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随感(1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郑海天
如今,电脑已被说成“21世纪的通行证”,无疑属于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了。那么,本世纪就已进入了老年的人,是不是还有必要和可能来享用这一现代科学的伟大成果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然而,就我所接触的老年朋友来说,对此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还为数不少。我觉得,如果因此而不能抓紧余年到这个全新天地来遨游一番,是此生的最大遗憾。所以,我这个本来没什么发言资格的电脑“大学”老年新生,也急于说点自身的体会。
对此持否定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电脑太复杂、太高深,已经不是老年人所能攀登的高峰了。这是“想当然”。事实上,那一切复杂高深的工作,人家都已奇妙地完成了;你现在一上电脑,就已站到了高峰之上,留给你的,就是“傻瓜”般地利用十分方便的条件,去做你自己想做的许多事情。而且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不需深钻穷究其所以然,二不必追求什么高速度、高效率,一切都可以从简从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这还有什么神秘和困难可言呢?
现身说法:我们老两口皆出身“科盲”,过去一直对电脑敬而远之,觉得此生已无缘相识。可如今,也没受什么训练,也不过一年半载,就已掌握了电脑的不少功能。除码字作文已数十万言以外,编排设计、积累资讯、绘图制表等等也都搞了起来;还有我们的老同学通讯录,孩子们的名片、孙子们的歌片……以至今年寄往海内外的贺年卡等等,也都成了我们的“电脑产品”。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不由得对电脑的设计制作者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激之情,感激他们真是在为我们老年人排忧解难——无论你是要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还是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它都能给你以极大的便利与满足
首先,也是我最希望朋友们来体味的,就是在摘掉了“乌纱帽”、“告别了“铁交椅”之后,我们常会有一股无名之火憋在心头。于是,或在社会上、家庭里,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或动不动就唠叨自己“辛苦了大半生”、“革命了一辈子”到头来如何如何;或时不时慨叹自己成了无用的人、多余的人……然而,你一旦“躲进电脑成一统”,就会很快进入一种反向思维:你就会感到眼前的一切是多么美好,而在这无法想象的伟大创造物面前,自己实在是太渺小,甚至愧对世界了。于是,你的一切牢骚、火气都会烟消云散,也没工夫再去自寻烦恼、自找没趣了,心胸会顿然开阔。
有些老年朋友虽然也还想做点事情,但往往力不从心。主要是头脑、动作都越来越迟钝,中枢神经常常指挥失灵,生出许多“声东击西”的尴尬,以致越来越对自己丧失信心。而电脑则相当于又给了你一个大脑,还不断地要求和训练你手脑并用,保持灵敏,拒绝迟钝,使你陡然生发出力量和信心,甚至有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进入一种崭新生存状态。
具体地说,人一老,记忆力就逐渐衰退,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即使勤于写笔记、做卡片、剪贴资料等,多了久了,整理、查找起来也十分不便。恐怕对许多老年朋友来说,此恨都绵绵久矣。而用电脑来积累信息,帮助记忆,你就会转恨为喜。它不但十分方便可靠,还能随时调整、补充、修正、更新;如果要搞点分析、测算等等,那更是它的拿手好戏。
再比如,人老了,还改不了认真的“毛病”,写文章总想要精益求精,结果七改八改,涂抹得乱七八糟。已经“退位”在家,一切只能自己动手,誊抄起来眼花手颤,七歪八扭,甚至还丢三落四,不用说,有了电脑,这难题就迎刃而解——这真是最让人谢天谢地的文化享受!
再比如,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或官至上品,到老也还难免在文化上小有缺陷,就说这字音字形、简体繁体,就常有拿不准的。你既碍于身份,耻于下问,人家又轻易不敢当你们这些老家伙的“一字师”,于是一错再错,甚至将错就错了大半辈子。有的如此公开演讲、教书、题词,让人哭笑不得。而有了电脑这个有错必纠的好老师,就再不会让你丢人现眼,贻笑大方了。
更主要的是,电脑能最充分地给你以新的知识和力量。它不仅本身就内含着极其深广的学识(进入“高速公路”更可使普天下的知识尽收眼底),更能启迪你掌握和驾驭现代知识的能力,给予你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你坐在家里也能紧紧跟上飞跃发展的新时代。
即使你不再做什么学问、干什么工作,电脑也是你生活中的好伴侣。人老了,外出行动越来越困难,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单调——许多家庭已变成“空巢”,只有老两口面对面背靠背,或者就剩下了孤家寡人,于是浑身上下老不对劲。可一旦有了电脑这个无奇不有的好伙伴,你每时每刻都可以进入一种新境界,开拓一片新天地,就再也不会有空巢落寞之感。
依我看,让老年人在电脑操作台上与中青少年平起平坐,这比出版多少就老说老、“倚老卖老”、生怕老男老女们忘了死之将至的图书报刊,要有益得多!由此不禁想到,我们的电脑研制部门、电子出版部门以至有关的领导者,是不是也可以多在这方面做做工作,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适应他们需要的便利条件,或者说,帮助他们提前跨入21世纪的文化氛围呢?
我想,时至今日,对于大部分老年朋友来说,筹措个万儿八千元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只是有的想搞家庭装修,有的想去游山玩水,有的想置办别的“大件”,有的也许还是打算留给子孙后代……可要让我建议,那还是首选电脑,让自己也有幸进入跨世纪的行列吧!信息累
文·王炜
社会进步到如今,据说已经成了“信息社会”。人所生活的社会,被冠之以“信息”,可见信息对当今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信息不仅重要,而且值钱。这大概是现代商业造成的。对那些大商人来说,错过了一条信息,就是丢掉了一笔巨额利润。因此,人们24小时不停地抓信息。当然,现在不用像几年前那样到处打探小道消息了。人发明了种种通讯工具。走到哪儿,只要有手提电话,世界上不管哪个角落的什么小事,都会作为“信息”在握。据说香港是世界上手提电话人均持有量第一的地方。现今大陆手提电话还不多,属“高档消费”。可前几年引进了BP机,于是到处可以听这样的再见声:“有事呼我。”BP机这种东西,着实提供了联络的方便。可也有让人烦的时候。一屋子人坐在一起开个会,每次你准都能听见“嘟嘟嘟、嘟嘟嘟……”的叫声。这时你看,屋里大概一半以上的人会赶紧往腰里、兜儿里、书包里找那块劳什子。这会儿,各位的表情才有意思呢。最后往往是那位被信息牵走的人,红着脸,在众人因受到这悦耳的噪音干扰的注视下,谦恭地道着对不起去回电话。所以,人有了这方便,也会烦它。BP机有个好处,可以不回。可不回,又怕误了事,就更烦。一次,一位朋友,晚上11点了BP机叫,说是有急事,速回话。犹豫了半天,还是下6楼,敲醒了看公用电话的老大爷,拨通电话,对方说,就是和你道个晚安。朋友也无可奈何,气喘嘘嘘爬上楼,一脸被信息涮得又烦又累的样子,连话都不想说了。
电话、BP机还都是个人之间联络的媒介,属正宗。《辞海》上说,媒介就是介绍和引导双方发生关系。可现今的信息社会,媒介的真正功能是把你和整个世界连在一起,这就是公共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一来,不管什么事,好的坏的,有用的没用的,与你有关的无关的,你爱理的不爱理的,就都一股脑涌到你眼前。当然,你有权选择,所以,美国人说,电视是最民主的。你拿着遥控器,想看哪个台,就看哪个台。如今中国的电视台和节目频道也多了,也可选择了,不想看的可以不看了,起码不像十几年前,你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可是想看的就能看,这可就不一定了。本来,吃了晚饭想轻松一下,找到了电视剧,一看上,就放不下,明知是编剧导演吹出的一连串的肥皂泡,可还是跟着那里面的主人公着急,明知和自己毫无关系,就是割舍不下。
连着十天半个月,天天熬到十一二点,看得累得眼皮子直打架,还是放不下丢不掉的。说穿了,你以为是你心甘情愿的,其实是让电视机牵着走的。要说这是民主,大概是文化工业化制造出来的民主。看完了,也想明白了,看了半天,没轻松反倒挺累,可累了半天,又什么也没得着,一点意思也没有,何苦呢?利用媒介,最能牵着你走的是广告。这大概人人都有切身体会。你生活中需要什么,你想买什么,早就有人替你想好了。可照广告从北京海淀跑到前门,买回来的东西,未必真对你有用,偶尔在海淀街上一转,这儿也有,可能还便宜。你顿时会觉得有点儿受骗的感受,白忙活一场。
信息有了这些媒介,才在这现代社会中大行其道。媒介,在港台又叫传媒、媒体,在当今的生活中成了社会的神经,有时甚至代替了人的大脑。也许这还不够,眼下的信息社会更进入了电脑时代,媒体就把你和整个世界连在一起了,还不行,又有了多媒体,还不知道要把你连到哪儿去呢。现在真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可人干吗要知道那么多呢?有时候连自己还没弄明白,脑子里就装了整个世界,得到这些信息是挺容易的,可装着这些信息,让这些信息牵着满世界跑,是不是有点儿累?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