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入侵亚非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李松

洋垃圾入侵亚非拉0

像鼹鼠一样钻在洋垃圾堆中分拣垃圾的农民,真为他们的健康担忧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艾德宁在月球登陆,当他爬下舱梯把舱门关好时,曾自言自语道:“我要小心,别锁上了,待会儿进不去了!”他的这句话引起了地球上美国太空署官员们的哄堂大笑。

即使科学技术已经发达到足以使人类自由遨游太空的今天和可以预见的将来,地球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联合国环境署曾以“一个地球,一个家园”为口号,呼吁全球所有国家共同保护地球。发达国家把这个口号喊得最为响亮,特别是当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时候。但令人遗憾的是,也正是这些发达国家,却一直把贫困国家作为他们的垃圾场。全世界每年生产33.8亿吨危险废物,美国生产27.5亿吨。这些废物在什么地方得以消化?

发达国家到底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了多少垃圾,没有资料可以提供准确的数字,华盛顿特区的废物专家阿瑟·帕塞尔说:“我们在这方面是家丑不外扬的。”

联合国环境署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公布的1972—1992年世界环境状况报告中指出:全世界每年大约生产33.8亿吨危险废物,其中美国生产27.5亿吨,新加坡生产2.8万吨,马来西亚生产41.7万吨,泰国生产2.2万吨。1988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跨越边界运输危险废物200—250万吨,同一年北美洲出口危险废物23万吨,跨越边界运输9000起。欧洲每年向第三世界输送大约12万吨危险废物。80年代后期,工业化国家非法向海洋和发展中国家倾卸危险废物,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危害。

以上的这份官方文件实在是挂一漏万。事实上,美国公司每年向第三世界、尤其是亚洲出口2亿磅以上的有毒塑料废物,在那里进行再循环或填埋。主要出口到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加纳、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美国出口塑料垃圾的主要对象是亚洲国家,如印度尼西亚3500万磅,菲律宾1500万磅,香港7500万磅(许多转运到了我国)。美国向亚洲国家出口有毒废塑料的理由堂而皇之。《塑料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向亚洲国家出口塑料垃圾,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广大人民急需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他们取得更多的原材料。”美国商会认为出口塑料垃圾没有任何不妥,商会资源政策部部长说:“指责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倾倒有毒废物,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再循环是有规定的,而且这些废物也是卖给了那些具备再循环生产设施的国家。”

事实上,由于国际上缺少塑料废物出口监督机构和标准,因而没有人知道每年出口的数以亿磅的垃圾被如何处理。绿色和平组织在亚洲进行的一项凋查表明,塑料垃圾正在不断地被运往一些禁止进口废物的国家。许多国家进口塑料垃圾根本没有进行再循环生产,而只是简单地填埋。这些国家仅是为了获取进口塑料垃圾的补贴。

德国是出口工业垃圾最多的西方国家,它制造大量的聚乙烯至少产生了 600种有毒物质,而其为出口此类有毒垃圾,付给进口国家的代价每吨高达4.8万美元。

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了接受进口的有毒垃圾赚钱生利,兴建了不少烧掉有毒垃圾的焚化炉。目前,进口有毒垃圾的主要国家有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俄罗斯、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巴西。非洲地区曾一度被喻为垃圾工业的“黄金国家”,但自从六七年前引起公愤之后,坚决拒绝再进口垃圾。

从发达围家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有毒垃圾,往往采取偷运手段,以免遭海关等部门查获。一些货船或油轮明称是运建筑材料、机器或原油、实际上却偷运有毒垃圾,甚至包括有高度危险性的液态聚氯联苯。德国汉堡港一年间就发现有80艘船舶偷运此类有毒工业垃圾,这些人被称作“环境罪犯”。拉丁美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场,每年倾泻在这块土地上的垃圾达几十万吨

昔日环境优美的拉丁美洲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场。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拉美地区每年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垃圾达几十万吨之多。

拉美的进口垃圾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在欧美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已很难找到大片的荒地作为堆放和处理垃圾的场所,美国堆埋垃圾的面积加起来大体上相当于罗得岛。焚化炉的建造不断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加之严格的环境保护法令垃圾处理费用直线上升。1992年,合法处理一吨有毒垃圾的费用已增至1200美元左右,比5年前猛涨了3倍。为此,欧美地区的市政当局、大公司、垃圾中间商便到外国寻找处理垃圾的理想场所。

在这种嫁祸于人的“商业活动”中,拉美国家不幸被选中为垃圾出口的重要对象。尽管拉美国家也有禁止垃圾进口的法令,但因普遍存在着贪污受贿和漏洞百出的边检,使得有关法令名存实亡。巴西环境署的官员对此直言不讳:“虽然巴西法律是世界上最强调环保的法律,但我们缺乏人力物力去实施这些法律规定。”

据报道,美国,西欧的许多大公司企业公开建议把巴西人口稀少的一个州变成有毒垃圾的埋放场。由于有金钱开路,提议很快就有了着落。一些国际财团与巴西有关部门签订了一些协议,其中包括无偿为当地建两座焚化炉,以及提供运载垃圾所需的大货车,燃烧垃圾发的电比巴西电价低35%。交换条件是:焚烧进口工业垃圾。更为恶劣的是,许多有害垃圾被改头换面以普通垃圾的身份入境,这些垃圾随处堆放,甚至被有意无意地用作建筑材料。

美国年产固体废物约2亿吨,其中70%用填埋处理。虽然处理场地大都选在地质结构良好,不易出现渗漏的土地上,且对填埋场采用了防渗漏材料衬里,但是仍然出现了渗漏,对附近的土地、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污染。据美国环保局报道,现在美国共有35798处填埋场出现了环境危害,其中需花费巨额经费处理的填埋场有1185处。

据国际环境保护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垃圾约有100多亿吨,其中2/3产生于工业发达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毒废料输出国,它每年要向境外出口200万吨有毒废料。德国和日本每年的垃圾产出总量均在5000万吨左右,这两个国家也是垃圾出口的大户。

成为倾泻对象的国家遍布亚、非、拉和前苏联、东欧地区。巴基斯坦《星斯五新闻报》曾经报道:1986年至1991年,世界上最富有的10个国家输出了近2亿吨有害废物,绝大部分进入了最穷国。

发达国家出口有毒废料,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有的国家用这些垃圾作原料再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灾难。据报道,欧洲、北美每年有数百万个废弃汽车电池出口到巴西、菲律宾和我国的台湾。当地的回收加工厂仅靠一些简陋的设备对其中的铅熔炼回收。仅1992年,美国就向亚洲廉价出口了5万吨废弃塑料包装袋,这是一种因无法重新加工而令人头疼的废物。南非一家设备原始的回收汞的工厂每年加工大量从美国进口的汞废料。工厂排出的含汞废气废水对工人和周围地区的空气、水源都造成了严重污染,并曾发生人员死亡事件。巴基斯坦的古杰勒瓦拉工业区有许多高墙环绕的金属冶炼厂,它们的原料主要是一些西方国家出口的废金属。这些所谓的废金属实际上是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有效成份很低,金属含量最低的仅含17%,其余的则是塑料、橡胶、油墨、染料、涂料和其他废物,其中很多是有毒物质。这些工厂的技术条件很差,通常只是通过燃烧去除废品中的其他物质。燃烧废品时浓烟滚滚,烟尘中含有几十种有害物质,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呼吸道疾病,肠胃疾病和结核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死胎数量增加,工厂工人受害更甚。

“洋垃圾”后患无穷,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如7个加勒比海国家联合禁止外国弃置垃圾。非洲团结组织发誓不再输入废料,并成立“垃圾监视机构”,禁止外国再来倾倒垃圾。尼日利亚宣布,任何弃置废料的人,包括外国人都要被处死,并对其他非洲国家施压,要求他们拒绝获利颇丰的垃圾生意。洋垃圾入侵亚非拉1在中国,震动朝野的垃圾进口案发生在南京。

1993年9月25日中午12时,广州海运局的5000吨货轮“石堡”驶入南京港区。船上载有1288吨“其他燃料油”。

收货人是上海华埠实业公司。早在3个月前,该公司委托中国对外贸易开发总公司北京中贸发进出口公司与新津港(澳门)国际有限公司,韩国韩长产业株式会社签订了买卖合同。根据合同条款,新津港(澳门)国际有限公司在12-24个月内分别从韩国向北京中贸发进出口公司提供20万吨“其他燃料油”,每批1000—3000吨,价格按A.B两类27美元/吨、8美元/吨计算,货物在中国销售后的利润由双方对半分成。这批货是首期交易,每吨价格为8美元。

9月29日晚9时至10月3日上午9时,南京港第一港务公司职工连续奋战,将这批货全部卸完。

10月2日上午,南京外轮公司代理北京中贸发进出口公司,持进口许可证,到新生圩海关申报进口韩国产“其他燃料油”。因货物无发票,油品不详,海关即请商检部门检测。

江苏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中心化验所派员进入上元门14号码头堆场。检测开始了。有的桶盖刚打开,里面的液体物质便喷涌而出;有的桶内液体呈黑色、白色、黄色……有的桶内上面有一二十厘米厚的黑色液体,再往下却是像泥巴似的固体物质;有的桶盖一打开,就散发出阵阵奇臭无比的怪味。10月4日、10月7日两次取样140桶。

时隔一天,商检局就发出了《关于华埠公司进口“其他燃料油”的情况报告》。报告指出,按4757—84标准开桶取样发现7种情况:1.整桶污水;2.固体不明物;3.有酸性腐蚀性液体;4.有胶状不明物;5.油状物,无统一物理性状;6.多数桶打开后有刺激性气味,伴有恶臭味;7.部分桶内压力很大,致使圆桶变形,开桶时液体或固体物质立即喷(涌)出。

商检局认定,140桶中,约83%的桶所装物品与合同所订货物截然不同。此批货物不是“其他燃料油”,而是化工废弃物。该货物将会对我国的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污染和危害。

10月8日,新生圩海关郑重宣布:查封这批货。10月14日,新生圩海关正式发函,通知“南京港对这批货物实行就地封关。”

化工废料入境,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尽快清退,查清责任。”

10月26日,国家环境保护局作出决定:购货单位上海华埠实业公司限期将有害废物退运出境;对双方合同中的剩余部分立即停运,禁止再次入境。

商检局的检测结论和国家环保局的决定,如同给入境的化工废料做了死亡判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死亡判决迟迟未能执行。

与此案有直接关系的上海华埠实业公司和北京中贸发互相推卸责任,都说自己是无辜受害者。而参与这批化工废料出口的韩方7家化工厂,有6家闻知事情败露后突然宣布破产,以此推卸责任,逃避经济处罚。

就这样,1288吨化工废料与500万南京市民一起度过春节。

这些化工废料令南京市政府心惊胆战,因为安放化工废料的14号码头,距南京上元门水厂500米,下游不远处还有新生圩两座水厂,这些水厂承担着南京市2/3人口的饮用水。如有不测,后果不堪设想。

有的桶已发现渗漏。南京市有关部门在堆放化工废料的场地上,悬挂了醒目的危险品标志,设置了警戒线,汇集了消防车和干粉灭火设备。纠察人员昼夜巡视。

在中国政府多次敦促下,3月2日,由韩方包租的越南籍货轮“金龙号”抵达南京港。3月5日下午3时45分,“金龙号”载着1288吨化工废料缓缓驶离南京港上元门14号码头。

至此,滞留150多天的韩国化工废料终于全部退运出境。

尽管化工废料全部退运出境,然而南京港务局却由此损失了503万元。4月1日,港务局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民事诉状,状告未经环保部门批准将危险废物以所谓“其他燃料油”从韩国进口的中国对外贸易开发总公司、北京中贸发进出口公司和上海华埠实业公司,请求法院判令3被告赔偿经济损失,法院受理了诉讼。

这个案子在几乎一年后才水落石出。1995年2月2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中国对外贸易开发总公司和上海华埠实业公司赔偿南京市港务局经济损失499万元。洋垃圾入侵亚非拉2南京“洋垃圾”进口案件经新闻媒介披露后,引起国人震惊。然而,知情者心中清楚,南京“洋垃圾”进口案件远不是第一次。

让我们把日历翻回到1988年。9月,美国某公司向上海市一家公司提议,愿意无偿赠送美国的生活垃圾,由上海市处理,每吨垃圾可补贴15美元的处理费。上海某单位马上做出一份可行性报告:每年进口72万吨垃圾,可创汇1080万美元。

上海市的环保和卫生部门对此次“引进”投了反对票,他们的理由是:首先,美国的生活垃圾的成份非常复杂,其中还掺杂着大量的树叶、枯草等庭院清扫物,可能夹带着化学物品和有害生物。垃圾中的厨房废物及旧衣服等,则可能具有更危险的潜在威胁;而且,几十万吨乱七八糟的垃圾入关时,根本无法检测以及消毒处理。在环保和卫生部门和强烈反对下,上海市终于把这批洋垃圾拒之门外。

美国某公司在与上海市谈判的同时,四面出击寻找垃圾的落脚点。在美元的诱惑下,一些城市跃跃欲试。

宁波市想辟出一块海滩芦苇地,作为洋垃圾的封闭式处理场地。宁波市环保局坚决反对,国家环保局亦有明确的反对态度,宁波市终于没有给这批洋垃圾开绿灯。

舟山市甚至与美方签订了意向书。后来,在浙江省环保局和国家环保局的过问下作罢。

继舟山市之后,江苏的张家港市、海南省的海口市等沿海城市都有意接纳洋垃圾。后来因种种原因,这批洋垃圾没有在中国找到一处落脚点,怏怏而返。

近两年来,洋垃圾屡犯国门。与1989年美国公司当面讲明进口垃圾相比,这几年进口洋垃圾多是蒙混过关,瞒天过海。数量之大,品种之杂,手法之狡猾,是这几年洋垃圾进口案件的特征。

1994年1月,江苏华隆化工有限公司通过上海港集装箱综合发展公司,从欧共体环保署进口313只集装箱的废塑料。经上海市环保局有关人员查验,其中282只集装箱的废塑料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从住家收集的废物”。

5月,瑞安华隆塑料化工有限公司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进口50个集装箱的废塑料。经查,这批废塑料大部分属收集的废塑料包装袋,堆放场地散发着臭气。据称,这批废塑料来自欧共体,从荷兰的鹿特丹经香港运抵温州港。

1995年7月4日,宁波市环保局根据群众举报,在镇海港埠公司码头查获了总量达1530吨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含废电机、废变压器和废电容器等。据查,这是北仑对外贸易公司从日本进口的。

7月7日,宁波市环保局在北仑港一期工程码头查获5个集装箱共93吨非法从美国进口的工业垃圾。

7月13日,一艘装有120吨生活垃圾的货船在福州马尾港被查获。据了解,这批货是福建省捷顺贸易有限公司从香港某公司进口的。香港公司输出这批垃圾每吨倒贴168元人民币。合同上说的是进口高压聚乙烯废塑料,但经环保部门检查,全部是我国严禁进口的生活垃圾。

7月下旬,海南省海口海关查获了一批从香港运来的270吨进口生活垃圾。有关人员在检查中发现,16个集装箱中竟是泥土、杂草、牛皮纸碎片、废弃塑料袋等物品,散发出刺鼻的恶臭。

8月6日,宁波市环保局刚刚清退了一批美国工业垃圾,8月中旬,宁波海关和宁波环保局又查获了两批境外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一批为余姚进出口公司从美国INTERTREX股份公司进口的1个集装的21吨生活垃圾,另一批为宁波保税区地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从日本进口的21个集装箱共424吨工业垃圾。

10月27日,天津市环保局和天津海关在天津东港海关查获河北省唐山中海纸业有限公司进口的洋垃圾14箱。报关申报为废纸,价值4.5万美元的1300吨发自美国的废纸,开箱检验,发现实际为烂纸、破瓶子、医用旧胶皮手套等生活垃圾。

日前,上海市宝山海关对浙江省某机械进出口公司申报从美国进口的184吨废塑料进行查验时发现,这批分装在10只40英尺集装箱内的废塑料,其实都是污泥和混杂着的大量有害感光片基碎片,上面还长着尺把高的杂草,并散发出阵阵恶臭。据有关人士指出,这些废胶片已被掩埋,因无法化解,又被挖出移到我国。

近两年里,到底有多少洋垃圾运抵中国口岸?共清查出了多少洋垃圾?又有多少洋垃圾混入我国境内?由于种种原由,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提供确切的数字。1995年11月下旬,国家进口废物联合调查组在广东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查。他们发现,尽管海关一年中查获了10起违法进口垃圾案件,然而广东海岸线长达3360多公里,海关和环保部门实感鞭长莫及。进口垃圾正在怎样被我们消化?  “洋垃圾”能铺就致富之路?

具有一般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都会自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进入境内的洋垃圾到哪里去了?

据一位权威人士透露,在被我国海关、环保部门查获的洋垃圾中,被清查出境的仅占很小比例,有很大部分就“消化”了。

江西华隆化工有限公司在南昌市赫赫有名。该公司数次从德国进口生活垃圾,几万吨生活垃圾就堆放在南昌市郊扬子洲上,占地300亩。

扬子洲是赣江上的一个大沙洲,现在已有农田、菜地和集镇。扬子洲本是南昌市的蔬菜基地,而现已沦为洋垃圾基地。在集镇上,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堆放着一大堆花花绿绿的洋垃圾,随着吹拂的阵风,五颜六色的塑料纸被吹散在街道和农田、菜地里。

在扬子洲,华隆公司有两个垃圾埋放场,一个占地100亩,另一个占地200亩。这里是垃圾的海洋,一望无际,垃圾有几尺厚。垃圾中多是冰淇淋盒、食品包装袋、可口可乐杯、录像带的胶带、塑料头盔和滑雪鞋……百分之百的生活垃圾,垃圾上的文字全是德文。

垃圾场上有许多人在分拣,他们都是农民,有的是当地人,有的来自湖北等邻近省分。华隆公司对这些人进行过简单的培训,他们可以在常人眼中几乎一模一样的垃圾中,分拣出22种废塑料。一个熟练工一天可以分拣一百多斤,挣上一二十元钱。这些人像鼹鼠一样钻在垃圾堆里。没有手套、口罩等任何防护用具,华隆公司对他们说,这些垃圾都是经过消毒的。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种田不如分拣,种地不如破粒,破粒就是用破粒机把分拣出的废塑料破碎成指甲盖大小的碎片。分拣挣的是小钱,破粒挣的是大钱。一台破粒机1万多元,在扬子洲这个地方,许多家都买了破粒机。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审查华隆公司的问题,江西省环保局责令华隆公司把200亩垃圾场上的垃圾移到100亩的垃圾场上。

当地农民对洋垃圾的态度与政府不尽相同,他们对洋垃圾颇有好感,因为他们的致富之路是洋垃圾铺成的。

中国环境报记者在福建省龙海市角美开发区内的龙海福顺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看到了相似的场面。在昏暗的灯光下,三五成群的女工戴着大口罩和工作帽,围在桌子旁分拣着被称作“废塑料”的垃圾。垃圾的内容五花八门,除了少量金属和玻璃、纸制品之外,大部分是废弃的生活塑料用品,甚至还有医疗用的输液管和注射器。车间的一端是生产线,经分拣的“废塑料”被切碎,稍加漂洗后被加热制成“塑料末”——一种市场上十分紧俏的工业原料。车间外的场地上,一千多吨洋垃圾堆积如山,在阳光的曝晒下发出阵阵恶臭。眼前的塑胶制品厂似乎更像是一座垃圾处理厂。

据该公司声称,他们被欧共体骗了。原来合同上规定,从欧共体进口工业塑料角料,发来的头一条样品货柜里,是货真价实的工业塑料边角料。不料,欧洲人玩了一个帽子戏法,随后入门的1870吨货竟全是生活垃圾。洋垃圾入侵亚非拉3我国于1989年签署了关于控制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巴塞尔公约是和国际贸易有关的国际有害废物管理公约,该公约于1992年生效。该公约中有这样内容:可以进行以回收利用为目的的废物输出。有些发达国家就是利用公约中这一条款为保护伞,向第三世界输送垃圾。1995年9月22日,在联合国环境署的支持下,全球有100个国家在日内瓦达成协议:从1998年1月1日起,禁止工业化国家任何条件把有毒废料运往发展中国家,这就是说,“可以进行以回收利用为目的的废物输出”的保护伞也被砍掉了,这对于深受洋垃圾之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为了制止“洋垃圾”向我国转移,1991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海关总署联合发出通知,明令禁止有害废物从境外转移到我国境内倾倒、堆放、处理、处置,还颁发了《关于严格控制从欧共体进口废物的暂行规定》。

近两年,在我国未经批准非法进口废物的趋势有所发展。为此,中央极为关注,指示一定要认真查处。

1995年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坚决控制境外废物向我国转移的通知》,与此同时,国家环保局会同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制定了对废物进口实行分类管理的暂行名录。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亦有数条款涉及了国外垃圾的入境问题。

1995年11月下旬,国家环保局、公安部、海关总署等9个部门组成国家进口废物调查组分赴广东、江西等地,调查“洋垃圾”入境的情况。

通过调查,反映出我国在查禁“洋垃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货物进出口权在经贸部门,而按规定废物进口必须经国家环保局的审批,可有的企业早已与外商签订了进口合同,等到废物进港后才补办环保手续。另外,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擅自对废物进口越权审批的现象十分突出,使得许多“洋垃圾”轻易拿到入关的“通行证”。

查禁“洋垃圾”是海关的新课题。海关人员查“洋垃圾”的依据是:所进货物与报关单填写货物名称是否相符。此外,海关人员对垃圾的识别缺乏必要的检测能力,而许多危险废物必须通过专业检测才能识别。海关只有在查获了“洋垃圾”后才寻求与环保部门合作,为了核实必要的环境标准和数据。目前,环保局直接参与查处的“洋垃圾”案件仅有10余起。掌握环境标准的环境部门不能直接参与到查禁进口垃圾的执法中,实在是环保部门的一个苦衷。

由此可见,部门协调,统一归口管理成为查禁“洋垃圾”的迫切需要。引人深思的是,近几年“洋垃圾”之所以明目张胆地长驱直入,其实与国人普遍对“洋垃圾”缺少警惕有关。中国人似乎觉得环境污染与自己的距离尚远,可怕的是,我们正毫不知觉地处在被“洋垃圾”的污染之中,“洋垃圾”随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环境污染洋垃圾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