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2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沈立新 潘多拉 李昕 莫尚勤 蒋白俊 马霁鸿)
比基尼在解放身体的同时,又确立了一种限度,两者确实都引人思索。遗憾的是,我们仍以一种不健康的目光来读解穿在身上的比基尼,有些人是在以畸形的心态欢迎或拒绝比基尼。
广州 沈立新
影视拍摄基地别火过了头
编辑先生:
仅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有人统计拍摄基地及可用于摄制影视剧的人工景点,已达十余处,著名的有中央电视台的涿州基地、北影的老北京街景、香山脚下的翰英街、由北京市宣武区开发的天桥景点、老北京微缩影院、北影厂院内的荣国府、河北的宁荣街等。
在江苏无锡,短短几年,“唐城”、“三国城”,还有“欧洲城”等一个个拔地而起。唐城和三国城占地分别为15公顷和35公顷,投资亿元以上。在河南焦作,为拍摄60集大型历史剧《东周列国》,已建起了一座黄河文化影视城。此外,《水浒》尚未开拍,占地600亩的“水浒城”已在太湖之滨紧锣密鼓地筹建。“宋城”、“楚城”也已在武汉建成。
面对这股陡然猛涨的影视基地建设热潮,有人发出质疑:拍一部名著建一座城,有这个必要吗?行家认为拍影视片主要有两种手法,一是拍外景,通过现有的景点进行改造,达到剧作规定的要求;二是通过摄影棚搭景拍摄,但总而言之只要能起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就可以,因此建造一个影视拍摄基地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个基地应该是综合性的,像美国好莱坞的影视城一样,这样的利用率就较大。而现在东建一个城,西建一个城,充其量不过起到个摄影棚的作用。如果说可以开发旅游的话,一段时间内,特别在相关的影视剧播映期间,或许可以成为旅游热点。但过后,特别是游人游过一遍之后,就再也不想光顾那里了,因为这样的景点毕竟制作粗糙,不能和真正的名胜同日而语。而且照目前的趋势,城越建越大,大有互相攀比之感,有识之士早已明确指出,要限制新的历史“景点”的建造,全国有相当多的新景点已经出现严重亏损。中国有5千多年的历史,各类文学作品成千上万,如果按每个朝代、每部作品的风格素材都来建什么城的话,那么整个中国都将淹没在“城”中。盲目建“城”无疑是“名著改编热”所走入的另一个“误区”,不得不令人担忧。
江西九江市委办 潘多拉
斯皮尔伯格与詹·狄邦特
编辑部:
贵刊1996年第13期《龙卷风》一文介绍关于龙卷风的电影,有点小小需要指出的地方,这篇文章把斯皮尔伯格当成《龙卷风》的导演了。有点不确,斯皮尔伯格跟《龙卷风》是有关系,但是只是在投资制片方面,此片导演是拍《生死时速》(Speed)的詹·狄邦特(Jan De Bont),指出这个导演即知,《龙卷风》还不能说成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而且可以看出《生》、《龙》导演的特色风格:关于速度,而斯皮尔伯格更关心的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大白鲨》中的大白鲨与人,《ET》等中的外星生命与人,《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与人,等等,而《龙》片的导演讲的更多是人与速度的关系,高速度对人的吸引、刺激,及处于失控位置时的恐惧,人对速度的控制,等等)。所以后者更偏于感官及人对自然的心理反应。斯皮尔伯格的东西更关心生命之间的互动,心灵的联系。所以他还会拍《辛德勒名单》,从这个脉络,也可看出斯皮尔伯格毕竟跟《龙卷风》的风格还是不同。
美国纽约 李昕
正视轿车发展中的问题
编辑同志:
上海的轿车发展,这两年很快。走在街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大多数是各种款式的轿车。前些时候,曾有人大呼:“让轿车走入千家万户!”并不时有读者问道:“什么时候能圆普通市民一个轿车梦?”据说有关部门也准备作出反应,加快轿车工业的发展步伐。
可是,依我之见,发展轿车,必须谨慎。其原因有四:
1.上海大多数的居民都没有停车库房,有的地方连停自行车、摩托车也很困难。就算再过10年、15年,待到市民都住进新居宅,也不可能每家每户都拥有一个停车库房,这可以从当前的房屋设计中看出来,而且上海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如果让大多数的居民都拥有轿车,那势必会挤占居民住宅周围原来就少得可怜的空地和绿地。
2.上海的道路面积有限,现有的马路容纳目前的车辆已经是不堪重负了,再增加轿车,恐怕车行的速度要比人行还慢,就算发展立体交通吧,造高架道路,挖地下隧道,毕竟挡不住滚滚而至的车流。并且开拓马路所引起的居民、商店等建筑物的搬迁问题,在资金上将大大地加重市政建设负担。
3.大量轿车产生的废气排泄将会污染上海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我国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将来大量的车辆必然会形成一个庞大的汽油买方市场,资源有限,而使用无限,会不会产生油荒和资源贫乏?这决不是杞人忧天。
4.50年代初期,为了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国当时的高层领导曾鼓励多生育,提倡“人多好办事”,结果人口剧增。尽管后来曾意识到错误,赶紧再调整政策,要求计划生育,但生育过度所造成的后遗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是个相当头痛的问题。这个教训难道还不应该引起重视吗?现在竭力鼓吹发展轿车,走入家庭,由于各种配套设置尚成问题,不顾后果地大量生产轿车,是不是也会产生像人口增多这样的弊病呢?我们的近邻泰国,由于当初盲目发展轿车,以至现在首都曼谷的交通被众多的轿车搞的喘不过气来,难道我们不该引以为鉴吗?
上海 莫尚勤
“露”是自信的表现吗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今夏西安市女装的特点是“露”,胳膊全露出来还不够,还要露肩;肩露了还不够,还要露背;长裙终于向短裙低头让路,短裙又很快被裤腿很短很短的短裤所取代,有的姑娘少妇们干脆将衣裤的接合部位空出两三寸,连前后腰也展示出来。
这一“露”招致社会上议论纷纷。我对这种“露”之势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高兴。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高兴。
试想:大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体实力发展势头趋于上升阶段,就总是充满了勃勃生机,充溢着遮掩不住的生命活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总是很开放很随心所欲的,穿衣着装这种纯粹的个人琐事更是十分宽松随便。虽说有时候不免看起来零乱,显得没有整体上的“章法”,却从各具个性的选择中透出每一个人的自信,譬如中国1300年前的唐朝,看看章怀太子、永泰公主的唐墓中惊绝世人的墓道壁画和三彩陶俑,看看唐代伟大画家不朽杰作《步辇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浣花仕女图》和《挥扇仕女图》,再看看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中翩翩起舞的飞天们,出行的夫人们,还有出土于新疆的唐代《舞乐屏风》、《奕棋仕女图》,无不给我们以警醒和启发。唐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那时候妇女们穿衣着装有什么特点?露臂、低胸,甚至袒腹(所谓“中空”时装,实在是古已有之),遮蔽性差,透明度高。女人们行走于宫肆巷里,绝无羞赧,自信充溢,何其潇洒自在。顺延着历史朝下走,看看宋、元、明、清的大师们同样被称道为杰作的绘画中的女人们吧,一个个包藏严密瘦如枯鬼般的形象,真是惨不忍睹,还都要装模作样摆出娇羞避人状。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上了衰退没落的道路,女人们就包藏得越来越严密,束缚越来越繁多。男人主宰的世界已经在各方面失去了太多太多,已经空落到了无可失去的地步,只好严管自己的女人。先用尽可能厚和多层的布把女人们的身体紧紧包裹起来,然后觉得婀娜的腰肢和丰满的体态依然有可能被别人“看”了去,于是就叫女人“瘦”,“瘦”得行动都吃力了,还不够,再束腰,束胸,包头,遮脸,最后发展到裹脚;再后来,索性将女人们关进深宅大院的高墙后面不许出来,还要通过“女德”筑就的精神的墙垣,成为女人们已经铜箍铁包般的衣服的有力延伸。仿佛只有如此,末路世界的男人们才不会失去她们这些“东西”似的。女人中,此类道德文化,演出许多“悲壮”的历史荒诞怪剧。有的女人无意中被某个男人偷睹了芳颜,就寻死觅活地非嫁他不可,如花似玉的小姐在外面被一个男人轻轻碰了一下胳膊,回到家中二话不说竟忍着剧痛用利斧将被碰过的酥臂剁了下来以示贞洁。与此同时,我们民族就被一个个强大起来的异族别国来攻来打来征服,来强加无数条无数款不平等的条约。
表面看起来,女人们穿衣着装跟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从紧张和束缚转向放松和自由,总是一个民族走向自信和强盛的标志。我想说,穿衣着装,作为个人的选择,还是越自由越好。
西安市委家属院 蒋白俊
文化,不该给谁当轿子
编辑先生:
这些年,许许多多的事情突然现出了与文化的不解之缘,说文化写文化做文化成了一种高雅的时髦。文化被当作一顶绝妙的花轿,一会抬到闹市,一会扯到荒野,似乎有了文化这项轿子,则无论上面坐着的是何物,皆无例外地文化起来了。
于是,有人托举出了食文化、酒文化。吃腻了家畜吃野物,吃遍了走兽吃爬虫。生猛海鲜,乌龟王八便摩肩接踵文文化化地爬上桌来了。边嚼文化,边侃文化。于是,有人发掘出了鬼文化、庙文化。堂而皇之地筑鬼城,砌鬼宅,塑鬼像,将冷落了几十年漂游了几十年的大鬼小鬼老鬼嫩鬼请回来,用现代化的声、光、电安抚它们,武装它们。于是,有人祭出了引进了仿制了闲文化、拳文化、妾文化、性文化、厕文化,还有风水文化、族谱文化、占卜文化、乞丐文化、小脚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仿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或爆炒或氽汤或粉蒸的“文化”筵宴面前,司职于文化的积累、载负与传播的文化单位,却免不了挨冷落受饥荒的厄运,凄凄清清苦守地盘,惨惨淡淡挤身“经营”。图书馆无钱订报,无钱买书,无钱维修桌椅,文化馆(站)无钱采风,无钱排戏,无钱搞阵地宣传,无钱整理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管所)无钱收藏文物,无钱举办展览,无钱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不要再让文化当轿子了罢。文化反映着人人们的心理素质,文化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风貌。文化不是首饰,不是时装,不是仪仗。自然,文化也不是什么建筑材料——要说是的话,它是支柱,人们的精神支柱。
云南省永胜县 马霁鸿 龙卷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