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支票:并非奢侈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江之永
10年前,当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徐汇支行首次推出个人支票时,素以爱赶新潮著称的上海人无动于衷。因为它的开户对象基本上是教育、科研、文艺和医务单位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归侨,用者寥寥,不足以驱使商店、餐厅、宾馆费力去建立机构,开展个人支票结算业务。
结果是使用个人支票比“腰缠万贯”——携带巨额现金进行交易更不方便。曾发生过顾客手持支票购买彩电,商店竟让其以现金作抵押、待支票切实入帐后再取走现金的“黑色幽默”。个人支票成了稀有物。
10年中,市场经济长足发展,金融改革日渐深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个人支票的发行范围、对象与地域。金融改革一向较少把焦点对准消费者,中央银行的这个决定,显示了一种新的趋势。
1995年,随着《商业银行法》的推出,四大专业银行开始了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它们的工作重点从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转到了为广大客户包括个人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上。在这样的背景下,1995年9月,人行上海分行推出《上海市个人使用支票、本票办法》,凡具有上海常住、暂住户口或一年以上国外护照,并有固定居住场所的个人,可向银行申请开设存款帐户,使用银行支票和本票,进行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和其他款项结算。起存金额5000元,并提供两个以上担保人,支票起点金额100元,付款期限10天,不得开远期和空头支票。到年底,个人支票又进入北京。12月18日,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宣布,凡从事各种职业,且日常经济往来较多的境内居民,均可凭本人有关身份证明及担保证明,向银行提出申请,获准后开立个人支票储蓄存款帐户。起存金额10000元,存款利息按活期储蓄利率计息。
个人支票在北京和上海能否推广?
据统计,目前在工商银行开设的个体及私人帐户已达76166户,开户数占个体户总数的4.11%,个体户存款余额近14亿元。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全市个人支票用户逾2万。这与10年前相比是个不小的进步,但从个人支票使用的巨大潜力看则发展得还远远不够。
所谓个人支票即人民币个人活期支票,是一种以个人信誉为保证,通过开设个人支票储蓄专户,并以支票为结算凭证的活期储蓄存款业务。它具有结算和储蓄的双重功能,是继信用卡后的又一金融支付工具,人称“口袋里的流动银行”。
消费者开设个人支票帐户后,只需持支票薄即可在指定的银行储蓄所支取现金,还可办理转帐结算或在商店购物及支付其他费用。它可用于支付水、电、煤气、房租、医疗、通讯等公用事业费用,并可将储户的工资、奖金、投资收益、异地汇款及其他收入直接转帐存入支票持有者的帐户中。与现金、信用卡相比,个人支票具有安全、省时等特点,对于实现社会结算票据化和扩大电子货币使用范围具有促进作用。
80—90年代它在中国的出现乃至发展并不奇怪:个体经济的发达,居民收入和储蓄的锐增,消费模式的转换,都意味着个人交易活动日趋活跃,银行支票结算方式扩至个人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票据法》,更为个人支票结算提供了法律保障。它应该也可能有更大的发展。
但困难的问题在于教育消费者、商业服务部门甚至银行本身。
个人支票在北京推出后,尽管中行北京分行业务部的咨询电话时常响起,但前来办理者却少得可怜。北京市公众金融意识调查表明,有80%以上居民对“个人支票是否与你密切相关”的答案是“无所谓”。更有许多人称它只是“满足虚荣心的奢侈品。”对繁华地带商业服务机构的随意采访显示,王府井百货大楼收银员从未听说过个人支票,其他商店财务人员则表示,害怕“空头支票”,有关使用事宜尚待研究。而在同时,银行现有网点和人员配备及服务功能的不完善,也使人们对它能否为居民个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感到怀疑。
截止1995年12月底,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为2970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20多倍,个人支票的推广有着雄厚的基础。它能否流行关键取决于商家的态度。
个人支票毕竟是一种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按照规定,存款人必须在银行存款帐户的余额内签发支票,不准签发空头支票。但当前社会上,公司的空头支票都满天飞,个人支票岂非更没信用?面对有增无减的诈骗活动,商家笃信还是老办法最保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当顾客手持支票购机时,商家照例要求三天后待支票入帐方可取货。顾客常常转身就走,去寻找一家可以立即发货的商店。为了不让到手的生意溜掉,商家往往作出让步,由此被骗的屡见不鲜。在王府井,不少商店表示,害怕与顾客发生同样的纠。这些商店通常要求留出3天时间验证支票的有效性,如果是大宗款项时间还会更长,但顾客却等不了那么久。遇到这样的情况,快速便捷的个人支票就会变成手续烦杂的支付工具。
症结是如果发现空头支票由谁来承担责任,是商家还是银行?“合理解决这类纠纷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如果支票数额迅速上升,结算体系也许会遇到很大的麻烦,”一位金融专家说。
尽管有困难,金融业人士仍是乐观的。个人支票未能在京取得“开门红”,很大程度上与中行个人支票业务尚处“试行”阶段,未事宣扬有关。他们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运用,要完全依赖市场自发产生需求,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如果通过大力宣传和推广,并辅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就能大大加快这一进程。
据悉,个人支票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流行。例如在美国,个人支票的结算额和流通量已远远超过信用卡和现金,每分钟流通量近百万张。而中国的消费者和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并无二致:他们需要方便。
就连在中国的外国人都看出了这一点。“所有的现代经济都承认支票”,Price Waterhouse 常驻北京的金融专家道格拉斯·沃特说,“我确信中国也不得不经历这一过程。” 金融个人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