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重返童年的游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刘天时

感觉统合训练:重返童年的游戏0

通过圆柱平衡板帮助走路歪斜,不敢下楼梯的孩子增加平衡感  

亲爱的孩子,你怎么了?

北师大附小的王佳语文算术考双百体育课却老不及格——拍球只能连续拍2—3个,50米跑歪歪斜斜跑60米,大绳跳一个坏一个。

沈阳孩子李博发明牙刷牙膏一体的方便牙刷获了奖,却课文念不连贯,把“炬”写成“■”,把“57”说成“41”。

北京塔院幼儿园小宇晨爸妈经常被老师“单独接见”“重点提醒”——上课乱讲话扮鬼脸,下课揪女孩子的小辫,踢打小伙伴。

九岁的赵京鹤怕黑怕高怕楼梯怕见生人,不是大哭小叫发脾气,就是独来独往谁也不理……

像王佳李博他们这样的孩子可不是一个两个,据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调查,北京地区有10.39%的儿童有类似毛病,由此推算全国3亿儿童当中有3千万;还不光是中国大陆,台湾、西欧、北美各国和地区高达14%左右。

动作不协调、注意力涣散、阅读障碍、多动好斗、惹是生非、或者孤僻胆小……真的就像家长忧虑、教师懊恼的那样纯属“智力缺陷”或者“品性问题”吗?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医学的诠释——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概念最初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爱尔斯(Ayres)博士在1972年提出。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等人从台湾引入,近年的临床治疗和病学研究逐渐成熟。

所谓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从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组合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协调有效地运作。集中注意力、加强组织和自控能力,大脑的这一协调功能是必需的,一旦感觉信息组织处理发生问题,整个有机体便失去协调运作的可能,所谓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儿童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学习成绩落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障碍以及相伴随的多动、焦虑、孤独如果不及早干预治疗,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人际隔膜和社会失范。

据王玉凤博士分析,感觉统合失调“可能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多种因素”。既有神经系统先天遗传的可能,也有后天社会环境的问题。“如果遗传、基因、天性和禀赋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不可选择无法回避的,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却给了我们选择与改变的余地”。

那么,到底是大人们的哪些选择、现代生活的哪些改变触怒了孩子们脆弱敏感的感觉系统,“造就”了这么一大批“不堪教诲”“无可奈何”的孩子呢?

感觉统合训练:重返童年的游戏1

俯卧火笼球:帮助孩子强化重力感  

妈妈,我要更多的奶水、拥抱和伙伴

“都市文明与小家庭制度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罪魁祸手”。台湾儿童心理学家、感觉统合研究专家陈文德教授将“失调”原因指向现代生活方式。

愈上愈紧的生活发条使咖啡、浓茶成为现代都市人放松提神的必备品;而吸烟、喝酒也逐渐跨越性别界限成为女性时髦的象征。但恰恰是这些文明的嗜好引起连系胎儿和母体的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影响营养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不足,出生后感觉发育不正常。

而孕期的妈妈同时又是公司里的经理、大学里的教授、工厂里的纺织工。忙碌、焦虑、疲惫虽然可能得不到丈夫的积极反应,但肚子里的胎儿却反应灵敏而长远:胎位不正,平衡学习能力差——前滚翻做不成,小学体育不及格。

近年来,随着母亲对产后身材关注程度和疼痛忍耐力的变化,剖腹产的比例大大增加——北京:50%,上海:60—70%,而现代医学证明:胎儿不经产道挤压的非生理分娩容易造成孩子触觉过度敏感,防御性过强——胆小孤僻、怕摸怕碰、打其他小朋友,不易接近,与他人、社会形成隔膜。

孩子的宫内环境很难尽善尽美,出生后的世界更是风雨飘摇。

“标准浓度奶粉”、“空调”与“孩子胆小怕事”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台湾有关科学测试证明浓度成分愈是“标准”的奶粉,湿度、温度愈是“恒常”的房间愈容易引起儿童对单纯环境的依赖对变化环境的无所适从。

孩子在失去母乳丰富营养的同时,也失去了拥抱的机会。但亲子之间身体的直接接触与孩子一生的健康人格息息相关。“世界是安全、温暖的,你要自信”对初涉尘世的幼儿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心灵营养。母亲的拥抱就好比女排运动员球场上互拍手掌,丈夫握住产妇的双手,父亲轻拍认错儿子的肩膀,关怀、信任、鼓励尽在其中。

没有拥抱的幼儿因为居家的狭窄失去了摇篮,而正是摇篮秋千一类的玩具培育幼儿的前庭机能。前庭—固有感觉不健全的孩子重力不安,平衡能力差,四肢协调性和眼球运动有困难——运动不协调、阅读障碍(漏字错行等)是直接后果。

与此相反冷冰冰硬邦邦的学步车完全是站在方便父母的立场,比起歪歪斜斜母子学步不但缺乏诗意,而且平衡感、挫折感也随着轮子的机械运转消失殆尽。

稍大一些的孩子需要游戏需要伙伴了。但是现代的三口之家住在高层建筑的单元房里。狭小的空间,悬空挂壁的家具、珍贵的弹簧床——“不许乱爬!”“不许瞎跳!”没有姊妹兄弟,没有伙伴,只有隔着双层安全门神情紧张的邻居孩子。疲惫一天的双亲把孩子放在电视机旁就开始忙晚饭了。但光怪陆离、真假难辨的电视、游戏机,比起伙伴的争执、妈妈的故事,没有交流合作,只会发号施令。庭院中伙伴们一起玩沙子晒太阳的欢乐从童年中消逝,不但引起孩子触觉学习不足,造成触觉过敏(防御过当),而且孩子的分享、轮流、等待精神得不到培育,自私、孤僻、暴躁是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报复。

……

儿童整合失调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也许正如北医大王玉凤博士所言,“形影相随的伴生物,只是他们太小太无辜。”

为什么我们只有在医院里才有这么好玩的游戏?

不管人们怎样义愤填膺地将问题归咎于都市文明,时代的脚步依旧向前。成熟的药方不是开倒车——感觉统合训练以模拟游戏的方式让孩子重走发育之路返回童年游戏,可能正是弥补之法。

在北京医科大学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室,记者看到绿茵茵的地毯、色彩斑斓的滑板、圆筒吊缆、欢腾雀跃的孩子——这些乍看并无异样的孩子仔细观察,或是多动好斗喋喋不休、或是胆小害羞动作不协调。

商厦、写字楼侵占了孩子们爬树、跳皮筋、藏猫猫的领地,大人们把游戏挪进医院——

“软垫三明治”是种强化孩子触觉处理和身体形象塑造能力的游戏。两块泡沫软垫是面包片,孩子的身体(头部除外)是肉馅,教师轻轻地从上面滚过,不断改变力度挤压孩子的大腿、腹部和胸部。俯卧其中的孩子一面非常认真地体味五指山下孙大圣的英雄感,一面治疗触觉不足或过度造成的身体协调不良、多动好斗。

俯卧在大笼球上的孩子一面轻轻滚动保持平衡,一面又伸手够取地上的积木、布娃娃。手眼协调能力、双侧均衡操控调适伴随着成就意识和自信心,对自闭症的孩子多有帮助。

孩子仰躺在滑板上,手脚交互夹住绳索,逐步向前。丰富前庭感觉信息,收缩肩头,这种“铁索大渡河”的游戏对儿童的紧张、自闭、胆怯情绪来说是理想的治疗。

花样翻新的游戏、孩子欢欣的跑跳使这里没一点医院的森严,更像游戏厅。

“我们就是要创造一个快乐、自然游戏的环境”,王玉凤博士谈到统合训练原则时说“没有比兴趣、放松、欢乐更有效的疗方”,因为“现代都市儿童一方面忍受着机械时代的隆隆之音信息爆炸的喋喋不休,一方面处在自然之风,天籁之音的馈乏之中”。

与在学校里受到的批评指责家庭里遭遇的惩罚相反,这些调皮捣蛋的“坏孩子”笨手笨脚的“呆小孩”,在这时鼓励使他们建立自尊自信。而兴趣和信心是疗治精神疾病最好的内在动力。

这个最初被卫生部以“超前”为由驳回的科研申报项目近四年来收治了400多位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总显效率达85%,多动、自闭、学习困难的孩子在特殊的游戏中恢复身心健康。

将感觉统合训练纳入教育引入家庭又是一种趋势。据王玉凤博士介绍,“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感觉统合教育已经成为幼教最基本概念;在台湾,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正被列为幼儿园和小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在国内,感觉统合训练还仅作为科研课题,处在启蒙阶段。”

“大自然将大脑孕育为可以通过身体行为反应来成长的机构,一旦大脑成长遇到干扰,最好是借助自然的方法来排除”——这是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思路;与之相应,在高速、紧张、拥挤的生活时空中,为自然与游戏辟一方绿地,大概是现代文明疾症最治本的处方。

(图片由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 感觉统合失调感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