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要刊速览(2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环球要刊速览(23)0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博学多才的弗朗西丝·伍德女士写了一部名为《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吗?》的著作,对马可·波罗到中国的冒险经历提出了新看法。尽管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的一些描述真实可信,如在当时中国十分普遍使用的瓷器、煤和纸币是当时的欧洲所没有的,然而弗朗西丝指出了马可·波罗书中的许多疏漏,比如他从未提到的中国书法、图书印刷术、茶、妇女裹足、用水老鸦捕鱼和长城等事物。而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到过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却提到了中国文化的这些方面。

弗朗西丝在书中提出了三个核心问题:马可·波罗是谁?他为什么要写那本见闻录?他对此书的贡献是什么?弗朗西丝利用威尼斯保存下来的正式文献资料对第一、第三个问题作了相当详细的回答。她得出的结论是,马可·波罗不可能真的到过中国。他很可能是呆在他的家族设在苏达克黑海的东部地区的贸易公司,利用波斯语的一些资料写成那本书的。而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肯定去过当时的蒙古的首都哈拉和林。对于马可·波罗写书的动机,她认为有可能是想得到欧洲统治者的一些“恩惠”。有些学者解释,需要得到欧洲一些国王们对他生活经历的赏识从而谋取一官半职。虽然他未能如愿,但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的书成了世界名著之一。(蔡曙光)环球要刊速览(23)18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四的晚上,克林顿总统夫妇在怀俄明州与亲友秉烛庆贺他的50大寿,前来凑趣的自然都是些同龄的“婴儿潮”一代,于是酒会的“主旋律”不外乎是披头士歌曲或詹姆斯·泰勒。

同一天夜晚,克林顿的竞选对手鲍勃·多尔却正在圣地亚哥主持共和党的一次集会,会上他以一个光荣的二战退役军人的身分对克林顿这批“婴儿潮”一代大尽冷嘲热讽之能事,说他们“永远长不大,从来没吃过苦,也从来没长过见识。”

那一个夜晚的两地聚会显露了今秋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一些征兆:

一边是克林顿和阿尔·戈尔这些“婴儿潮”出身的老爸们柔情蜜意、笑容可掬地唱着“我的朋友帮上一把”(披头士)、把对未来的设计集中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

另一边是老当益壮的祖父级的鲍伯·多尔磨拳擦掌要表现一下自己的“实力和优势”,要用他的苍苍白发来唤醒美国人对往昔好时光的回忆,其中包括正直、家庭价值和奉献精神等等主流传统价值。

看来多尔的力气没白使,据最新的公众调查资料,多尔和克林顿的得票率已从8月10日的33∶53猛窜至42∶44。

可以预见,势均力敌之后必有一场恶战。(刘怀昭)环球要刊速览(23)2在刚刚结束的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上,法国女田径运动员玛丽—约瑟·佩雷克夺得了女子400米和200米赛跑的两枚金牌,格外引人注目。

被誉为“黑鹰”的佩雷克出生在法国海外领地,位于中美洲的瓜得罗普,她曾多次在世界性大赛中创造优异成绩。但身体修长的贝蕾曾经为自己的个子太高而苦恼。此次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佩雷克自豪地说:“在美国,我的这个烦恼没有了。”

更有意思的是,被称为佩雷克的“秘密武器”的竟是她的老奶奶。在佩雷克参加200米决赛之前与远在瓜得罗普的奶奶通了电话,她奶奶用充满安第斯人诗意的语言鼓励她,还嘱咐她“注意别踏线,别忘了用盐水泡脚”。果然,佩雷克以22秒2的成绩夺得了200米第一名,从而也使著名的牙买加老将奥蒂在奥运会上夺金牌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在成为奥运会女子200米和400米赛跑金牌得主之后,佩雷克并没有功成引退的想法,她雄心勃勃地宣布:她还要在4年后的悉尼奥运会上夺取800米赛跑的金牌。(余乔乔)环球要刊速览(23)3《希特勒的顺从的执行者——普通德国人与大屠杀》是美国年轻的政治学家丹尼尔·乔纳·戈德哈根教授撰写的一部有关屠杀犹太人的书,篇幅浩大,长达七百多页。此书出版后,旋即在西方世界引起广泛关注,作者本人亦随之名声大噪。

戈德哈根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出乎一般人和学者们的意料:屠杀犹杀人是德国人的“民族计划”。在他看来,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并不是某种个人的意志行为,实际上,导致后来大屠杀的思维模式和把犹太人视为敌人的观念早已在许多德国人那里存在了。对犹太人的屠杀如果没有一大批来自德国社会各阶层的人参加也许是不可能的。

戈德哈根的论点受到他的德国同行的反对。他们不赞成这位美国政治学教授采取的普遍化方式。一星期前,戈德哈根在《时代》报上发表文章,为自己的论点进行辩护,强调他的目的是要探讨导致大屠杀的思想和情感根源,因为只有从此出发,我们才可以对大屠杀做出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把大屠杀称之为一个“民族的计划”并不能改变屠杀事实的存在。(李禺)

上一篇: 读者来信(23)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