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需要旧货市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张文天)
“多少钱买的?”“才120块钱!”当记者指着放在地上的那台七成新的16寸黑白电视机问它的新主人时,这位农村模样的姑娘满脸放光地回答道。烈日当头,但姑娘脸上的红晕更象是由于兴奋造成的。她告诉我,她起个大早,从数十里外赶到这儿,就是为了这个能显影、会唱歌的家伙。她为此准备了200元,没想到……
6月30日,星期天,气温34℃。似火的骄阳把位于北京东南潘家园的那块空场地变成了一个大蒸笼,确切地说,那是个旧货市场。不断涌进涌出的人流显示着它的兴旺。走进市场,只见地摊一个挨着一个,向四周蔓延开去;经营的物品几乎无所不有:从自行车零件到小型机床、罗纹套扣机,从军用望远镜到弹药夹、武装带,从收录机、电视机到电冰箱、洗衣机,从各色粮票、“文革”时出的林彪文选到歌颂领袖的张贴画,还有各种质地的佛像、明清家具、旧皮鞋、破衣裤……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人们不停地吆喝着、询问着、比划着。尽管这凸凹不平的“市场”上垃圾随处可见,空气中不时飘来异味,但置身其中,你会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活力,一种期盼和欲望在向上蒸腾……
一个平凡而又常被人忽略的道理
今年6月中旬,一个久违的名词在各大媒体频频出现——旧货市场。这期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了北京北新桥的两家信托商店。在交谈中,他将旧货市场的发展提到了事关市场销售、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的高度。他尤其强调了我国城乡发展和消费需求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李岚清的这番话实际是在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即生产和消费是商品社会发展不可割裂的两个环节,只有不断出现新的消费需求,才能带动生产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旧货市场为此可以大有作为。对消费者而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新”“旧”是相对而言的。前面提到的那位农村姑娘,她为能仅用120元钱买一台老式旧黑白电视机而激动不已,对她来说,这已是尽其支付能力了,这是她的“新”电视。而再假设一下,对北京的相当一些人来说,这台电视机不要说花钱,就是白送都不会要。他们需要的是“画王”甚或大型“家庭影院”,也许有的人正在为如何处理手里的旧货而犯愁呢。因为他还没有富裕到将旧物一弃了之的程度。这说明,商品的价值与它能提供的边际效用(或使用价值)成正比。“边际”两字强调了有某一商品和没有某一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特别是已经消费一定数量商品之后再增加一单位消费的效用。请不要小视了这一点,它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平凡但又十分重要的道理,即一物的价格在某些情况下是由消费者对它的评价决定的,而与它的成本无关。这也正是我国应该也可能大力发展旧货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富裕程度的差别将持续存在,甚至拉大,由此形成了效用评价的差别。一边是闲置的旧物不断增多,需要出路,而另一边是对这些物品的渴望和需求,于是,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出现了——旧货贸易。
“二手”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很有市场,交易量可观
东边日出西边雨
从常理讲,对某一行业的需求增大,其资源增多,该行业应该火爆才是,但现实常常比道理复杂得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近些年,承担旧货贸易的国营信托旧货商店日见萎缩,每况愈下。其中不少已改换门庭,另图他业。在北京,建于60年代的天桥自行车信托商店如今已更名“陆达车辆配件有限公司”。该公司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而经营旧货的场地只有100平方米。公司李经理说:“我们现在以新货为主。旧货每天能收400元就不错。要是我们百十来号人再加上50多位退休工人,专指这旧货,非饿死不可。”以购销旧百货为主的原天桥信托商店也变成了“京桥商场”,购销旧货业务很不景气,仅仅是一种点辍。据称,原西四信托商店现在已与外商合资专卖家具。原东单三条信托商店现在是“金利来”专卖店。甚至连这些信托商店的主管部门——北京市贸易信托公司似乎也为避“旧”嫌,改名为“五龙达商贸集团公司”。上海解放前曾拥有300多家旧货商行,可到90年代初期只剩下一二十家,百姓卖旧货难的呼声时有所闻。
“国营旧货信托行业处境困难,原因很复杂。”国内贸易部行业管理一司的孙勇先生谈起旧货行业轻车熟路,一一道来。他认为首先是旧货价格下降。60年代,旧货价格大约能占到新货价格的60—70%;而到90年代则降到30%左右。这应了前面曾提到的“边际效用”理论。人们生活水平越高,旧货就越不值钱。如美国,这个比例只有5%。比较而言,经营旧货劳动支出多,旧货价值却在下降。与此相对比的是,经营所需费用水平不断上升,这包括物价上涨,职工工资刚性增长,设备折旧以及店面租赁费用上升等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家过去给信托商店的“政策饭”没有了。以前国家指定一些商品必须由信托商店购销,如工厂积压的劳保用品、出国人员带回的物品等等。这部分货物的经营利润对信托行业非同小可。仅北京一地,1987年至1995年,16家经营旧货网点经营出国人员交售物品价值3.5亿元,上交税收1000多万元;而1996年1月—4月,这块营业额是零。孙勇认为,政府对旧货行业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援和政策倾斜,因为旧货贸易更多地是体现着社会效应。如税收,旧货行业交纳增值税率与其他商业一样,也是17%。但旧货没有发票,无法向经营新货那样按新增值进行抵扣,造成税负加重。再如在城市建设中,旧货网点常常被破坏,类似拆而不建,拆大建小;从繁华地段迁到偏远地区的情况时有发生。
“国营无法与个体竞争。”孙勇在列举国营旧货业存在的种种劣势之后得出结论。他谈到一些个体无照经营,逃税现象严重,有的甚至连偷带摸或者替人销赃。此话看来不假。记者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也发现一些物品有来路不正之嫌。如一些电风扇上均有用油漆标注的编号,显然不是私家用物,而那些个头不小的器械就更不会是“家庭日用品”了。但这似乎并不能仅仅指责经营者。在旧货市场上,几乎所有记者问到的摊主都说,除了每日有人收几块钱管理费外,市场组织者并不“管”他们经营什么,货从何来。
无论怎样,可疑之物毕竟是少数,旧货市场的红火除去其相对于国营的“先天优势”之外,恐怕还有别的原因。只要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在北京有居民楼群的地方,就会有收购旧货的农民在“守望”。一辆破三轮,一块小招牌,标注的收购旧货范围多为家具、家电。他们不会放过任何生意机会,主动询问、打听,上门取货,态度热情。记者的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就是因问了一问价而被“缠”上,直到以买家报价40元成交,还“饶”了一叠旧报纸。记者曾询问几位“守望者”生意如何,赚头多少,他们均含糊其辞,但从他们的“敬业”劲头上看,这买卖大有可为,值得他们投入、开掘。
他们的感觉是对的。仅据上海的调查,上海居民的多余闲置旧物品数量极大,主要有三类:一是可置换出的旧家具。上海近三年来每年有700万平方米的新房竣工,累计有近100万户居民喜迁新居或改善居住条件。即使保守估计,其中1/5的居民家庭打算更新家具,就有20多万套之多。二是已经到了更新期的各种家用电器。目前上海居民家庭的各类家用电器饱和率均达90%以上,这些家电通常都是80年代以后购置的,按家电的使用生命周期,现在大部分都可以更新替换了。三是各式不再流行的服装。
农民的优势和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没有什么负担,也没有太多的顾虑和权衡选择的权利。他们看准了这潜在的大市场,就干起来了。据说,类似潘家园这样的旧货市场,北京有十余家,其中海淀区东升乡的卧虎桥旧货市场号称老大。这里旧货的大宗买主主要是那些从外地专门赶来收购旧货销往农村的“贩子”。这个市场的旧货已流向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13个省区,旺季时市场日成交额能达到四五十万元。
这些农民恐怕并不知晓什么“边际效用”理论,但他们明白大多数城里人对待旧货的态度是“给点钱就成”,只要能提供方便;而国营商店原本负担就重,再以多年一贯制的店铺“守旧”为主,凋敞也就在所难免了。
艺术品、文物是现代人热衷的藏品(李冬钢摄)
政府挑头 振兴有望
政府有关部门终于意识到了旧货贸易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去年11月,由国内贸易部牵头在哈尔滨召开了旧货业务会。随后,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昆明、哈尔滨等六家作为“旧货业务联系单位”,开始启动旧货贸易的一系列工作:哈尔滨旧货市场试营业几个月,成效不俗;福州卖地13亩,旧货市场初期设计已完成;上海去年新建12家网点,由40家网点组成的连锁旧货收购网开始运行。
按照国内贸易部的设想,开展旧货贸易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全国形成一个城乡交流、东西交流的纵横交错的旧货流通网络:一是大中城市居民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旧货流通网络;二是经济区域内,大中城市之间的旧货流通网络;三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之间的旧货流通网络。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为此,国内贸易部已拟订《旧货调剂行业管理办法》,同时准备与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协商,对旧货行业给予扶持和政策上的倾斜。主要实施步骤为:
一、挑选旧货调剂试点城市。以试点城市信托贸易公司的下属网点体系为基础,用连锁的方式建立全市国营旧货收购网络,开展上门收购等多项服务,以解决人民群众卖旧货难的问题。
二、在试点城市的适宜地点建设1—2个旧货市场,供各种经济成份的旧货调剂商集中经营,以解决城市居民购买旧货的问题。
三、扶持试点城市信托贸易公司在城乡结合部建立1—2个旧货调剂中心,以便形成城乡之间旧货流通的主渠道。
四、在经济区域内或在东部与中西部的试点城市的信托贸易公司之间,按照积极引导,双向选择原则初步建立起几条符合旧货流通客观要求的固定渠道,为今后形成经济区域内的旧货流通网络和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旧货流通网络打基础。
五、通过建设旧货市场、旧货调剂中心、旧货收购网络等工作,探索旧货调剂行业应遵守的交易规则、竞争规则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办法,以便搞好行业的自律性管理。
一位曾在美国从事经济学研究多年的中国学者撰文感慨旧货在美国的廉价。他曾在十分盛行的“后院拍卖”中买到1美元的电熨斗,10美元一套的百科全书(20本)、5美元一套的西装等。他说,举办“后院拍卖”的人,一天忙下来也不过卖五六十元,也许还不及他一天的工资。从经济上讲是很不上算的。可见他的卖东西并不在乎赚多赚少,其目的不仅在于处理多余的东西,重要的是使其物尽其用。否则单纯为了处理东西,尽可以一扔了之。
的确,如果暂时撇开经济利益不谈,物尽其用,充分发挥一切旧物的使用价值,使现有生活资料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这体现着人类对大自然赐予的天物的敬重,体现着人们对同类的热诚和关注。这样的行业,这种精神,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物质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度,不更应该发展和光大么! 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