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公交应不应该涨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王童
上海取消了月票
12月7日,上海公交业的改革方案出台,宣布1996年将取消月票。上海共有公交车6千多辆,长年亏损,不堪重负:一张月票把十多个经营企业捆在一起,使经营实际与利益模糊,月票使用人次与企业收入脱节,难以调动公交司售人员的积极性。据有关方面专家分析,在上海的一张售价25元月票可乘坐200多条线路;每张月票每月承担的实际乘次平均为91次,月均实际耗资46.7元,单此一项每年亏5.2亿元。取消月票后,上海市区一般线路仍按现行票价每张5角,价格3年不变,政府原补贴给公交亏损的部分改补贴给企业,再转发给使用月票的乘客。
北京应不应该涨价
上海的方案传到北京,就引起北京的人心浮动。一时,关于公交涨价消息不径而走,老百姓像阅读了公告那样宣称:地铁票价将由每张5角涨至两元,市内公共汽车上车就是6角。
北京公交究竟应不应该涨价?在北京地铁安定门站,记者就此询问一位姓梁的服务人员,她笑着回答:“我觉得该涨,地铁现在转一圈五角,就是涨了也还是赔本。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有些部门都快发不出工资了。”一位中年女售票员说:“火车票都已经涨了几次价,地铁营运性质和它差不多,只不过一个近一个远罢了,什么都涨价,我们不涨价,合理吗?”在331路公共汽车站,一位姓赵的司机反问道:“你说该不该涨?拿我们来说,上早班的早晨4点多,天还是黑着就要起床,车上的人好像永远是那么多,挤呀挤呀,下了班睡着了,那些大包小包还是没完没了地在眼前晃来晃去。……”
北京公交价格偏低,这是一个事实,北京地铁票价从1988年起从两角涨至5角,公共汽车票1991年起价由5分涨至1角后,一直保持不涨,而其它城市早就进行了调整。地铁与公交通用的月票70元,全市城郊通用的月票10元,全凭着国家补贴。北京1995年财政收入不到百亿,却需要10亿用于各种补贴,仅公交总公司的补贴就将突破10亿。北京公交现有车辆400辆,开行运营线路258条,每日运载乘客850万人次。北京公交总公司自1980年开始政策性亏损,补贴额据市场物价等因素变化逐年上升,年平均增长37%。以1995年为例,就需北京市300万资金的支持。
北京公交现状的窘迫已不容忽视。北京大多数百姓都认为,现在什么都按市场规律运作,公交适当的涨价当然也可以理解。大家对上海取消月票普遍感到不理解:“世界上哪个城市没有各种各类的月票,取消月票实在不可理解。”“涨价、改革都不能给老百姓平添麻烦。哪怕北京地铁月票多涨一点,也还是方便。难道让上班上学的人每天都要排队买票?这是一个方便不方便百姓的问题。”
北京公交调价后,记者打电话到公交总公司与地铁总公司了解有关情况,得到的回答是,他们只是按国家的通知办事。按他们的说法,涨不涨价不关我们的事,那是国家的政策,都由国家物价局来定。
涨价到底应由谁来定
关于涨价的问题,老百姓太习惯于作为文件一层层紧急传达的方式了。在传达之前,老百姓不知道是不是会确切涨价,也不知道应不应该涨价。但有关涨价的消息又总是通过各种各样渠道传递出来,占有消息本身的特权,就会给一些不法之徒以牟取暴利的机会。有些人通过这种消息的占有而发了财,而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一次消息的传播,都是一种心理冲击。
北京公交收费偏低,涨价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老百姓其实已渐渐培养了心理准备。大家期望的是关于涨价的透明度。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公益事业的涨价,不应封闭起来,在不透明的情况下给人以种种猜测。公共交通是一个公益事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公益和福利事业的涨不涨价最后都要由老百姓自己投票来作决定。作为公益事业,应把盈利放在第二位,国家征税的目的就是为补贴公益事业。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机制还有待于理顺。一方面,像公共交通这样的公益事业绝不可能“自负盈亏”。据物价局估算,如完全取消补贴,北京地铁月票将达到每张150元左右,公交通用月票将达到每张50元左右。这是工薪阶层无法承受的。另一方面,老百姓也必须认清,公益事业其实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业。只有这两者构成良性关系,才能寻找合理的价格。 北京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