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巨型化:竞争新趋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徐康宁

企业巨型化:竞争新趋势0

规模宏大的燕山石油化工厂(于斌 摄)  

1996年3月,中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宣告成立。这个超大型的企业集团拥有883家企业、40余万员工,生产产品涉及家用电器、自行车、钟表、食品、室内装饰、家具、工艺美术等多种领域,种类多达万种,资产总额超过400亿元,年销售额近500亿元,出口交货值超过60亿元。该集团创下迄今为止国内企业集团组建的最大手笔,也标志着中国的企业集团正在向巨型化方向发展。

两个排行榜之比较

企业管理学界在70年代曾流行过一个口号:小的就是美的(Small is beautiful),那是经济危机时代的一种管理理念。70年代整个世界有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少、转向快,蒙受的经济损失相对也较小,因而就有了不少管理专家推崇这句口号。经济危机毕竟是暂时的,经济在更多的时间里是处于竞争和发展之中。面对市场竞争——这一永恒的经济主题,小企业的劣势也暴露无遗,到了80年代,“Small is beautiful”已成了过时的管理理念;进入90年代,世界上的先进企业更是向大规模、超大规模方向发展。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经营规模实在太小。

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幸福》(FORTUNE)每年公布全世界最大公司的排行榜,这已成为一种惯例。参照这种惯例,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管理世界》杂志从1989年起也公布全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排序。对照两个排行榜,国内的学者非常遗憾,中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无一能进入世界最大500家公司的行列。

我国最大的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的销售总额是358.8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8.05比1折算,合42.22亿美元,距世界最大500家末位的日本TOYO SEIKAN的公司78.44亿美元还差36.22亿美元,即307.87亿元人民币。我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公司——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的销售额为241.15亿元人民币,折合28.37亿美元,仅及世界最大汽车工业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1.8%,与世界最大500家中最小的汽车工业公司——日本的AISIN SEIK相比,也只有后者的35.7%。我国最大的石化公司——齐鲁石化公司销售收入为107.52亿元人民币,折合12.65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头号炼油公司埃克森公司1%略多一点。我国最大10家石油公司——齐鲁、抚顺、燕山、上海、金陵、大庆、茂名、高桥、扬子和巴陵的销售额合计843.82亿元,折合99.27亿美元,比世界第26大炼油公司的美国海岸公司还少8600万美元。我国最大的500家工业公司销售收入总和是12986.10亿元,折合1527.77亿美元,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额(1549.51美元)。

与世界级大公司相比,国内的大企业几乎都成了巨人面前的矮子,国内名声显赫的企业,到了国际市场上也是无人知晓的小企业。

中国保护市场需要巨型企业

企业经营讲究一定的规模效益,达不到基本的经营规模,企业就缺乏竞争实力,无论是占领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均是如此。

谁也说不清中国有多少个牙膏厂,市场上有多少种品牌的牙膏出售,因为实在太多了。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Colgate(高露洁)是来自于美国的牙膏,买一支高露洁,其价钱可以买4支国产牙膏。高露洁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准备3年不赚钱,目的在于长期占领中国市场,但实际上第二年就赚钱了。国内牙膏厂没有哪家企业敢有这种气魄,也根本无能力支撑3年不赚钱,因为企业规模太小,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没有几家,更无一家牙膏厂具有超10亿元的销售收入,而美国高露洁公司一年的销售收入达40亿美元。

企业发展到巨型化,有时会带来一定的垄断性,但垄断是个辩证的经济现象,从不利于充分竞争而言,垄断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就开拓市场和提高社会化生产程度而言,一定的垄断性又有其积极的一面,只要是这种垄断并不扼杀竞争就行。

中国的饮料厂家成百上千,不要说去开拓国际市场,连自家的市场都难以坚守,城池逐渐丧失,主要是竞争实力太弱。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凭借其巨大无比的经营规模和竞争实力,可以斥巨资在国外设厂生产,以重金大做广告促销,正在占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巨型企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实际上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从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也能看出,真正大型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年销售额超20亿元以上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一般的国有企业。不久前国有资产管理局公布的国有企业500强评选结果表明,最强的500家国有企业在数量上仅占全国国有企业总数的0.22%,但其创造的利润却占到全国国有企业总利润的28.39%,年度上交利税总额接近国家财政收入的1/3。

面对众多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型国有企业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国内几家管理协会联合公布的主要消费品市场竞争力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外资企业的品牌在市场上越来越显眼夺目,但在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扇、空调、香烟、白酒等消费品的销售市场上,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还是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

但是,中国现在缺的不是一般的大企业,缺的是具有市场竞争实力并能够与国际大企业相抗衡的巨型企业。

1000亿元规模的企业集团算不算大?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逐渐出现这种迹象: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也是在政府(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一些颇具实力的企业开始加快兼并其他企业的步伐,扩充自己的经营规模,一步步地向巨型企业迈进。

一汽集团曾以一次收购“沈阳金杯”过半的股权轰动全国,至今已兼并17家企业,吸附和运作的资金达378亿元,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大型汽车工业集团。上海市政府对组建超大型企业集团作过专门部署,不仅工业部门要搞这种规模的企业集团,商业部门也要搞。除上海外,一些省份和部门也在加快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如湖北省正在实施“一二三”世界级工程,即武钢1000万吨的产钢工程,以二汽为主体的100万辆汽车工程以及轰动海内外的长江三峡工程。江苏省已经组建省内10家大型企业集团,几年内要使这些企业集团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

以前组建的企业集团,年销售规模能达10亿元已是很大,几十亿元非常罕见,而当前组建的企业集团,规模目标往往都是定在100亿元以上,甚至是500亿元、1000亿元以上。

上海要在“九五”期间突破部门、行业、地区的限制,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批以资产为纽带、以金融为中介、以收购兼并为基本手段的大型企业集团、综合商社和跨国公司,要形成一批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跻身于全国前100名;形成几个年销售额在10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跻身于世界级500家最大企业的行列。

江苏春兰集团1995年的销售额是88亿元,居国内空调生产企业“龙头老大”地位,该企业已经作出发展巨型企业的规划:今后10年超常规扩大经营规模,2000年实现销售额400亿元,2005年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

1000亿元的年销售额,约相当于120亿美元,这个规模可能还不够条件进入世界最大500家公司的排行榜,因为10年以后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的门槛肯定更高了(1995年的最低标准是78亿美元),但有了这样一个规模,也可以算是世界级的大企业了,其竞争实力也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如果能有一批这样的“航空母舰”企业,中国的产品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对手一争高低了,至少可以较好地守住国内市场。

企业巨型化:竞争新趋势1

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的装配线(张肄文 摄)  

下一步目标:巨型企业集团冲出国门

南非、马达加斯加、圭亚那这些国家对中国人而言一直是很遥远的,但近年来有机会到那里访问做客的国内记者发现,现在在这些国家也能见到很多的中国人,除了打工者外,最多的就是做生意的,包括设在那里的中国企业。

中国公司到海外投资办企业是从1979年开始的,17年来发展的速度并不算慢。据外经贸部的权威统计,截止1995年底,中国各类企业(金融保险企业除外)经批准在海外兴办的企业共计4839家,分为合资、合作和独资三种形式,中国在海外的实际总投资达53.7亿美元。中国在海外兴办的企业跨遍五大洲,分布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发达的美国、日本、加拿大,到经济比较落后的缅甸、马达加斯加,都有中国的企业。

但是,中国在海外企业规模之小,又有点令国人汗颜。在中国已创办起来的近5000家海外企业中,中方投资超过500万美元的仅有100家左右。一半以上的企业投资规模不足100万美元,到95年底,中方投资的4839家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只有115万美元。这不用说没法和美国及欧洲的跨国公司比,即使在除日本以外的亚洲,也是大大落后于韩国和印度。中国在海外投资的规模加在一起,抵不上韩国三星集团和现代集团两家公司在海外的投资,印度也有一批投资超千万美元的公司。

由于投资规模太小,中国在海外的企业主要从事产品加工型的生产,未能真正起到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将中国品牌输出海外的作用,经营效益也不是很理想,近5000家企业中,只有一半的企业盈利。学者们呼吁,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一定要有主力军,特别是要有一批航空母舰级别的巨型企业集团冲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开拓空间。外经贸部官员也认为,目前中国海外投资单项规模过小不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应当组织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到国际上去竞争。

可喜的是,有志成为中国超千亿规模的江苏春兰集团,在企业发展规划中,不仅要做世界级的大公司,也想成为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已经按综合商社模式进行改革和运作,在国外的资产额和经营额已占到公司的1/3以上,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的跨国式综合商社。

中国需要出现跨国公司或综合商社,主动地打进世界,而且它将首先在巨型企业集团中产生。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