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药价何以居不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王东岳

医院:药价何以居不下?0

北京市白塔寺药品经营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认为药价太贵

近日,笔者在北京一所大医院的门诊划价处逗留了短短几分钟,就看到一个外地患者因药价太高找医生要求减药;一位中年妇女从窗口拿出划价单后小声埋怨身旁的老太太:看你得场病,一次就花300多块!老人默不作声,低头擦拭着眼泪。

药怎么会这么贵呢?

据近日结束的全国医药局长会议传出的信息,1995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90年的2.5倍;医药工业利税突破130亿元,为1990年的2.3倍。这些增长绝大部分要通过各级各类医院才能得以实现的。不少患者抱怨到医院看病花钱开回一堆药,根本吃不完。可现实的问题是药太便宜了、卖少了,医药生产企业能有这么大的利润和发展吗?

近年来,外商独资、合资药厂的产品和进口药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仅北京市场上进口药已达400多种。与国产传统药品相比,这些新药对某些疾病的疗效的确有所提高,但因生产成本等原因,其价格也往往高得令人咋舌。同为广谱抗生素,一支青霉素的价格是4角多钱,而一支“诺富星”是40多元;日本进口的“新灭菌”一支竟高达140元。没有人相信一支“新灭菌”真能具有350支青霉素的杀菌效果。但就在北京某大医院,一位打“新灭菌”感到异常疼痛的患者要求改用国产青霉素,医生的回答是“我们医院没有青霉素”。

一所大医院是不是真的会没有青霉素无需深究,实际的情况是,只要患者经济状况允许,医院往往是能用贵药不用便宜药。尽管医院普遍抱怨药价是药厂涨的,患者却指责医院,这是代人受过背黑锅。但实际上医院绝非“一身清白”。按国家规定,医院经营药品有15%左右的“加成率”即批零差价,很明显,高价药与便宜药的15%是不一样的。正因如此,才会出现药厂某种滞销药大幅度涨价后反而畅销这种怪事。

医院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为什么宁肯用贵药,伙着药厂勾着外商“宰”咱老百姓?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医院这么做,也实在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以著名的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为例,去年总支出是1.7亿元,而国家的拨款仅500万元,其余的1.65亿元(其中包括医院的基本建设、职工福利等)主要靠医院自己创收解决。创收靠什么?医院的挂号费、手术费等医疗技术服务费是有限的,所以药品收入就成了医院的重要的经济来源。目前,北京市级以上各大医院药品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70%,而基层小医院因缺少设备和技术,开展项目也少,这一比例可达8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助长了有些医院鼓励医生小病开大处方,小病用重药的风气。据了解,某些医院甚至规定将医生开处方的金额与个人工资奖金挂钩,处方用药金额越大,奖金越高,使得个别不负责任的医生擅自将病人的病情和治疗升级,比如:将服药升级为注射,将门诊治疗升级为住院治疗等等。这不仅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给病人思想上也造成伤害。

那么,我们国家的药价管理体制有没有问题呢?目前我国的制药行业分国有制药厂和中外合资制药厂,国家对国有厂的药价有明确规定,而对合资厂以及进口药的药价却没有限制,让其在市场流通中自由竞争,这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现象,国产药价格低,销路不佳;而合资药或进口药价格高,反而受医院欢迎。所以,要想解决这种药价高涨的问题,除医院要牢固树立一切为患者的职业道德,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服务宗旨外,在现阶段要强化对独资、合资、进口药的控制和价格管理。而从根本上说,关键是要完善医院的补偿机制,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在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的同时,逐步降低药费在医院收入中的比例,最终过渡到医、药分离。医院失去了使用高价药品的内在利益驱动,药价狂涨的趋势才能刹住,价廉优质的药品就会越来越多地通过医院提供给广大患者。 药价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