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望“东方之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刘君梅
什么是当代油画的“东方之路”?——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在解答这个难题的过程中,她给中国当代油画带来了新的空气。
“新空气”是新旧冲突的产物。
杨成国的《戏剧三国》获本届年展金奖
画廊买断全部参展作品
此次油画年展显示了我国当代油画的最高水平,这恰恰与目前尚混乱的中国美术市场构成大冲突。
担任此次年展艺术总监的何冰先生说:“《世纪风景》(金奖)和《欣慰中的年轻人》(银奖)这两幅作品从技法上到思想上,都有资格被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收藏。”
然而,我们的艺术市场却令人遗憾。
一方面,中国在市场经济初期遇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艺术界。另一方面,就世界范围内看,西方的大画商和财团不断加强他们对艺术市场的控制,那些更具有商品属性的艺术作品被格外看好。中国油画界有这样的说法:常青的“青磁碗画派”、艾轩的“西藏画派”以及陈逸飞的“怀旧仕女画派”开了“行活”风气之先。谁能说常青的“青磁碗”不是艺术?但当它被大量“如法炮制”时,显然已不是艺术了。当迎合东南亚市民文化或西方后殖民文化的“行活”在拍卖中十分火爆时,我们的传媒和社会有意无意地失去了判断。
年展艺术总监何冰提出的问题也值得注意:“拥有越来越多五星级饭店和豪华商厦的中国缺少博物馆和真正有远见卓识的收藏家。近几年全国油画大展的优秀作品几乎全部流失到海外。”
本次年展在策划阶段就作出这样的决定——买断全部参展作品。这在国际上也属罕见。它预示企业家冒很大风险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艺术投资。
对本届画展(250万元人民币)全额投资,并对全部展品一次性购藏的是北京的一个画廊——北京东方艺术厅。杜文彬董事长对记者说:“根据市场行情,这笔资金一时不能回笼,但至少可以让这些作品都留在国内。而且我相信:从商务活动角度讲,21世纪是东方的市场。”
据悉,本次年展作品的购藏最高为8万元人民币/幅,最低5千元人民币/幅。东方艺术厅还计划投资建立一家美术馆。
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刘国华充分肯定了企业家的这种参与形式。然而,在油画年展尚未开幕,已有传媒说部分参展画家对“统一收购”牢骚满腹。扑朔迷离的美术市场短时期内不可能完全理顺,这一步是不是迈大了?有待时间检验。
对于油画家和业内人士,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问题是:艺术是不是就该和金钱对立?艺术家如何在一个商品化的时代保持“纯粹”?“纯粹”的艺术家如何维持自己的生活及创作?
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共收到报名作品图片近6000幅,参选的原作397幅,经学术委员会评选,最终确定109幅获奖作品和3幅特邀作品正式参展。专家普遍认为本届年展作品整体水平高于往届。批评家在评委中的比重增加,前两届约占18%,本届占38%。这些使得金奖之争异常激烈。
当石冲的《欣慰中的年轻人》在前几轮投票中与冷军的《世纪风景》以相同票数高居榜首时,人们始终找不到一件作品能同这两件作品抗衡。
《欣慰中的年轻人》描绘的是人物——一个从头到脚经过化妆粉饰的裸体青年,坐于椅上,面对手中那只剥了皮的鹌鹑微笑着。《世纪风景》描绘的是静物——被工业废零件铺满的世界版图,这两幅以写实为画风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前者是装置艺术的架上化,后者是行为艺术的架上化。一个揭示文明中的悖论——工业文化导致世界的衰败,一个揭示文明中的伪善。
内容上,石冲作品对人的深刻剖析更“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刺激”。这种尖锐性是石冲作品的优势,但也可能是评奖中的“劣势”。
《欣慰中的年轻人》在最后一轮投票时以一票之差屈居银奖。
而《戏剧三国》的命运同样具有戏剧性。本年展学术委员会艺术主持刘骁纯博士说:“它的优点是好像借助了民间文化的符号,又对传统文化符号表达了困惑和调侃。此次年展的学术主题是‘东方之路’,它好像有点‘东方之路’味道,我分析这可能在评委的潜意识中起了作用。”
这幅作品最终得了金奖。对于它和《秋季风景》,批评家彭德在《金奖辨》中称:它们固然都有优点,但技术尚未纯熟,或更多地只能满足学院艺术的技法要求,所以欠缺获得金奖的充足理由。
金奖之争将新时期中国油画界的新问题突显出来:提出尖锐问题的作品能否得到多数评委的认可?全国美展的评奖是否一定要考虑“导向”?金奖是否要承担艺术形式以至艺术题材多元性的责任?应该更看中艺术政策还是艺术成就?
对于油画这种20世纪“西风东渐”的产物,中国如何走出一条“东方之路”?
吴冠中先生说:“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是中国油画闯出自己的路的重要过程。通过这次年展可以看出,东方之路不止一条,它容量很大”。(本文图片由第三届油画年展组委会提供) 油画石冲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