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神大震灾惊动中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李勇

阪神大震灾惊动中国?0

阪神地震带来的流离失所的场面,不能不使我们对身边的居游场所疑窦丛生  

元旦的钟声刚敲过17天,日本阪神大地震即以5370人丧生,34600余人受伤,1000亿美元毁于一旦的终局为1995年的全球大事纪书就了沉重的一笔。

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特别是西沿岸的地震活跃状态至1995年愈演愈烈。在迄今为止的11个月里。西沿岸发生了全球7级以上强震的2/3。与之相映衬的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1995年也渐露峥嵘。人们似乎有理由推测,全球业已步入又一轻地震活跃期。根据以往记录,一般年份发生7级以上强震18次,而1995年达30次,为1976年以后强震频次最高的一年。

中国大陆不幸而夹居两大地震带之间。据监测资料和历史经验,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何永年曾于1995年3月底告诫说,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正处于本世纪第五个活跃期(1988—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其间随时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强震。强震主体地区为西部四川、云南、新疆以及青藏高原地区。

7月12日,云南孟连县中缅边境发生7.3级强震,3个地、州遭到烈度Ⅵ度以上破坏。此外北部湾、中缅边境和云南北部1995年也相继遭遇6级以上地震。迄今为止的11个月里,中国大陆为这种可怖的“鳌鱼翻身”(民间之于地震的解释)支付了60余人的生命、近7000人的健康和11亿元人民币。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副司长李宣瑚认为,从发生情形预测,第五个活跃期较之第四个活跃期(1966—1976,7级以上强震17次)可能频次要低、强度要弱、损失要小。尤其是人们普遍心悸的京津塘地区,一般不至于发生强震。但鉴于地震预测的复杂性,对此尚需随时监测,随时分析。

日本一贯的“抗震大国”形象与其受灾程度的巨大落差,至少是阪神大地震震动世界的原因之一。阪神大地震所导致的一幅幅鲜血淋漓的场面,由不得他国国民,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不对身边的居游场所疑窦丛生。根据危险性及重要性之分别,普遍有过地震记录的中国城市早就一一规定过各自建筑物的设防标准。譬如北京即为8度。阪神大地震中,为迎接1970年大阪国际博览会而抢修的神户市区的那段高架桥构成了阪神高速公路破坏的要害,这一事实或可为急切的当代中国建设者提供警示。李宣瑚副司长称,今后10年内,29个省会城市多数需要加强设防。虽然设防标准提高一度,工程造价提高30%,但不能省的钱决不能省。

阪神大震灾惊动中国?1

日本“抗震大国”形象与其受灾程度形成巨大落差  

在显示了举世称羡的震时应急水平之后,1月26日,日本政府召开中央防灾会议,决定大幅度修改国家防灾基本计划。

4月1日,中国《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宣布实施。虽然尚欠温情,尚欠细致,但毕竟为社会减灾行动提供了第一则可供操作的法规部署。另外据李宣瑚透露,以地震为主要关注对象的《中国减灾法》即将送交全国人大审批。以上这些,不能不说是阪神大地震给我们警示的结果。 地震阪神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