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与争鸣:关于博士生的培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唐晓峰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发展很快,人数越来越多,这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正常现象。参照一些博士标准严的国家,在博士生培养上我们还有不小差距。

首先是我们的博士制度不严格。

先看学制,我们的博士生学制只有3年,到3年一定要毕业。美国的博士生没有固定的年限,通常要四五年,甚至六七年(文科尤长),前两年扎扎实实上课,再一年写开题报告和准备资格考试。到了3年头上,我们的博士已经戴帽了,而他们的论文还没有动笔。3年拿下博士,在美国许多专业视为奇迹。3年完成博士不是不可能,要看什么专业,一刀切肯定不行,一些基础理论和文史专业,需要的时间必定长一些,3年强行毕业,人一多,质量就难以保证。

另外,我们的博士生在实际对待上,好像已不再是学生,而是准学者。博士生在校期间,强调的是搞研究,不少地方规定,博士学习期间每年要在像样的刊物上发表3篇文章,而学习、读书方面的督促,除了检查学分以外,没什么更严格的措施。由于学制短,学生入校之初,就要急于拟定论文题目,酝酿论文内容,晚了,3年毕业会来不及,所以论文自然而然成为博士生关注的中心。在美国,博士学习通常分两个阶段,在前两三年,并不直接进入论文,而都是地道的学生,也没有人考虑发表文章的事,想的都是念书,课程很重,要啃一大批原著,压力比本科生、硕士生都大。通过资格考试、获博士候选人资格后进入第二阶段,即论文写作。有些名牌大学在这个时候要掌握博士生的淘汰比例,并非个个都给博士候选人资格,所以在第一个阶段学习的时候,无人懈怠。博士资格考试很严,考前有长时间的准备。资格考试通过,获博士候选人资格,竟得亲友隆重祝贺,之后旅游度假,恢复身心,可见来之不易。

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博士程序与美国的差不多,都是30个学分课程加一篇博士论文。但美国是五六年的学制,我们却只有3年。6年的事情3年做,怎么能做得一样好。因为时间有限,我们的学生心里总挂念着论文,很难踏踏实实地上课读书,有的学生的学习计划是比较实用地围绕论文来安排,甚至选课时避重就轻,好为写论文省出时间精力。我们不少博士生讲到上课,重头多以为是外语,而专业课反倒“好说”。美国的博士生无不认为专业课的压力最大,因为要啃一大堆原著、名著,讨论课几乎都是围绕原著。记得大概是杨振宁教授说过,本科生还是在中国念,研究生可以到美国去读。的确,我们的本科生制度比美国严格得多,质量就是好,原因是我们有一套成熟的制度、扎实的课程。我们的研究生不应当放弃高标准,博士阶段尤其不能走过场。

另一方面,我们许多专业不求设立系统的博士课程,专业课常常是由导师一个人教来教去,与同一系甚至同一教研室的其他教授往往没有关系。导师的课固然好,但其他教授的专长未必无用。我们都知道,一个教研室内,不少教授都各有专长,给博士生讲一讲,大有好处,但因为他们不是“博导”,对博士课程往往不便“越级”插手。“博导制”,束缚了这些教授的作用。在这一点,我们与国外的差别尤大。他们那里,没有“博导”与非“博导”之分,他们是发挥全体教授(包括副教授和助教授)的最高水平,设立一套货真价实、全体教授上阵、内容全面的博士课程,博士生两年上下来,对教授们的专长都有深入吸收,得益匪浅,在专业领域内,即使大的问题也能玩得转。

我们的博士生入校时是不是基础大体具备,略加补课就可以成为以研究为主的“准学者”了呢?各专业的情况不同。虽然我国高等学府的大门向称森严,但研究生入学一关,远不如本科生那样难攻。早年“考不上本科生,可以考上研究生”的情况今日或许不存在了。但今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在不少考生看来,依然是“有机可乘”。有些专业课的考试,常是预先指定两三本参考书,考生只要集中背诵,分数可以高得吓人(有达98分者),这样的考试只能考出小聪明,其学术功底如何,还很难说。我们录取研究生,不像国外那样参考学生前一段的学习基础,仔细审查以往念过什么课程、成绩怎样。这样录取进来的学生,若再没有一套扎实的课程,没有一个严格的考核制度,就难免出现学风松懈、“机心”太重、令本科生不服气等等问题。

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看法,“新博士不如老博士”。我们早几批的博士,年龄较长,学术经验比较成熟,多已成为学术中坚。但近年开始,博士生的年龄很小,都是顺着念上来的,在这种情形下,若不重视念书,再热衷于发表论文,3年毕业,火候未必到家。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最近有文,批评现在某些研究生“读书不多、写书不少”,认为研究生应多读书,不要为潮流裹挟疲于奔命,争着发表多少多少字数。这个意见可谓切中时弊。

以上所说可能没有考虑到我们研究生的经费问题,住房问题,毕业分配问题等“中国特色”,另外也没有把文理科分别考虑,但句句话都是要表达两点盼望:一,令我们的博士生有严谨学风、扎实学问,为全体学生作表率,成优异学术俊才。二,创世界博士名牌,立二十一世纪中国形象。 博士生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