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是不是杀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舒安
上海几名小学生因看电视剧《白娘子传奇》,对其中的神怪之术十分崇拜,以致集体吃药“升仙”;北京一名小学生因看电视剧《小龙人》而模仿小龙人从窗口飞出一命呜呼;四川一名14岁学生用枪打死同班同学,并将其碎尸……针对这些恶性事件,《中国教育报》1月18日发表记者夏伦勤对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郭翔的采访,郭翔刚获美国犯罪学会颁发的“国际杰出学者奖”。郭翔认为,目前青少年犯罪80%以上受到黄色传媒的诱发,淫秽、凶杀、暴力影视、书刊已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成为青少年走向邪路的教唆犯、腐蚀剂。
此文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普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相当多家长担忧传媒的影响,认为我国儿童从小随大人看成人片,电视台没有任何管制,以致许多大人只能在孩子在场时关闭电视。相当多教育工作者担忧传媒在无形中起到更直接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正在争夺我们的学校教育,抵消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传媒正日益发达,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传媒越来越贴近每一个家庭的今天,如何看待传媒与孩子的关系?记者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单光鼐,单先生认为,青少年犯罪问题,根本问题是“社会解组”造成的“规矩乱套”。这是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经济的一个最主要特点。过去的规矩还在或被人记得,新的规矩已经出现,两者并存并且发生冲突。青少年在学校接受过去的规矩多,而传媒又多报道现在的规矩,这就造成接受知识上的分裂。单光鼐认为青少年出现的问题其实是社会的问题,而传媒往往起到负面作用。比如孩子自杀问题,在传媒上轻易报道,就容易引起误导与暗示,使一些孩子模仿。日本就有一个歌星跳楼自杀,因传媒报道而导致短期内相继有十几个孩子自杀的例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专门研究青少年心理的卜卫则认为,大众媒介普及之后,信息流通民主化,这无形中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人的平等和民主化。大众媒介为学生传播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家长和老师的信息垄断及绝对权威被打破了,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示范过程学会的。传媒变成青少年观察学习社会的课堂,从整体上只会丰富孩子的心灵与素养。她认为,媒体的负面影响无法与正面影响成比例,让孩子早一些接触真实的社会,从某种意义说,反而有可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启蒙作用。
富于意味的是,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5年已举家移居澳大利亚的齐得荣女士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小学完全没有作业,上学就是做游戏、捏泥人、做手工、看电视,每天学校有3小时的电视课,这样的教育能保持孩子的天真、纯朴,使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在国外,提倡孩子全面发展,到了高中,课日增多,木工课、美术课、电工课、电脑课、导演课,什么都有,任自己选修。因为提倡全面发展,媒体就对孩子提供了较宽的社会面。齐得荣认为,国内往往因担心孩子过早地接触较宽的社会面,而给孩子太多的限制,这种限制反而导致孩子成熟得晚,将来无法参与社会竞争。另一方面,从澳大利亚的情况,教会学校因管束很严,学生好像与社会脱节,实际一旦离开学校管制,学生要比一般学校出来的疯狂得多。齐得荣认为,对于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关键是要告诉孩子根本的生活准则。
在今天,传媒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关系,如何看待传媒这个青少年新的学校,势必引起更为深入的社会讨论,有一点是肯定的:绝不能简单地把传媒看成是青少年的杀手,但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要认真对待。 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