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汀·泰伦梯诺的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娜日斯
上:流行文化名人昆汀·泰伦梯诺
中:在《黑色通辑令》中饰黑手党夫人的瑟曼
下:大明星布鲁斯·威利斯扮演配角拳击手
流行文化名人
见一杂志的人物新闻版上有好莱坞新锐导演昆汀·泰伦梯诺(Quentin Tarantino)的小照及说他要主持电视节目《星期六夜生活》,小照下注:他在这儿,他在那儿,他无所不在。”不禁让人发笑。这句子特别应景,因为泰伦梯诺自从去年因导演《《黑色通缉令》(Pulp Fiction)一片大红特红之后,成为“公众人物”,一年来的确是哪儿哪儿都在,一忽儿上午夜talk show(电视漫谈节目),一忽儿在很差的电影里演个小配角,一忽儿导演了正热门的电视剧《急救室》(ER)中的一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还不算我这个中文读者听说他上北京去了一趟,转眼一翻《世界日报》,又见他在香港机场候机的照片。
《星期六夜生活》是NBC每周六晚播出的一个娱乐节目,现场在纽约,主要是喜剧小品及热门乐队的表演,每周的主持都是当红的娱乐业名人,主持之外不断加入喜剧表演。不光演员,如篮球明星乔丹、巴克利等都被邀作过主持人,使这节目成为美国娱乐生活中的一件“事儿”。观众可以一睹明星风采,又享受了热门音乐,又可被喜剧演员讽时刺世的插科打诨逗得频频发笑,总之是皆大欢喜。可惜这个节目现在办得每况愈下,喜剧小品越来越糟,频频换人也无济于事,受到各方讽刺,从一个时髦节目变成一个落伍节目。为了振兴,《星期六夜生活》又特别在邀请热门主持人上下功夫。因为对象主要是年轻人,所以请的偶像也全是年轻人熟悉的人物。然而昆汀·泰伦梯诺的登场看来不但没使节目变得有趣、生动,反儿让大家更觉得,他是不是该让其公众形象歇歇了,过度的曝光已经让大家都烦了。
录影带迷,爆红导演
中学没上完,就在加州一家录影带店当店员的昆汀·泰伦梯诺,是名副其实的影迷、录影带发烧友。他对古今美外的电影带如数家珍,堪作客人的活指南,熟读电影不止300部,加上精灵鬼怪,“诌”出了自己的大作。先是写出的剧本被好莱坞采用开拍,接着是自己当上了导演。一部《黑色通缉令》,先获戛纳奖,又获奥斯卡提名和最佳编剧奖,票房也成功,还把个已经过气的约翰·特拉华塔弄成卷土重来。一时间,32岁的昆汀·泰伦梯诺成了好莱坞的新天才,被誉为是马丁·西科赛斯(《出租汽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的导演)以来电影界最震撼的声音之一。因为炙手可热,故有了上述的种种曝光,且可为所欲为。他编导之外非要当演员,居然也有角色可演。虽然被公认是“上上编剧,下下演技”,可他不屈不挠非过瘾不可,好像是不获奥斯卡演技奖提名绝不罢休。除如此种种,泰伦梯诺热还包括,英语中有了“泰伦梯诺式”、“泰伦梯诺类”等等新词;泰伦梯诺要帮MIRAMAX(有名的电影发行公司)发行一些非主流电影;泰伦梯诺制片公司;3本泰伦梯诺传:(《昆汀·泰伦梯诺:酷的电影》、《昆汀·泰伦梯诺:其人及其电影》、《昆汀·泰伦梯诺:摄制新潮》);全说他智商160;等等,等等。
我还记得看《黑色通缉令》时,电影院里观众不断的笑声,以及看完电影以后和朋友们回味时的热闹。泰伦梯诺的故事灵感来源于三四十年代流行的通俗犯罪侦探小说,描写黑社会中人互相关联的3段故事,其中充满令人难忘的人物,连篇的情彩对话,恶作剧式的幽默,以及刺激的血腥暴力和潇洒的柔情省思。这些奇妙而怪诞地混合在一起,如下赞扬之声可一窥此片特色:“大胆,放肆地好玩!有风格,令人兴奋而又聪明。”(《纽约时报》)“近年来电影里淋漓痛快的游程之一。”(《纽约》)“喜剧与暴力的强烈融合!”(《芝加哥太阳时报》)“融合”也许是探讨此片新意的一个关键字眼,因为它的结构首先是三组故事的交叉组合,而片种上既是黑色喜剧,又有动作追杀,在导演风格上又学了香港动作片的所谓“暴力美学”。电影本身好像是美国通俗文化的变形镜,有很多让人熟悉的典故,却又以扭转过的面目反映回来,变出新的令人好笑的意味。
刚到美国时,我的一个美国室友拿出他中学时一伙朋友业余瞎玩拍的录相带,竟十分有趣,看得我们好笑不已。原来是他们版本的“007邦德片”,有英雄有追杀,但全变了型,比如邦德电影里有阿尔卑斯山滑雪板追逐,到了那群孩子的电影里,就成了在安静的美国中产社区滑旱冰板奔驰。泰伦梯诺总让我想起那个朋友。这都是在电影电视录相带高度发达时代长大的一代人,被媒体归为“X一代”(据说泰伦梯诺自称过他是他那一代的代言人)。因为电视机、录相机,现在人们看老电影就像读书那样随时翻阅,想看多少遍就看多少遍,想定格就定格,想快进就快进。虽然仍去电影院,但今天的人们看录影带要比看电影的次数多,因为方便、便宜,有选择。另外谁都可以拿着摄像机比划比划。这样的观众与电影的关系,无疑会对电影本身的发展发生影响。到了今天的一代玩电影,自然有很多录相的影子,烂熟于心的情景典故,有意识无意识地要模仿、致敬,以至颠覆。昆汀·泰伦梯诺就应算这种背景下的天才一现。
上:《黑色通辑令》中男女主角的对舞
下:沉寂十余年的特拉华塔卷土重来,因《黑色通辑令》获奥斯卡提名
香港动作片与“泰伦梯诺”话题
泰伦梯诺还有名的一点是张口闭口吴宇森(香港枪战片导演),所以“泰伦梯诺话题”还离不了香港动作片,这也跟泰伦梯诺的“录影带迷”的背景有关系。香港动作片的紧张刺激已经比好莱坞更好莱坞,在美国已有了一帮忠实观众。8月,纽约办香港电影节,我去看了一场李连杰,节奏飞快,有血腥又有幽默,场内观众很过瘾的样子。这些电影在美国没有过大规模的商业发行,还没有广大的观众。但在录相带店里,从李小龙、成龙的功夫片,到周润发的《英雄本色》,却都可以看到。泰伦梯诺乘工作之便,一定看了不少。他的《黑色通缉令》一出,就有人说他模仿某部港片,他自己也四处宣传吴宇森。结果,本来已到好莱坞拍片的吴宇森也名声大噪,而且好莱坞的目光越来越注意香港:成龙已有片子在做商业发行,周润发也来试身手了。泰伦梯诺热带动了香港电影热,故而泰伦梯诺到香港,自然更是大名人一个,候机也有记者拍照。
泰伦梯诺及香港动作片热潮还在方兴未艾,另一位电影新人罗伯特·罗德瑞兹(Robert Rodreguez)因为花几千万美金拍了一部受好评的西部动作片,也成了不大不小的气候。好莱坞给其重金拍续集,排出来的片子更是有港片影响——诸如周润发式的双枪连放,简直成了演员必备的经典动作。不过泰伦梯诺虽学了些香港电影,但他的东西是十足美国化的,其编剧及写对话的功夫颇为一流,不是纯粹动作片之能比。加上好演员的表演,电影中角色不少,却都让人难忘,一些对话也让人们记忆犹新,传诵一时,在流行文化浸染中长大的年轻人更有认同感。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好莱坞电影急需新鲜空气,美国电影在制作上已无可挑剔,但花样翻新并不容易。泰伦梯诺的《黑色通辑令》中有个高潮情节是黑社会老大的女人吸毒过量,陪伴的枪手找毒贩救命,夸张了的大粗针管往女主角心口猛地一刺(据说有个观众此刻看晕了过去),女主角就活过来了。《纽约时报》说得好,泰伦梯诺的作品本身也像给观众打了强心针。也因如此,尽管《黑色通缉令》是一部出色的电影,但还不至于伟大得不得了。
至于香港动作片的时髦,让人觉得香港商业片能把好莱坞学透又玩出了自己的路数,在相当的成就之外,却也有可值得讽思之处。好莱坞的商业动作片以明星、科技、大制作为号召,但也让观众看厌了。香港片节奏更快,动作让人眼花缭乱,杀人更风格化,更极端,更浪漫,让好莱坞不得不学。从一种女性主义的角度看,也反映了好莱坞的男性至上。好像中国电影降服好莱坞,要么是成龙的拳脚和发仔的双枪,要么是巩俐的旗袍。
普通人,名人与异化
从藉藉无名到一鸣惊人,泰伦梯诺被媒体作为有趣的公众形象拉到了前台,半真半假地尽情享受他的“15分钟名气”。到《星期六夜生活》节目,这形象已开始过时了。他在节目中没有明智地用自嘲来制造幽默效果,而是继续表演他那“录影带狂热孩子变成明星”和“流行文化名人”的角色,结果让人纳闷他的天才怎么来的。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当代话题:普通人忽然一夜成名,在媒体当道的世界里失落异化。成为流行明星并无甚过错,关键是泰伦梯诺接过这个角色演得过瘾,几乎忘了自己还是个导演,人人还在等他的创作。泰伦梯诺自己也开始说“新闻界已经烦我了,已经准备好要把我吃掉”。《纽约时报》的评论说,其实,大家是希望看到他新的杰作,他展示的独异天份。泰伦梯诺当然也还不至于完全昙花一现,他与另外3个年轻导演合拍的4部同题短片要在圣诞节发行(好像口碑不甚佳);他的另一部剧本正由上面提到的罗德瑞兹拍摄(泰伦梯诺又在其中“票上”一角,被认为有可能会成为片子的主要缺陷),会在明年推出;他也还在写新剧本和筹划导演。商业需要俗套,艺术需要出新,泰伦梯诺又玩俗套又出新,可惜被捧得有点忘乎所以,现在大家对他的公众形象的好奇已过,且觉“够了”,正在等待他艺术上的新招数。 好莱坞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