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性婚姻”流行的背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王战华
令人惊奇的“无性婚姻”
婚姻是以性爱为基础的。可继英国等西方国家刮起“禁欲”风潮之后,最近,日本也出现了令人惊奇的“无性婚姻”现象。
这种“无性婚姻”指男女双方在结婚后,选择一种完全没有性接触(包括接吻、拥抱)的生活。在东京银座供职的B小姐,现年27岁并已婚。她就选择了这样的婚姻形式。与比她大一岁的丈夫婚前就约定:婚后不要性生活。对一些朋友的异议,她反问道:“谁规定了结婚就一定要有性生活?我们的婚姻是经过合法程序的,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好。”
据千代田区的主妇会馆诊所称,从前年起,开始出现类似于B小姐那样的“无性夫妇”。在日本究竟有多少这样的“无性婚姻”?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
这些“无性夫妇”倒有些共同之处,包括具有相同的兴趣,如到国外旅行等,他们对生活现状也没有什么不满。另一相同的特色是,差不多做丈夫的对妻子都很随和、体贴,并擅长做家务。这些“无性夫妇”普遍认为,“没有性,两人照样能享受生活,何况,能表现爱意的方法真是太多了,故而,‘无性’未尝不是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
纵欲时代结束了?
西方自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70年代的性自由宣传、80年代的性行为公开化以后,90年代,人们似乎又开始重返以往的性观念。
按照梵蒂冈的主张,男女本为一体,因此而结成体面的夫妻关系。但在交换结婚戒指以前,则应保持贞节。
最近,两性关系的保守主义者已觉察到新的风向。在法国,人们举行隆重婚礼的风气日盛。年轻人重新公开赞赏婚前的童贞。吸毒和纵欲开始退潮。
恩斯特·鲍尔曼,作为两性行为观察家,经过十多年的仔细观察以后,以此为书名撰写了一本新书。书中称,纵欲时代行将结束的第一个信号,可能来自美国。
一份花了7年时间、耗资500万美元,由美国“国家卫生和社会生活调查局”前不久发表的称赞美国人“进行了一场性研究革命”的调查报告,其中美国公民陈述自己改变了十几年来“白天闷闷不乐,晚上纵欲”的观念。这份调研报告使人们了解到:一般的美国人现在夜晚也过典型中产阶级的规规矩矩的生活。根据这份报告的主要研究结果来看:4/5的美国人在最近12个月内只有一个性伙伴,或者根本没有性伙伴。75%已婚男子和85%已婚女子声称,他们迄今尚未有外遇。25%的答卷者称,终生忠于他们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性伙伴。
“性可以促销”,这曾是一种流行的观点。比如:办公椅的广告就曾用裸体女人来制作,在报刊题图里引人注目的是女人丰满的胸脯,在电影院里放映着煽动情欲的影片,裸体宣传品曾是广告商与大众传媒业骗取金钱的手段。
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媒介赤裸裸地暴露性而威胁着性。50年代后期两性对裸体都还非常兴奋。1957年的一次检测表明,受测者在看红灯片时,对夹在男人、龟科动物、风景和连环漫画中间偶然出现的裸体女人反应非常强烈。但10年后,人们对性的兴奋程度已经降低。
早在1988年的一次检测,把《花花公子》里的图片用作刺激材料,但受测的美国学生的脉搏并没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反映,这些照片单调无味。
生化检测也证明人们对裸体越来越无动于衷。1969年美国的一次检测证明,无论是男人或女人在实验室里看了性电影后,尿液中的肾上腺素明显增高;1977年和1980年两次检测查明,血液中睾丸素的增加与色情刺激之间仍有着“微弱的联系”;而1990年,在苏格兰和意大利的一次联合研究却证明:在生化方面,色情看来已不起什么作用了。
汉堡的广告心理学家克莱伯斯教授就断言人们对裸体图片已经看够了:“没有人会再看它一眼。”因为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只有独特的刺激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裸体女人图片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商品附件”。
维克特研究所发现,1/3的17-35岁的法国人认为,他们可以毫无问题地长久放弃性生活。例如:莱比锡26岁的广告商人斯凡,外貌潇洒,体魄强健,很久以来,他一直受到女大学生比尔·吉特的青睐,可说是机会随时可得。但他们之间却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因为斯凡是个LSD者。LSD并非是毒品的缩写,而是英语“LOW SEXUAL DESIRE”即“低性欲”的缩写。
据研究人员解释,本能冲动压抑,在西方已是普遍现象。
性冷淡实际只是一个信号
性冷淡实际是西方社会在世纪末所出现的迷惘忧郁倾向的产物。
法国银行家马修·基斯认为“生活中没什么乐趣,你能从人们的工作和吃穿中看到这一点。但你又不得不适应,否则就会被推到一边去。”巴黎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34岁的海伦·雅各布说:“有时我很孤独,孤独得要命。”30%的离婚率和变化中的性爱规则已驱使更多的法国人远离爱河,成年人中每三人就有一个独身者。“我是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作家菲利普·索勒斯说,“法国是一个爱的国度,但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严重的衰退和停滞的时期。”
人们似乎已经被日常生活的重复磨去了热情,越来越感觉到重复所带来的单调与枯燥。德国一位46岁的女摄影模特坦言,“我憎恨黑暗与寒冷。生活就像电影里的慢动作,常常让人难以忍受。”对日常生活失去了耐心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变成迷惘忧郁症患者。据统计,德国的神经专科医院,平均每天要接待大约80万人次的门诊病人,比10年前增加了2.5倍。在法国,据统计,现在每5个人中间就有1人患有或曾经患过轻重程度不同的忧郁症,而女性患者高于男人的数倍。按心理学专家与医生的确定:当忧郁、意志消沉持续两周以上而毫无改变,或一个月内有规则地每隔两三天就反复表现时,就应确诊患有忧郁症。这种感情上的疾病激增的主要原因是:1.假期太少。2.工作过于紧张。3.缺乏信息上的依靠。4.家庭关系不稳定。5.不断被要求改变自己原有的角色(作用)和行为。
在美国,目前因患忧郁症而迫使人们离开工作岗位和用于治疗的费用每年已达到500亿美元。在欧洲,用于治疗忧郁症的费用占了全部医疗费的4%。
对日常生活的淡漠、忧郁,实际是一种深层的社会综合症,那些本能冲动日趋冷淡的男女,越来越追求异性之间的交谈、互吐衷曲。据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家林兰博士对1千多名志愿接受研究者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从异性朋友的互吐衷曲中,获得解除内心抑郁的功效。
人类在经过了一连串的对自身的探寻、革命之后,似乎又回到了浪漫、甚至保守的起点。 无性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