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我们喝什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增民)

盛夏我们喝什么?0

1995年,京产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及其系列产品雪碧、七喜等产量已接近10万吨,在北京碳酸饮料市场占绝对优势  

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如今的饮料市场绝不过份。据北京市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冷饮管理处一位工程师介绍,本市目前市场上的饮料可分为8大类,龙头仍是爽口的碳酸饮料,去年京产饮料中碳酸饮料占到50%以上。

五花八门的果汁、果汁饮料、果味饮料是近年来的后起之秀。由于其档次高低差异较大,利润不小,有些企业又吹得天花乱坠,因而良莠不齐,有些让老百姓望而生畏。

矿泉水和纯净水都是从国外走俏到国内的“返朴归真”的饮料,近年来相互间褒褒贬贬,使消费者无所适从。

蛋白饮料、含乳饮料、茶饮料……生产厂家使出浑身解数,都力图在饮料市场上打开一片新天地。

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饮料,面对五光十色的饮料广告,我们可以喝什么,应该喝什么就成了一个问题。

我们需要多少微量元素?

近年来,市场上的矿泉水突然多了起来,不算进口和外地运进来的产品,去年4月由北京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北京市商委、北京市食品工业办公室公告的北京市第一批取得饮料生产准产证的149家企业中,就有23家矿泉水生产厂,据说以后又有不少矿泉水生产厂获得了“准产证”。

词典上说,从地下流出的水为泉水。北京是地表水缺少的城市,玉泉山的泉水已干涸多年,怎么近年一下就从地下流出那么多的矿泉水?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矿泉水是泉水吗?

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标准有八项指标,分别为水中锂、锶、锌、碘、偏硅酸、硒、游离二氧化碳的含量和水的矿化度。只要其中一项达到规定的标准,又符合卫生条件,就可以作为矿泉水投入生产。由此看来,自己流到地面上来的泉水不一定就是饮用矿泉水;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水,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被称为饮用矿泉水,而不在乎它是不是泉水。

在位于十三陵地区的北京震旦矿泉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起告诉记者震旦牌矿泉水是从地下130米的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纪石灰岩中开采出来的,据市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三站检验,震旦牌矿泉水偏硅酸和锶都达到国家规定的界限指标,这在本市生产的矿泉水中是少见的。

饮用矿泉水中应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医学研究证明,锂在人体中能置换和替代钠,因而具有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锶和骨骼形成有密切的关系;锌则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偏硅酸是关节软骨和结缔组织形成必不可少的成份。……因此有人说,对于生命,微量元素比维生素更重要,因为它们不像维生素那样可以合成。由此可见,饮用矿泉水是获取微量元素的途径之一。然而,每一种矿泉水所含的矿物质是不相同的,如果以补充微量元素为目的,每位消费者应对自己体内缺乏什么心里有数才好。

人体每天摄取的矿物质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不见得。我们都知道,氟化钠牙膏中的氟离子对防治牙病很有好处,可昌平县小汤山地区由于水中的氟离子含量过高使当地居民都成了“黄板牙”,北京市政府不得不投资从七八公里外的真顺村引水供小汤山地区居民饮用。国家对矿泉水中所含矿物质的量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硒是人体细胞中一种酶的组成部分,能提高视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可摄入量过多会引起硒中毒。因此国家规定其标准值为每升在0.01至0.05毫克之间。在矿泉水的8种界限指标中,国家对锂、锶、锌、碘的上下限也有相应的规定。

应该说矿泉水对人身体有益,但不是对任何人都有益。因此,消费者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喝不喝矿泉水,喝什么品种的矿泉水。在喝矿泉水时,要选择富含国家标准规定的八种界限指标的矿泉水,尽量不要只认一个牌子的产品。

盛夏我们喝什么?1

最早进入北京的洋饮料,大概就是可口可乐  

饮用纯净水纯不纯?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

曾被人揶揄为“养鱼浇花都不活”的蒸馏水,近年在饮料市场上异军突起,还有和其相近的太空水、活力水……等等,这些归于纯净水范畴的饮料走俏起来,说明人们的消费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仅次于氧气。人在失去2%的水分时会感到口喝,失去10%左右的水分时就会严重脱水,继而出现昏迷,失水20%人就会死亡。由此可见喝水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需要。

北京地区水中含的钙、镁等金属离子偏多,因而北京市居民患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结石病的人数较多,这是北京市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水质纯净无杂,易于人体吸收的太空水和饮用蒸馏水自然就会成为一些不打算从饮水中获取微量元素的人的选择。

太空水是一种纯净水,通过对水的处理达到纯净目的,因为它曾经作为宇航员的饮用水,故得此名。

饮用蒸馏水不同于一般蒸馏水,它把蒸发了的水冷却,再经过灭菌、过滤而成。

在北京酒泉太空水饮料公司,其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生产的三特太空水要经过沉淀、电渗析分解、离子交换、超滤膜过滤,然后再对水进行活化处理,使水的分子团比正常水的分子团小一倍,以增加其溶解力、渗透力和代谢力,还要在水中充氧气。由此看来,饮用纯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水,并不那么纯而又纯。据说饮用这样生产出来的三特太空水,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以解渴为目的,饮用级纯水不管其名称如何,应该说是可以信任的。但是,有的企业只顾赚钱,生产出的产品达不到有关标准,造成“纯净水不纯”。6月17日,中国轻工总会公布了该会上月对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市场上销售的瓶装饮用纯水的抽查检测结果。这次市场上抽查的饮用纯水98批次,合格75批次,抽样合格率76.5%;抽查生产企业97家,合格率为76.3%。也就是说,市场上4瓶饮用纯水中就有一瓶“不纯”,还有四分之一的生产厂家生产出的就不是合格产品。

饮料是直接入口的,饮用纯水不合格,不是其添加的果汁等东西少了达不到标准,主要是其卫生等指标不合格,这的确是让消费者很难堪的事。

据了解,“不纯”的不仅是饮用纯净水,在矿泉水和各种果汁、果味饮料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有的生产企业用香精、糖精、色素冒充果汁和糖生产饮料,简直就可以说是有“害人之心”了,又当别论。

何为百分之百纯果汁?

看着“要喝就喝纯果汁”的广告,笔者不禁怦然心动。一日,品尝本市某商贸公司进口的小纸盒包装的葡萄、苹果果汁、稀稀的、酸酸的,和标示的水果味道相差甚远,贴上去的不干胶小条用中文写着:100%果汁。有一次在餐厅里,喝一杯广告用语为纯果汁的橙汁,味道不错,拿过其包装盒一看,清清楚楚地写着:水、水果浓缩汁……不禁大惑:用水冲兑的浓缩汁就是纯果汁?!

认识从实践中来。几次三番之后,笔者对这些“纯果汁”颇有些怀疑。在一次自助餐上,朋友向笔者推荐北京绿洲高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茹梦牌杏汁,斟上一杯细品,杏香浓郁,酸甜可口,的确不错。拿过包装盒一看,明明白白地写着:果汁含量不低于40%。和上述两种“纯果汁”相比,笔者反倒觉得茹梦牌果汁更接近水果原汁。

有没有百分之百的纯果汁?何为百分之百的纯果汁?

带着一连串的问号,笔者来到北京市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冷饮管理处。

国家规定:含果汁40%以上的饮料可以冠以“果汁”称号;含果汁35%以上的可称“果汁饮料”;就连叫“果味饮料”,也要含10%以上的原果汁。

看来,含40%以上原果汁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叫“果汁”,但称之为“纯果汁”或“百分之百”的果汁就得好好斟酌斟酌了。何为“纯”,《新华词典》上的解释为:“单一,不含杂质的。”而这些自称为“纯”或“百分之百”的果汁,其包装上多有加水、加糖、加天然香料、加……的标识,由此看来,就有些自相矛盾了。

我们知道,同一种水果不同时间采摘,不同地点生产,其含水量,含糖量……都不相同,用这些水果榨出的汁自然也不会相同;另外,鲜榨出来的果汁既不那么好喝,又不易保存。果汁是食品加工厂对原果汁的再创造,经过调香、调味等工艺,用一批批味道有些差异的原果汁生产出味道相同的果汁,其风味已明显优于原果汁,又能长期保存,长距离运输,自然受消费者的欢迎。笔者认为,生产厂家应该向北京绿洲食品有限公司那样,实事求是地告诉消费者果汁中的原果汁含量,大可不必闪烁其辞,造成对消费者的误导。

我国的果汁工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工业。和美国人均46公斤,“亚洲四小龙”人均16至19公斤的年果汁消费量相比,我国去年果汁工业总产100万吨,人均消费量才0.83公斤。实在是太低了。但是,在这个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中,总有那么一些企业偷工减料,不规规矩矩生产,把产品搞乱了,把市场也搞乱了。

据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国家技术监督局近日抽查61种果汁饮品,合格率只有55.7%。抽查发现,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将“果汁饮料”标为“果汁”,具有较大的欺骗倾向,有些产品使用了合成色素,却未按规定在标签中标识出来,而长期摄入合成色素和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特别是儿童健康造成危害。专家说,高质量的果汁和果汁饮料是不需要添加色素和添加剂的。

面对色彩缤纷的饮料市场,消费者在选择果汁时,一定要看其标示的果汁含量,别轻信“百分之百纯果汁”。有些标识上注明果汁含量不足10%的“果汁”,其实已告诉消费者,它是不合格产品。

盛夏我们喝什么?2

饮料市场品牌众多,消费者却难做选择(李冬钢摄)  

饮料价格为什么居高不下?

附着劳动越多的产品应该价格越高,越稀少的东西价格应该越高,可是北京市市场上的饮料却明显不符合这一经济生活中的规律,价格居高不下。

请注意这样的事实:

500克袋装鲜牛奶(两袋)零售价1.20元;500克塑料瓶装矿泉水不低于2.50元。

经过19至35天酿造的700克瓶装啤酒零售价2元左右;从机井里抽出来后经过过滤、消毒就灌装的矿泉水、纯净水,700克塑料瓶装不低于3元。

至于每500至700克十几元至几十元的形形色色的果汁,更是让普通消费者难以问津。

这样的价格明显不合理。为什么会出现饮料如此不合理的价格?

无论矿泉水、纯净水、果汁、果味饮料、蛋白饮料、含乳饮料、茶饮料……多是近年来出现的非国家物价部门管理定价的产品,因而产品一问世,就以较高的价位出现在市场上,成为了高利润率的行业。随着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同行业之间的攀比,更使饮料价格居高不下。

饮料价格高,高在包装上。日前市场上出售的饮料多为透明塑料瓶包装,在矿泉水、纯净水的成本中,包装费用占一半至一半以上。北京震旦矿泉水有限公司出厂的矿泉水,500克装和700克装的每瓶仅差5分钱,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透明瓶包装固然好看又方便,但价格占到成本的一半就是太高了,要知道,消费者买的是内容,而不是为了要那个一次性的包装。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饮料生产企业,可它们都大量生产可以回收的玻璃瓶装饮料,以降低成本,我们国内的生产企业为什么不生产可回收的玻璃瓶装产品,有什么理由一定要靠外包装来吸引消费者呢?

饮料价格高,高在流通领域的暴利上。笔者采访过的一些矿泉水、纯净水生产厂,其500克至700克瓶装产品的出厂价一般在1.20元左右;而市场上的零售价却在3元左右,其毛利率高达150%左右。一种实行代理制的果汁,出厂价为每盒9.45元,而市场价位却在20至30元之间。其出厂价和零售价竟然能差200%以上,真是不可思议。这还不包括在歌厅、舞厅、高档餐厅里饮料的“天价”。从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应该对流通领域里的饮料价格予以干涉。 纯净水矿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