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能不能再有50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李篝 胡泳

世界银行能不能再有50年?0

新任行长詹姆斯·沃尔芬:他能承认世界银行前50年的失误,需要很大的勇气  

1944年6月30日,世界大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通过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建议,成立国际贷币基金组织(资本额88亿美元)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资本额91亿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成立世行的目的是防止发生导致30年代大萧条的毁坏性经济行为,促进世界繁荣与和平。它的主要任务是向穷国提供贷款,帮助受贷国发展经济。

世界银行成立至今50年,一直是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最后的救世主”而出现,但现在却成了懒惰、傲慢和浪费的同义语。据它自己估算,在过去10年里,在为数2000亿美元的贷款中,失败项目数翻了两番。1994年的年度报告表明,世行所有项目中只有42%被认为是“带有持续性的”。

世行的“救世主”面目最突出地表现在非洲。在私有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世行唯有在这一地区还能起到中央银行和政策决策者的作用。遵循世行教导几十年的结果是,非洲的生活水准每年下降2%,失业率增加了4倍,失业人口达1亿,工资收入则削减了三分之一。在世界其它地方,世行图纸上的伟大计划纷纷在现实中成为贪污成风、政局摇摆的牺牲品。

正因如此,在世行大庆的日子里,有些非政府机构提出应将其解散。许多发达国家则因在筹资股份中的比重大而想把自己的政策取向加诸世行,例如美国。这给世行的下一步行动带来巨大压力。

1995年6月1日,美国人詹姆斯·沃尔芬森就任新行长,积极倡导改革。他提出今后世行工作的两个标准:一是有效性。“有效性即看到村里的孩子脸上有了笑容,看到水流出来,看到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理”;二是责任。不仅看项目每年花了多少钱,更要看钱是谁花的,花得值不值。世行在50年里共贷出款项3500亿美元,援助了6000个项目。它能够承认许多项目无效,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世行的此种转变,对国际开发协会影响极大。该协会是世行负责软贷款的机构,所谓“软代款”,是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无息贷款。据统计,中国是获得软贷款最多的国家。但有消息说,世行准备停止下一财政年度对中国的无息贷款,而改为有息代款。世行之所以提出这种可能性,除美国人的压力外,也有国人尚不能适应世行体制的原因。目前世行关注的是全球经济可持续性的发展,要求贷款项目质量要高,要有可持续性。

财政部世行司李副司长表示,世行50岁后的下一步,应该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大帮助,包括扶贫、环保等项目。对中国,应继续提供无息贷款。

世界银行能不能再有50年。需要时间检验,但对我们而言,对它50岁时的转向,应予以更多关注。 世界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