的上海人还算了这样一笔帐:500毫升装“碧纯”蒸馏水零售价3.50元,而220毫升瓶装牛奶或袋装牛奶价格仅0.85至0.90元,折成500毫升仅2.05元;价格较低的矿泉水500毫升瓶装也要2.50元,高出牛奶价0.45元。消费者搞不懂了,水价超过牛奶价,难道牛奶的成本还不如水吗?
喝了几十年的自来水还能喝吗?
针对上海市民关于饮用水的种种困惑,上海营养学专家柳启沛教授发表了一家之言。他说,目前市场上价格不菲的各种纯水、蒸馏水主要是通过原先用于工业生产的蒸馏和逆渗透技术来净化水质的,在去除水中有害杂质的同时,也将对人体有益的镁、铁、锌、硒、碘等矿物质和无机盐等去除了。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与人体内的构成比例基本相同,对人体十分有益。人体缺少上述元素,则会造成营养失衡。青少年、老人不宜长期饮纯水。
上海自1985年以来,市政府已投资近80亿元用于自来水处理,改善了饮水水质。出厂的自来水中微生物、理化和毒理3大类35项指标符合国家工业标准,个别的浊度还优于国家标准。柳教授说,上海人目前较理想而投资较少的办法,是用活性炭过滤净化自来水,煮沸后即可安全饮用。
从起点到终点,再从终点回到起点。这场声势浩大的“水”循环着实给上海人上了一课。有识之士呼吁:上海的饮用水市场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应尽快出台纯净水的国家标准,饮用水的生产销售再也不能盲目无序发展了。 安全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