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日出西边雨》败在哪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李奕明

《东边日出西边雨》败在哪里0

不管王志文还是许晴,大约都没想到《东边日出西边雨》会败于《苍天在上》  

去年下半年的电视节目颇为寡淡。直到年底,北京电视台才推出了可资一看的《东边日出西边雨》。该剧由于有电影业主创人员(如摄影师等)的加盟,便使其有了“精品化”的外包装,让长期以来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变得好看起来。但看过之后,仍觉有问题,便问周围的各色人等,竟是不满意者居多,尤其以对王志文形象的谤议为最,这位男明星似乎已全没有了94年《过把瘾》播出后的良好人缘。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演员本身,而在于编导对陆建平这一形象的把握,在于编导在一出电视剧中却胆敢跟电视剧的标准常规叫了把板。

谁都知道,电视剧大而言之无非3类:一是贴近生活、敢于面对现实问题和矛盾,如《孽债》;二是用纪实性的方法实录生活,如《九·一八大案纪实》;三是有意回避现实问题而长于造梦一类,《东边日出西边雨》无疑当属此类。电视剧经由公众电视网和大众传媒播出,其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为大众塑造一个可资信赖与模仿的社会公众偶像。前两类电视剧由于其样式与风格之局限,颇难发挥此一功能,长于造梦一类最擅于在此一特色上发挥长处。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编导却把庞大的剧作冲突建立在陆建平这样一个人物基础上,这个人物不拘形骸,言语随意,衣着宽松,雅痞同体,且从事着一种百姓们既不熟悉,也不知是否能靠其维生的艺术行当——烧陶,这个人物其实被最大限度地放置在大众视野之外的社会边缘,也就难怪大众难以从视觉和心理上认同和接受这个人物。如何能成为可资信赖与模仿的社会公众形象呢?以我所见,王志文自《过把瘾》之后,似乎错估了自己实际的表演才能。他的那种“形似潇洒”已经做到不能再做的地步,这种潇洒实际隔离着他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此剧奢华的酒店、别墅、时装、私人汽车,尤其是世外桃园般的林中空地和木质大屋,增加了可视效果,但也让中国今日的百姓于无意中产生一种疏离感。而电视剧的常规是,梦必须从与大众日常生活有关的地方造起,这样才让大众觉得可信并有可资憧憬的社会心理依据。作为电视剧的一些常规,其实抗衡不得。

1992年《爱你没商量》的失败就在于王朔与肥皂剧的常规叫了把板。

别小看塑造社会公众形象这一问题,其实这是大众在观赏电视剧时的最大心理期待。为了塑造合乎大众理想的社会公众形象,美国的肥皂剧制作人会做拍摄前的详细社会心理调查及播放前的观众反映测试;英国的制作人如果发现一个演员不受观众欢迎,会马上命令编剧设计一个让人物“去澳大利亚寻找新生活”的情节,迅速地让这个演员在剧中彻底消失。其实我们的电视剧编导先别遑论“艺术”,还应先掌握其基本常规及运作规范。 电视剧东边日出西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