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陷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刘怀昭 洛杉矶专访·原声 特约资讯·金勇大概是想惊世骇俗一下,今年1月15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在特别栏目《新闻快电》(Dispatches)里图文并茂地“炒作”了一条发自西班牙的消息:在巴士克地区行医达14年之久的妇科医生弗兰代茨是个江湖骗子!当地卫生部门在一次例行的调查中发现,弗兰代茨根本没有医学博士资格。在他十几年的行医过程中虽然没有出现过医疗事故(弗兰代茨总是以各种理由推掉任何复杂的手术,只作接生和一般的医疗诊断),但这一偶然曝光还是让人们“吓了一跳”。最近,西班牙有关方面正在对他进行10年监禁的法律起诉,但不少人认为判得太轻(据一位医学协会的律师说应判22年),连弗兰代茨的律师也承认,他被这件事所困扰:“在审理期间,我作过这种恶梦:我在为弗兰代茨辩护,但我却没有一个法律方面的学位。”一些曾经由弗兰代茨诊治过的妇女也开始后怕,甚至疑虑重重。小巫见大巫
如果弗兰代茨得知最近发生在中国深圳的事,可能要为自己的处境鸣不平了:他会觉得自己的律师神经过于脆弱、人们的起诉过于苛刻、新闻媒体太拿自己当个“人物”了——比起深圳的胡锦松来,弗兰代茨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原深圳中国传统医疗中心春风门诊部整形美容科“医学博士”胡锦松,实则是个从美容培训班“速成”出来、半路出家的江湖骗士。1993年11月,他发起承包了这家医疗中心的整形美容科,自此开始了“非凡”的临床实验生涯。仅自去年7月至今年1月的短短半年中,便有数十位妇女被他操刀“整容”,“整”出了腐烂流脓的乳房,“整”出了终生的生理残疾和支离破碎的生活。据《中国妇女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在此半年中,在这家机构施行并登记在案的34例手术无一例成功,向消委会和卫生局投诉的受害者为26人,术后还有6人发现感染“乙肝”。
如果说数字是耸人听闻的话,它背后的细节则令人毛骨悚然。在新闻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面前,许多人仍然难以相信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
“……她原是深圳一家公司的业务主管,为了追求身材美踏进这家医疗机构。术后7天,伤口开始感染,胡锦松说,那是正常反应,消消毒,输点液就会好的。她顺从地接受了。当胡将铅笔长的针扎入乳房抽吸时,撕心裂肺的疼痛使她不停地惨叫,一次次折腾得死去活来。她先后被胡这样“手术”过四次。印象最深的一次,她被4个人按住,胡用剪刀剪她的伤口,随着“嘣”的一声,右臂剧痛。她痛苦地问胡是否把筋弄断了,胡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放心,只是乳腺断了’。”(《中国妇女报》96.4.29)
在电视新闻曝光下,人们看到一张张被惊悸扭曲的面孔、看到一面遮住胸部十几个塞满纱布的黑洞、一面绝望地哭诉的受害者。
“去年9月14日,我走进了将彻底改变我整个生命的手术室,从此之后,我失去了美好的一切。手术后二十几天右乳房左上方起了一个大硬块,我去找胡锦松,他说是脂肪发生液化,切个小口,插个管子冲洗一个星期,最多半个月就好了。可从抽脂隆乳到出现问题,长达4个多月也没好。……结果乳房被切开近20个口子,越治越糟,乳房液化成一个大脓包……我告诉过胡,自己生孩子才9个月,他仍劝我做手术,结果使我失去了做母亲和妻子的能力,家庭面临瓦解……”(《中国青年报》96.3.21)
在这里讨论医生的职业道德显然是起点太高了,连起码的美容专科的文凭都没有的胡锦松所缺的是最起码的人性。
“我被全身麻醉5次(均无麻醉师在场),每次醒来时都是乳房上被切几口子,插进几根亚脉带管引流。有时用手术手套剪成条引流,有时用剪刀插进乳房剪硬块,剪不动就用钳子钳,钳不动就将刮胡子的刀片弄成三角形扎在一根长柄上,又插进乳房里将肉搅烂,再用纱布条来回擦。我痛得全身发抖,声音都哭哑了……”(同上)在利欲熏心的胡锦松眼里,这些血肉之躯都变成了他的商品。他甚至摆出了地道的流氓相,以黑社会相威胁,压制受害者另寻正当的医疗机构治疗。
令人们在愤怒之余倍感茫然的是,尽管胡锦松的诊所门上赫然贴着“1996年1月26日”的封条,尽管这一特大美容毁容案已在各大报端和电视台沸沸扬扬了数月,但妥善的处理方案至今尚未出笼。胡锦松本人卖狗皮膏药固然是酿成悲剧的一个方面,但江湖骗子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胡锦松绝不单单是另一个弗兰代茨。胡手中那把刀不仅伤害了就诊者的身心,也刺痛了当前社会几根尚且麻木的神经。胡锦松案最为离奇之处,不在于他卖狗皮膏药,而在于他卖狗皮膏药的地方。据目击者反映,胡的手术室是用屏风一隔为二的简陋客房,外面堆满药品、卫生间里蟑螂自由出入,手术灯是盏普通的布满灰尘的日光灯,房顶上还挂着蜘蛛网。手术台上的白床单残旧不堪,血渍斑斑……就是这样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居然可以被承包作堂堂“深圳中国传统医疗中心”的整形美容科,岂不已是咄咄怪事?更何况在整形外科的各种手术中,胡锦松所做的“自体细胞移植术”对操作环境的要求应该是最严格无菌的。当人们质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管理漏洞时,该医疗中心的负责人无言以答。这种无言以答令人毛骨悚然,它表明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且如此无言以答下去,胡锦松之流会屡见不鲜起来。
我国的美容业是在80年代后期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在世界同行业中虽属后起之“秀”,但其招蜂引蝶、趋之若鹜的势头却令人叹为观止。90年代以来,每年单是通过医疗手术进行整容的人数就达数百万。但据全国工商联美容公会会长戴晓钟教授的一项统计,我国目前500多万名美容从业人员中,经过合格培训,具备整形外科医学知识的美容师仅占千分之几。也就是说,能胜任整形外科手术的专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尚不足千人。由于国内目前尚没有美容技术认定的权威机构,致使美容业已混乱到了兜售、批发假冒“国际美容大师证书”的地步,任何人只要花200元就可取得此种“大师”资格。《经济参考报》曾载文披露,沈阳数百家美容院的墙上,几乎都挂着经营者获得的国际美容大师的证书。一些毫无美容知识的人随意在人身上作各种尝试,致使美容毁容案频繁发生。毁容还在其次,手术致死的也不在少数。去年一年内,全国出现的美容事故就高达20万件。与美容业这种混乱状态形成对应的,是管理上的严重无序。尽管去年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美容行业有所涉及,我国迄今尚未制订出有关美容业的法律法规,卫生部门也没有颁布开设美容门诊医疗的条例和有关美容手术的统一规定。这一管理上的裂缝便姑息寄养了胡锦松辈不择手段利欲熏心之人。时至今日,深圳市卫生局中竟仍有负责人坚持认为胡锦松开设门诊是合法的。又由于我国医疗美容行业尚未引入责任保险机制,胡锦松的受害者们在索赔方面的利益也将十分有限。“自体活细胞移植,具有无排异反应,安全、迅速、无疤痕、无副作用,不影响工作,外形自然如真,手感柔软,效果永久,并且减肥、隆胸一举多得。走一趟锦松美容整形专科,美妙的形体并非昨天的故事”。深圳胡锦松美容毁容案的所有上诉者几乎都是被广州、深圳几家杂志刊登的《锦松整容》广告和宣传文章诱去的。“如果不是看了杂志上诱人的广告,我怎么会知道有个‘锦松整形’,怎么会招致这悲惨的结局?!”受害人胡女士说。
把胡锦松刊登在某杂志上的广告与深圳市卫生局批准胡锦松整形美容专科的广告审批表放在一起,能发现许多被改动的内容:医师变成了博士、内容上也增加了许多夸张、诱人的文字。按照我国《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规定,广告媒体刊登该类广告内容以审批表为限,这也就是3家刊登胡锦松虚假广告的杂志也被受害者列入被告的原因。因刊登虚假广告,3家媒体成为一宗美容毁容案中的被告,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现代传媒的立体轰炸,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消费理念,甚至成为生活方式的导向。在这种情况下,虚假广告的乘虚而入、新闻媒体的误导就使缺乏免疫力的消费者首当其冲地成为受害者。据’96年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揭示,有23.4%的消费者被虚假广告宣传欺骗过,而美容业在1995年消费者投诉中位居第七。1995年全国处理的违法广告共有26615件,其中虚假广告4309件,里面涉及生活类的虚假广告大多与女性有直接关系。利用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比较典型的事例是1993年的蒙妮坦“奇妙换肤霜”事件。该换肤霜的广告费用耗资数百万,果然立竿见影,使北京隆福商业大厦3天内营业额达54万元,创下最高记录,却给众多的消费者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使那个季度对此化妆品的投诉占北京消协季度投诉总数的70%。
受害者依法状告媒体,固然显示了我国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但对美容业虚假广告的处理在目前尚不容乐观。目前在我国,美容保健品缺乏像许多发达国家那样的长期的严格的实验检测过程。对身边众多难以科学界定的弹性广告的水分,大多数消费者都采取了不兑现也没办法的“自认倒霉”的态度,致使虚假广告除了显见的人身伤害的重大案件外,还潜在着巨大的危险和隐患。陷阱三——隆乳:一项尚属实验期的技术
医疗美容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美容,它是利用药物、手术或其它直接干预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手段进行的,以此造成人体局部组织、器官形态的改变。平时化妆化坏了可以重化,发型不满意可以改换,但美容手术一旦失败,结果则不可逆转。美容手术又不同于一般的医疗手术,一般的手术是以治疗疾病、改善人体生理机能为目的,而美容手术多是在健康者身上实施的、出于外在美观的要求而采取被迫性的组织和器官的改造。无论技术多么日臻完善,对健康人来说,它总归是一件“节外生枝”的事,其风险性也显而易见。美容手术的技术要求甚至要比一般手术高得多,因为它要求专业人员相当的美学素养,能掌握整形所牵涉的整体协调性;隆乳手术又不同于其它的美容手术。乳房关系到妇女的性和生殖两个“要命”的生活能力,其手术的失败远远甚于其它形式的身体伤害,会直接危及家庭和婚姻的安全。
自体脂肪移植尽管是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但其前景尚难以预料,具体在隆乳方面,更远未进入临床阶段。胡锦松的所谓“自体活细胞移植整形术”在广告中自诩为“结合现代最新医学和生物学技术首创”,其实,除了“首创”之外,其余全是假的。经过胡“隆”过的乳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导致许多妇女乳房肌肉全部感染腐烂,甚至导致生殖机能的丧失。
国际上一向通行的硅胶隆乳术自本世纪60年代初叶开始在美国投入临床,在盛行了30多年后,仍然被证明是过早地走在了成熟的科学评估与正式的法律条文之前。它给许多人所带来的痛苦与伤害,几乎淹没了它可能带来的有限的喜悦、自信与满足。30多年来,在全美各地与隆乳手术有关的抱怨、投诉与诉讼累计也多达几十万例。事实上,由于近年来有关隆乳术的负面后果的报道愈来愈甚,早在1994年美国的联邦医药食品管理局就已判处了硅胶隆乳技术的“死缓”,其它形形色色跃跃欲试的隆乳技术也受到极严格的“候审”。
凯利•科恩今年40出头,在洛杉矶从事服装设计工作。她回忆说,或许是因为改善形体而提高自信心的愿望,她在年轻时接受了隆乳手术。“美”了若干年后,如今她的皮肤又紧又硬,双手永久性痉挛,双臂萎缩、体重由120磅减到了不足百磅。目前她已处于衣食不能自理的境况,要付的医疗费用超过了10万美元。
家住南卡罗来纳州莱克星敦的茜茜•海斯在乳腺肿瘤切除后,接受了硅胶隆乳术,由于不成功,后来又先后补做了11次相关手术,并因此长期服用镇定剂,以减轻痛苦。当年曾是网球好手的她,如今已弱不禁风到连一夸脱牛奶也拿不动。
尽管隆乳技术总体说来是一项尚属实验期的技术,身边活生生的教训也时时提醒着铤而走险的后继者,但关于妇女美容的强大诱惑与社会压力,使得这项技术依然盛行不衰。有鉴于此,美国联邦医药食品管理局认定,关于手术的流程的管理与监督才是核心问题。自1992年起,美国政府颁布了比较明确的管理规定,其基本原则是:除了即刻停止硅胶隆乳业的商业运营,责令有关厂商重新启始三期实验外,同时要求从事其它形式隆乳的业者定时收集、统计手术施行的失误率与可能的后果,将这样的信息连同政府下发的隆乳手术风险理论一道,详细通报给客户,并与后者详尽讨论技术的细节与可能的得失;让每位客户有机会与外科医师、X光师与其它客户从容交换意见,在清楚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她的决定。
据联邦医药食品管理局出版的刊物《FDA消费者》所载,隆乳本身在外科手术上的风险有:可能的交感神经紊乱、包括恶心、呕吐与发热;(因手术不周引发的)感染;淤血(可造成水肿、疼痛、青淤斑等);异常出血;异常栓塞;皮肤坏死(在接受过理疗、化疗、植入过大体积或吸烟者的例子中,可能性更大)。隆乳本身在外科手术成功后依然存在的风险有:乳腺因结痂而造成的坏死;填充物泄漏或破裂(填充硅胶可能是逐渐泄漏,填充盐水则会有突然破裂,必须紧急救护);乳头或乳房组织暂时或永久失去感觉;乳房局部持续疼痛与硬化;填充后的乳房移位,形象不一定雅观;干扰扫描成像,从而可能影响对前期癌肿的探测;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关节炎、硬皮病及其它结缔组织疾病);肌肉疼痛、僵硬或过于松软。
联邦医药食品的协调官员布朗强调:“对于要植入一名女士体内的物件,我们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余下的问题是:假使一名隆乳客户确实全面了解了上述信息及内涵,她是否还愿碰碰运气,犯它一个“美丽”的错误?陷阱四——是“女性消费”还是“消费女性”?
躲过以上种种陷阱,众多的女性仍然难免最终迷失在这样的追问面前:那种让她们甘愿承受皮肉之苦、甚至肯以身家性命的风险换取的,到底是什么?胡锦松案已曝光了数月之久,引发的反响和思考一直停留在女性消费权益的层面上;女性消费权益的保护也是胡案的受害者们目前唯一可以诉求的东西。这种有限的诉求不知不觉间将事件淡化为一种纯粹商业意义上的经济责任事故,受害者们在遭受悲惨境遇之时,还蒙受着社会舆论中闪烁着的漠视甚至歧视。一种若隐若现的态度是:这些女性盲目追求虚荣,在商业消费中一叶障目,多少是咎由自取。这种潜在的社会心理其实正是胡案的真正悲剧所在。
胡案中的那些受害的女性“消费者”在这种经济行为中“消费”了什么?是她们“消费了”胡的专业性技术,还是她们成了胡和胡所赖以栖身的某种社会阴暗心理的消费品?
反映文革题材的电影《小街》曾经将一个时代的特征浓缩在一条长长的缠胸白布上,它所象征的那个时代就是本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强大的社会整合过程中伴随的“非性化”时代。50年代以来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以及西方的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在对男权的激烈的抗争中产生了一种极端的“非女性化”倾向。在此过程中,女性尽管在行为上相当程度地解放了自己,但同时也被剥夺了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女性特质。因此,80年代以来,随着旧的时代格局的打破,中国女性从“非性化”的时代走向重新女性化,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当女性特征被突出和夸耀,美容时装类的癖好不断升级之时,女性美又难免重新回到被男性观看、男性消费的传统窠臼之中,成为被男性消费的对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端正的容貌在一个人生活质量方面的意义也勿庸赘言,但乳房毕竟不同于长在脸上的五官,它虽然是形体美的构成上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但隆乳的主要意味可能还在于性,它是“消费女性”倾向中的一个明显实例。男性中心的社会的审美价值标准的趋同性追求反映的不是单个女人的悲剧,而是女性所为一个整体在现实中仍然面临的尴尬处境。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学者王颖女士在发表看法时说,对那些求美不成反毁容的受害者,社会和传媒要寄予最大可能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应积极加强正向引导。美不是一个单一的直觉概念,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而美容既是为了外在漂亮,也还是应以健康为前提。具体隆乳来说,丰乳肥臀固然性感,但燕瘦环肥,美的标准并不是统一的,且也要兼顾各人体质的情况。另外,还应该提倡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生命素质的积极态度。 整形毁容胡锦松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