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基尼和传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君梅 舒可文)
比基尼50年
50年前,比基尼为什么成了“令人震惊”的代名词
想象一下:海岸线上散布着警察的岗哨,一些妇女被捕可能仅仅因为她们的泳装违犯了法律的要求。这是本世纪20年代的事儿,西方妇女要想到海滨享受阳光、海浪、沙滩,要穿远比男人繁重的泳衣,即便如此,仍有人希望政府将妇女的泳装规范化,因为“游憩场所的道德正处在危机中”。
法国著名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算得上是一代继往开来的大师,他自1947年起推出的“新风貌”(New Look),使现代女装趋向简洁,但这位大师终其一生也未能将女装裙长提升至膝盖以上。当他试图将裙长缩短1厘米,立即掀起轩然大波,被一些人斥为“道德堕落”,并成为轰动时装界的重大新闻。
女性的身体依然是神秘而难见天日。
女装是社会生活变化的晴雨表,其中最深刻反映女装与女权关系的要数泳装。“三点式”泳装其实在30年代就被设计出来,但在它问世以后近30多年中却无人敢穿,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这是“伤风败俗”的,以至最先穿“三点式”的是妓女。
1946年7月1日,美国首次在中太平洋上马绍尔群岛一个叫比基尼的珊瑚岛上进行了核试验。原子弹爆炸后18天,在欧洲巴黎也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工程师路易斯·里尔特为他设计的新款三点式泳衣注册了“比基尼”商标。里尔特用剪刀进攻标准的女式泳装,他设计的泳装为上下两分式的,其裸露部分远远超过以往公开场合的任何一种衣装。
美国在比基尼岛泻湖水底30米处作第二次核引爆在同年7月25日,爆炸威力使湖水水柱冲向高空1000多米。从此Bikini成了英文等语言中“耸人听闻”、“惊天动地”、“轰动效应”等词汇的同义词。用“比基尼”命名三点式泳装可见它的惊世骇俗。它在人们观念中造成的余震今天仍在持续。
法国的珍奇之物如何成了世界各地的常用品
里尔特创造比基尼至今50周年,似乎谁也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庆典方式来纪念它,但是这个日子的非同一般使人不能回避,从时尚专家到社会学家,从当时勇敢的时髦女郎到今天的泳装设计师,都在回顾比基尼50年的历史。比基尼由50年前的惊世骇俗到今天作为泳装经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世界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时尚。
50年前,法国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仅有两年,法国人还仍然沉浸在由解放而带来的欣喜之中。随着和平生活的恢复,人们对快乐生活、对阳光、对自然、对舒展心情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任何战争过后,这种对生活的渴望的强烈程度总是与战争给人们生活造成的破坏程度成正比。战争本身使人对旧有的文明和社会规范产生了怀疑,因此,战后的和平生活就不是简单的恢复。当时,欧洲文明的传统规范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服装从来都是社会生活状态的晴雨表,自然首当其冲。
里尔特敏锐地感到了时代的变化,他意识到,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一定是想更彻底地解放自己。里尔特重新开始欣赏自己,以至设计的比基尼,整套泳装平展开来只有832平方厘米。他从巴黎的游乐场雇了一名应招女郎做他的比基尼的模特儿,在一个公共游泳池展示了他的创新之作。
刚诞生的比基尼在当时成了一种标志。
法国时尚撰稿人杰米·萨曼特回忆说,对于当时的妇女而言,穿一身比基尼标志着双重解放,一方面是对和平和欢乐生活的庆祝,一方面是向阳光大海自然的重返。虽然萨曼特认为,穿比基尼没有任何性的意义,但当时地中海沿岸国家几乎都把它的渐渐流行视为瘟疫的传播。那些年,意大利明令禁止在意大利海滨穿比基尼。在西班牙一些旅游者常去的地方,敢于蔑视有关禁令的旅游者会被警卫队强行送回他们所住的旅馆。而男人们则普遍反对自己的家人穿着比基尼,一位无奈的丈夫看着从海滨回来的妻子把小小的比基尼收进衣柜里,曾不无讥讽地说:“我们家蠹虫非饿死不可”。
1946年里尔特设计的比基尼,通过一名法国演员展示他的精彩之作
比基尼作为通俗文化,在美国发展得比欧洲似乎顺利一些,但美国人喜欢的是电视里制造出的那种模式化的、迷人的混合物。直到50年代,美国也还为比基尼而抓过人。1954年的一期时尚杂志在吹捧一款泳装时所用的语言还暗示着对比基尼的鄙视,其中说道:穿上这款泳装“看上去仍然是穿着衣服的,而不是没穿衣服”。
也许正因为它一出现就遭到禁止,以及对它一直就存在的范围限制,所以,比基尼居然承担了一个与它的重量不成比例的重任。在50年中,小小的比基尼不断地被用来作为向规范、传统挑战,争取自由、权利的武器。禁止比基尼似乎成了对人权的践踏。在美国,曾经因一位女士穿着比基尼去商店购物而引发了一场广泛的争论。到了60年代,比基尼在美国才有了基本的合法地位。
推动打破比基尼禁忌的有法国影星碧姬·芭、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和巴西人。1952年,碧姬·芭在《穿比基尼的姑娘》一片中首次露面,此后,不少大胆的年轻姑娘穿上比基尼出现在法国里维拉海滨浴场。这时的比基尼的基本造型还是里尔特的,这种造型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碧姬·芭此时已离开了电影,但在时尚界依然是有影响的人物,她到巴西度假,穿着比基尼在布基欧沙滩上大展风采。布基欧本是一个平静的小渔村,距里约有两个半小时车程,由于碧姬·芭和比基尼,它变成了一个闹哄哄的世界性的海滨度假胜地。而玛丽莲·梦露穿比基尼的巨幅剧照曾使巴黎的比基尼款式达到100多种。
此后,在里约穿比基尼的人越来越大胆,很快就超过了其他地方。巴西人对比基尼接受得比欧洲、北美要晚,里约著名ARP 制衣公司1962年生产的20万件泳装还全部是连衣的。但几年后,巴西人对比基尼的态度就变得异常宽松。60年代末,巴西人把比基尼穿到了令人目眩的地步,女歌手莱拉·丁妮兹以身怀六甲之躯穿起了比基尼,膨胀的肚子裸露在沙滩上。到今天,穿着比基尼带着墨镜在沙滩上散步的孕妇时常可见。70年代,巴西人发明了一种新的比基尼,名叫“探戈”,把里尔特的比基尼演变成了一团细小绳带,使以后被比喻为“牙科医生用的丝线”的比基尼大为风行。
1978年,切尔·梯格丝使小小的比基尼登上服装展示大厅,从此比基尼成为超级模特显示实力的重要服装。1992年,英国的戴安娜王妃最终让保守的英国人觉得比基尼能与王妃身份相配。想来戴安娜穿着比基尼公开亮相,不会是一个轻松随意之举。比基尼甚至有时直接以政治面貌出现,巴西的菲南达·加拉比,曾是一支游击队的队长,在战乱时因绑架了美国驻巴西大使而被放逐,1979年大赦时回到巴西,她在沙滩上发表有关政治问题、生态问题的讲演时就穿着当时最新式的“探戈”。
比基尼走过了50年到了现在,从法国的珍奇之物变为了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常用品,成为被女士普遍穿着、男士普遍接受了的泳装模式,再没有什么人不能穿比基尼——无论是体态优美的模特还是大腹便便的孕妇,无论是狂放的歌女还是尊贵的王族。
今天的怀旧,也许是对界限的探索
无论从哪方面说,比基尼的50年历史都是一个不断冲击和抛弃西方传统习俗规范的历史。
虽然我们找不到第一件泳装的正式记录,但时尚研究专家说,海滨运动本身就不是古老的活动。大多数欧洲人在18世纪时还对海水浴不以为然,当年法国曾因女公爵德·伯瑞到海边游泳引起大哗,尽管她从脖子到脚髁捂得严严实实。到了本世纪去海边的人渐渐多了,但是记者曼尼茨在回忆他母亲时说,20年代,她还仅仅因为大胆地穿了一件露膝盖的泳装而从海滨落荒而逃。比基尼的革命性可想而知。
它一度被禁止和抵制,同时也有包括诗人在内的不少人赞美它为它斗争。无论是禁止还是赞美,指向都是人的身体,以及由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态度关涉到的礼仪规范问题。当人类成为文明人时,人穿起了衣服。文艺复兴曾讴歌过人的自然美,但在教会的力量下,暴露便成为野蛮的标志,之后的文明发展使服饰上形成了一套一套的规范,规范越来越严格,衣服越来越复杂,以至发展到了束缚人性的地步。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当然不能穿露腿的服装,甚至连钢琴腿也要遮起来,免得引起不雅的联想。在基督教文化中,身体要被全部遮盖,因为身体被认为是不洁的。把暴露身体看作是伤风败俗的邪恶行为,可能与文化结构,男权中心社会有更直接的关系。第二次女权运动高潮时,妇女们就曾以烧胸罩、裸体游行等夸张行为表示向男权社会的示威,把解放身体当作解放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基尼指向了一个开放的时代,客观地反映了女性的主体意识的提高,也客观地促进了人的自然状态被合法化。比基尼的获得认可,为女式服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设计师及消费者都不会再因裙子的长短而引起道德上的争议,这意味着,相关的道德规范已经失去有效的约束力,相关的传统习俗被破除了。
1962年现代维纳斯乌苏拉·安德森迷住了007及千万双痴迷的眼睛
随着时间的推移,“探戈”等新型泳装的出现,天体浴场的开放,在比基尼50年纪念的话题里萦绕着一个明显的怀旧声音。一位28岁的年轻人说,她在一个海滨城市长大,比基尼是常穿的,每人都有不止一套比基尼。现在的海滩上虽然有很多人连比基尼也不穿了,但比基尼还是没有被放弃。一位女诗人说,她在过去30年里一直紧追比基尼的各种最新样式,但她现在还是选择那种老式的比基尼。
这里遇到的可能是一个革命的限度。限度意味着绝对的合理性,在纪念比基尼50周年时,人们表现的怀旧情绪也许是对一种界限的探索。 比基尼泳衣碧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