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轿车“驶进”中国家庭?
作者:刘君梅
杂志最初定名为《家庭轿车》,未被获准,1995年底创刊时改名《微型轿车》。编辑们“固执”地在封面上印上“家庭轿车”的英文名“FAMILY CAR”。
半年时间里,这本设有“家用轿车论坛”、“中国家轿”、“汽车、社会与人“等栏目的汽车杂志一期期地问世。就在这半年时间里,最有可能进入中国家庭的微型轿车在最有可能成为私人购车市场的大中城市却连连受阻。
1996年初,3个直辖市之一的天津率先宣布今年将在市内部分街区对微型厢式出租车实行限行。
北京自2月12日起对排量不足1升的微型轿车、厢式车及旅行车、吉普车等实行单双号限行。
上海市不仅早就对私人购车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而且据说为了“统一管理和美化市容”,自1月29日起,出租业只能选用发动机排量在1.6升以上的三厢轿车作为今后出租行业的准用车型。
4月,大连也做出了与上海类似的决定。
城市微型车的销售受到了很大影响,原准备购车的私人消费者从跃跃欲试变成了观望和等待。等待有关政策明朗之后再考虑购车。业内人士说:“如果这一现象在全国蔓延,其对中国私人购车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必将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百姓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说只有“限制”才能解决汽车发展与城市道路现状的冲突,那么,为什么不所有的车都一视同仁?为什么仅因为“其貌不扬”就把大中城市里深受市民欢迎的微型车赶进“小胡同”?不气派、不奢华的微型车真的损害了中国城市的尊严?有人说这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中虚荣的那一面,更尖锐的说法是:这是“封建等级观念的延伸”。《工商时报》署名李林的文章认为:“说到底,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还是缘于过去计划经济的传统思路。”
在我们这个尚在追求“小康”的发展中国家,在一场新的关于汽车的争论中,我们的确遗憾地看到了一种扭曲的“尊严”和消费观。发达国家向微型车政策倾斜,美国人不得不摒弃“大而无当”
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驻华代表艾大伟(Alfredo Altavilla)先生日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实用、面向家庭的经济型轿车在欧洲的地位与在中国正好相反,不仅受到私人买主的青睐,还得到政策的鼓励。既然是家庭购买,开销就不能太大,小型车价格低廉而且欧洲人均占有汽车的比率很高,汽油费比中国贵4倍,耗油少的车自然受欢迎。交通、停车空间客观上对汽车的体积也作出要求——小。政策规定:车型越大每年付税越高。排气量1.6升的汽车每年付税是1升汽车的两倍。”
在日本,微型车也受到政府的关照和用户的偏爱。
我们在西欧和日本的影视节目中常能看到微型车可爱的身影,而“大而无当”曾让美国人吃尽苦头。
美国汽车公司曾为追求高价车的高利润打出“大就是美”的广告语。长达6米、乘坐两人的8缸敞篷车曾使美国人趋之若鹜(至少是他们的追求目标)。大车身、大发动机、多附件、高车速成为商家高售价的依托,不管你是否用得上,但至少是一种可炫耀的资本。当西欧和日本都用提高油税的办法来鼓励节油车时,美国政府在汽车公司的极力阻挠下没有提高石油税。1973年,阿拉伯人提高了油价,至此,政府才被迫制定了《平均油耗法》和其他汽车法规,并限期实现。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为此被迫共用2000亿美元来改进产品设计,改建生产线。1993年,美国政府实行对一批大排量豪华轿车征收“油老虎”车税,才结束了在美国流行了40几年的“大就是美”的时代。
日前,一则来自美国的电视新闻让人们对超豪华车又有了新的有趣的认识:一位阿拉伯石油王国的巨富正独自驾驶一辆长得罕见的轿车在美国街道上行驶,美国警察拦住了该车,并用尺子量了该车的长度,这辆长20.2米,可容纳35人的超长轿车使阿拉伯人被罚重金——对于这位富翁这可能算不了什么,最严厉的惩罚和警告是:今后,这辆车再也不允许出现在美国的大街上。
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纷纷研制“家庭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最具潜力的市场
对“大而无当”有切肤之痛的美国人开始认可设计独特的经济型轿车。1995年底特律车展上,著名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为年轻的上班族设计了“BACK PACK”,得到众多的参观者的好评。该车车身较短,便于在城市中找到停车位。但车身较高,风挡玻璃高大,提供驾车人以良好的视野。驾驶员座椅可旋转,停车之后只要转1/4圈,即可将驾驶室变成一间办公室,把乘客座位的靠背向前折叠,便成为一张平坦的小办公桌,可以放置便携式传真机或笔记本电脑。车后的货厢好似一只“双肩背包”,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周末外出时的行李和食物。
另一些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也致力于研制小型轿车,“家庭轿车”的概念被提出。这种温馨的名称将使“小甲壳虫”们在全球无往而不胜。当然,最具潜力的市场在发展中国家。
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公司明确提出“FCC”型轿车是针对中国的“家庭轿车”。它最主要特征就是如下概念:小巧的外型、大的内部容量,在舒适、质量、适应环境方面达到最高标准,当然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奔驰公司称FCC能迎合这些“苛求”。
在今年6月北京的两次国际车展(PSE'96和Auto China'96)上,意大利菲亚特公司(FIAT)都占了最大的展位,展出几个将在今年起在中国市场推出的车型。豪华高级轿车马莎拉蒂(Maserati)、跑车“法拉利”(Ferrari又译“费拉里”)及参加今年世界旅行车锦标赛的赛车阿尔法罗密欧(Alfa Romeo)无疑抢眼,但一些务实的中国参观者会在小型车“Uno”和“Palio”前驻足。
“Uno”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百姓熟悉,它是受中国车主们垂青的车型,去年销售2000多辆。除了原有的1.4S型外,现在可买到油耗降低的1.0型,但性能同样优良(极速达145公里)。设计坚固实用,线条简洁是这个车种成功的要诀。当然还有价格——一辆进口“Uno”在中国售价为10.8万元人民币。艾大伟先生介绍即将进入中国的“Palio”时说:菲亚特公司针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推出了“World Car”系列,包括5种车型,排气量从1.08升(8个气门)到1.25升(16个气门),‘Palio’是系列中的第一种车型。这个体现菲亚特在生产家庭轿车方面擅长的方案将使菲亚特汽车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Palio车型将在从巴西、阿根廷、印度、土耳其、波兰、摩洛哥到南非等全球三大洲的不同国家生产制造。已在巴西制造的Palio 采用当地零部件超过90%。
谈到与中国的合作,这个意大利人说:“菲亚特汽车有意在中国做一些符合中国政府制定的汽车发展方针的长期性策略投资。公司正在和中国方面接触,提出在中国开发制造以“178World Car”方案为底的一些先进的现代化车型的提议。一旦中国主管部门批准,这个系列的5种车型将以国产化率60%起步,3年达到85%—这符合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也意味着价格相当低廉。几乎每个家庭都买得起。”艾大伟先生又自信地强调了一句,“你将会为它的价格吃惊。”
针对微型车“容易出故障”、“不安全”的指责,业内人士说衡量一部车的性能不应只看排气量大小,目前我国生产的一些微型车发动机陈旧,性能不好,所以容易出故障,阻塞交通,但不能因此归咎于“小”。在工业发达的欧洲,性能良好的小型车能开得很快(排气量1.4升的Uno极限时速可达170公里)。而“安全问题”并非只有小型车才会遇到。但如果小型车的设计特别考虑安全因素,它将在市场上显现更强的生命力。
据悉,Palio采用了所有足以保证刹车强劲而平稳的先进技术,加速性能优越,驾驶简易。车壳采渐进变形设计,整个驾驶室装有坚固的安全网保护,车门装有防撞梁,车体具有极高的扭曲刚性。
去年,菲亚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成绩杰出,共卖出3500辆Uno和Croma型车,占中国进口汽车的15%强。擅长生产家庭轿车自然帮了大忙。他们这样表述家庭轿车的概念:
全心全意为家庭生产,它应是经济型的:价格便宜、油耗少、运营成本低、坚固实用不用老修。它虽然体积小,但内部容量大,舒适安全适合全家老小乘坐,后背行李厢容量大,适合家庭旅游、购物用。
纵观工业发达国家家庭轿车发展的历程,最先进入家庭的是物美价廉的微型轿车。发展到90年代,微型车仍是常青树,这“秘密”就在于家庭轿车的概念,可以说,它倡导的“为了家庭”的观念能够安慰在竞争中拼杀、奔波的现代人“疲惫而孤独的心”。另外,在消费观和审美观上它提倡的实用、简约不是很“后现代”吗?
资料:中国第一批微型车
1959年国庆前夕,由清华大学研制、现在的北京二汽生产的第一批国产微型车上市,叫“卫星牌”(微型的谐音),发动机排量650CC(0.65升),时速55-60公里,百公里耗油5公升。差不多相当于日本1965年提出的“国民车设想方案”。其设计思想完全面向老百姓,但当时老百姓连拥有一辆自行车都很不易。当年生产的33辆“卫星牌”全部由出租车公司购买(租价0.2元/公里)。
1960年底该车产量126辆。由于设计和质量上存在问题,特别是“无极变速”,1961年该车停产。最早的微型车使用到1965年。 微型车家庭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