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姓看’9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刘怀昭 林大中

应该说,在世界的大范围之内,1995年对于中国人算是相当平和的一年:“八五”计划完成情况令人满意,国民生产总值已提前翻了两番;经济改革在进一步深化,并且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也惟其如此,改革初期的那种摧枯拉朽的势头已不再成为时代的特征,旧体制内遗留的痼疾顽症成为人们的切肤之痛。

中国的百姓对1995年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总体评价如何?我们在11月25日京沪之间的21次列车上用问卷的形式作了一次随机抽样年终调查。尔后又在济南、南京、杭州、郑州、武汉、贵阳6市作了补充性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0份,收回866份。数据如下:

年龄:20~28岁,30%;

29~35岁,25%;

46岁以上,26%。

职业:政府机关工作人员,18%;

文教科研人员,26%;

其他,23%。

600~1200元,54%;

1200—1600元,9%;

教育程度:大学本科,45%;

大学专科,25%;

高中以下,21%。

(附注:因截止调查日期结束,无锡非法集资32亿元的案情尚未公布,故公众对此的反映不在其列。)人们对来年有希冀也有信心

这次问卷显示,超过一半的人从基本肯定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予以关注,26.8%的人则从批评角度予以整体关注。着眼个别问题或未予回答的不到一半。

26%的人认为:“变化很大,太大,大好事。”“整个国家平稳发展。”“进步很大。”“社会正式进入大发展的酝酿过渡期,是过渡年。”“承前启后,80年代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

这次问卷显示,人们关注今后的问题是:社会的安定、稳定、发展,23%;物价(通胀率),16%;改革,国企改革,政体改革,工资改革,15%;反腐败,12%;社会风气,国民素质,10%;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包括退休金的保值问题,9%;就业、失业,5%;贫富不均,分配不公,4%;住房,买不起房,3%;两岸关系,香港平稳过渡,2.5%。收入的两极分化和超高消费:依旧滚烫的话题

本次问卷中显示,对物价问题,大约有三类看法。认为上涨、并对此持恐慌心理的占到问卷的40%,认为物价不稳但宏观看好的占22%,认为物价现状合情合理的占7%左右。

问卷中显示对物价的看法,分别是:“国家说物价回落,老百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不到”;“物价放开,一个地方一个价,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常价格”;“我不知道物价涨不涨,只知道挣的钱越来越不经花”;“现在挣多少钱,对今后的日子,都抱疑惑。”工薪阶层:将成为社会底层?

1995年对公众个人影响较大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依次是:双休日54%、养老保险18%、医疗保险12%、《劳动法》的颁布实行10.5%、买福利房6.5%、10部大片5%、商业化足球2%。

对医疗、养老保险及劳动法,均有一些忧虑的流露:

“医疗何谓保险?交了钱以后,在他们规定的药类内给予一定比例的免费,贵药如许多霉素根本不给报。”“对养老保险我仍怀疑,这全寄希望于以后政策稳定。”“单位效益不好,医疗费根本报不了。”百姓需要一个圆满的解答

对有效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1995纷乱的社会事件中,王宝森案引起了公众最大程度的关注。“王宝森”或“陈希同”的名字在北京市民的答卷中出现频率高达60%。他们的名字还被各地的市民们用“北京高层领导人的贪污腐败事件”、“北京反贪事件”、“中央处理陈希同等人事件”等作了不同形式的表述。

王、陈事件何以如此牵动人心?火车上一位从事文教工作的中年知识女性说:“这种问题如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则使老百姓对政府失去信心。”一些乘客还在谈话时将王、陈事件与1995年在京召开的反贪大会及引起国际范围关注的南韩金泳三廉政风暴结合起来,认为中国只有坚持反腐败才有希望。也有人忧虑目前全社会对腐败的愤怒的降低。“本来是反腐败的人现在成了腐败”,“整个社会到处都是腐败,就使社会产生了一种合法性危机”。问卷显示,对王、陈事件,普遍“希望能给百姓一个圆满的解答”。

中国百姓看’950(闻丹青、李建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