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和管金生的悲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艳)
原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总裁管金生
1995年2月23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总裁管金生,在一场由他亲手制造的金额为10亿元之巨的特大金融风波中,结束了其辉煌生涯。这一天,上海国债期货交易总成交8539.93亿元,其中6800多亿集中在“327” 品种。“327”品种发行总量380亿元人民币,现货不到200亿,管金生和他的“万国”在众目睽睽之下导演了一场抛空单的游戏。
9月20日,监察部、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对这起风波的调查、处理情况。有人认为,在“327”事件中,击败管金生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上海滩崛起的“金融奇才”
管金生,江西人,1965年从省重点中学樟树中学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法文系;1970年毕业分配至上海市级机关工作;1979年考取母校研究生,攻读法国文学,1982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工作。这一年,上海召开中美国际投资研讨会,管金生曾任秘书长;稍后获欧共体邀请,由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派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进修,同年获法学及商业管理两张硕士文凭。
80年代的管金生是个清瘦、烟瘾很大且不修边幅的人,而去年与其共进午餐的人今天回忆道,当时管金生戴着劳力士手表、金项链,衣着考究。
相距15年,一个小人物与大人物间的反差,恐怕还不只停留在这些表象上。
1988年,管金生回国半年后,着手创办万国证券公司。据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回忆,管金生当时与他探讨了一系列中国万国证券的运作规范与发展前景,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说他会建立起中国的野村。在之后的短短6年里,管金生创造了几乎空前的奇迹,他把一家资本金仅有35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发展成为资产规模数十亿的国际性金融公司。
早在1990年7月18日,“万国”两周岁生日之时,管金生便打出了“万国证券,证券王国”的旗号。之后几年的发展,万国证券确实以高速的推进,迅速登上证券王国的霸主地位。它持有中国国内上市公司70%的A股及几乎全部的B股,并在国内20多个城市开设了分公司。“万国”创造了中国证券史上众多的第一,在首批证券商信用评级中,惟一获得国内最高级别AAA信用级别。
1992年底始,管金生开始大刀阔斧地进军国际市场。他先与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及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联手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大众国际51%的股权;在此后不久,又收购了另一家香港小型证券公司。与此同时,他在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设立办事处,努力使公司运作多元化。1994年7月,他又将国外资金引入一些能提供担保的国内大公司,开发国内基本建设项目;房地产业也成为“万国”蓝图中的一个棋子。这时的“万国”已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证券公司,某种意义上讲,它已成为一家具有综合功能的投资银行。
万国证券资本的迅速积累,业务的快速扩张,引起了日本野村、美国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国际大证券公司的瞩目,他们纷纷向“万国”流露出合作意愿。应该说,万国证券在辛勤耕耘后已进入了收获期,管金生更是进入了事业的巅峰期。可就在1995年2月23日,光环笼罩下的管金生突然一下子从峰巅跌到了谷底,万国证券的美好前景,在喧天锣鼓中嘎然而止了。
很多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身为万国证券公司的总经理,在证券操作理论上已称为权威,一向精明能干的管金生,何以会犯下如此愚蠢的错误?
管金生自己这样说:“这次出这么大的乱子,我早有预感……看来我这个人太自负了。”
在管金生创建万国证券的过程中,曾有一批顶尖的人才追随其左右,可以说没有这批人才,管金生纵有通天身法也变不出“万国”这个奇迹。但随着“万国”的壮大,他的追随者发现管金生渐渐变得刚愎自用、暴躁、傲慢、目空一切。一位与管金生有过多次接触的律师这样形容:“他越来越相信自己可以使摸过的东西都变成黄金”。在此期间,一位与“万国”有业务接触的美国某公司证券部负责人说:“管金生在试图独霸证券市场”,他忘记了他的朋友李嘉诚先生十几年前提出的,生意场上“请把东西留一些给别人”的原则。
金融市场是资金间的碰撞,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东方不败”的绝对的优势。管金生的咄咄逼人最终使他树敌过多。当时业内人士曾私下送了他一个“上海滩又一个杜月笙”的绰号,其怨愤情绪可见一斑。在不给对手留回转余地的同时,管金生也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327事件”中,打败管金生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金融天才”制造的金融悲剧
在一年前,管金生曾说“中国缺少经验,每一件东西都是新的、短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当时,管金生恐怕没有想到,一年后付出沉重代价的,恰恰是他自己和他苦心营造的万国证券。
万国证券虽然在证券市场上逐步呈现出王者风范,但因市场的不景气,证券主业收人常有捉襟见肘之感。为了维持主营收入的增长,管金生投重兵杀入国债期货市场。
中国的国债期货市场始建于1993年10月。政府创办国债期货市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死钱变活钱,以配合国债的顺利发行。但因中国国债期货市场操作的不规范,经营不久便成为投机色彩最为浓重的金融交易场所。期货投资人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便可在市场上交易保证金金额数十倍的国债。颇能满足投资者以小搏大的投机心理。
万国证券初涉国债期货市场时,可谓一帆风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管金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很有在期货市场也要抢演霸主的野心。在他的精心运作下,巨额利润轻松地就到了手。然而正是这些巨额利润,酿成了“万国”日后的祸根。
管金生屡屡得手后,越发自信,坚信自己的判断一贯正确。他开始过分低估对手。他认为无论自己获取的消息还是判断都是最为准确的。他以为没有他摆不平的事。
当时国债期货品种很多,“327”品种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交易品种,它是1992年发行的3年期,到今年6月到期的国库券的代称。这种1992年发行的100元国债券,今年还本付息,应该是每张132元。但早在去年年底,市场就传言“327”等1992年国库券因其利率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付息利率及涨价因素,可能要加息,到期至少会以每张148元偿付。但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加息不可能。原因是加息要动用国库10多亿元的资金,在宏观经济趋紧的情况下,动用如此大数额并非易事。管金生就是这部分人的代表。他认为财政部将在债券到期后,以今年发行的新券赎回旧券,所以只要炒炒新债券价格,旧券就等于贬值。
在这样的决策背景下,管金生率领他的万国证券坚决做空,即大肆抛出“327”。在整个事件中,管金生不但错误分析了经济形势,而且错误地估计了对手。其实,当时多方早已织好了恢恢法网,在2月23日以前,管金生指挥的战车就已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2月23日当天,多头不过上演了一幕瓮中捉鳖的好戏而已。
2月23日当天,财政部正式发布了“327”加息的公告。持有大量空单的“万国”面临的是没顶之灾。“327”跃升至148.50元。刚愎自用的管金生此时还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在他操纵下,“万国”指挥空方盟友集中了百万元资金在148.50元关口拼命死顶,想籍资金实力压住多方攻势,逃过此劫。但管金生万万没有想到,数百万口的空单抛出后,多方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瓜分。在管金生还未理清资金怎么从天而降,对手怎么如此之强时,“327”券的价格已从148.50元跃升到151.98元。此时,空方出现了众多的爆仓者,“万国”的资产也几乎损失殆尽。那一刻,恐怕是管金生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时刻。一个证券王国就此坍塌吗?这个严酷的事实是充满艺术气质的管金生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当时,被剧烈的打击刺激得利令智昏的管金生一定是处在一种歇斯底里的狂热之中。这种利令智昏迫使他孤注一掷,率领其空方盟友联袂上演了一幕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震惊世界的“空城计”:当日16点22分,就在多方准备煮酒论英雄之时,700万口(合1760亿人民币)的空单突然出现在大屏幕上。在多方还未明白此为何物的瞬间,“327”的价位已迅速从152元直落至147.50元。短短的8分钟,既像轻轻松松地抖了一个包袱,又像沉沉重重地过了一个世纪。当时,全中国的期货交易市场都惊呆在那里,北京、上海的交易所门前挤满了惊呆的人群,四川有人扬言要游行,有的散户老人一下子瘫在那里无法起身。真如同一场噩梦。几个月后,当事者提及此事时,仍黯然失神,他们说那种感觉就像和死神打了个照面。此举,“万国”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硕果累累。大呼爆仓的是在几分钟前还胜券在握的多方。
事情若就此结束,管金生恐怕又要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金融奇才了。但读者不知,那从天而降的700万口乃是管金生创作激情的产物。其实“327”品种发售总量仅为380亿元,而且至少有一半在居民手里,现货不到200亿。但在期货市场上却炒出了8千多亿元,高于市场流量的20倍。据业内人士分析,当时万国证券投入了10亿人民币的资金,这是“万国”所公布的资产的4倍。那700万口合约中至少有300万口来自“万国”,是“万国”法定交易量的6倍。管金生在拿莫须有的空单游戏投资大众。
当然不会有人坐视这种明显的严重蓄意违规行为成为合法的结果。2月23日期市闭门不久,上海证券交易所、证管办便接到了一份指出会员严重有意违规操作的控告。在漫长的6个多小时之后,“仲裁委员会”终于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发出公告:下午16点22分13秒以后的成交无效,以这一时间的市价151.30元作为是日的收盘价。这个公告,导致了一座证券王国的名存实亡。
次日,此事公诸天下,万国证券黄埔营业部门口一度出现了小规模的挤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沪市的其它相关券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万国”此役亏损达10多亿元,受牵涉的中小型经纪行及金融投资机构多达数十家,导致上交所的国债期货巨额成交无法交割。
此后,“327”品种被暂停,多空双方以上交所指定价格平仓。多方将囊中胜利果实掏出些布施给空方,虽出无奈,但也只得顾全大局。自“327”风暴后,国债期货市场持仓量、成交量方面开始走下坡路。1995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委联合发文,关闭了国债期货市场。
云谲波诡的世界金融市场
1995年,对于国际金融市场,是风云多变的一年。就在“327”事件前两天,英国爆出巴林丑闻:英国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经理里森因从事金融衍生商品——日经指数期货交易失误,并玩假帐游戏掩饰帐面,导致亏损愈滚愈大,其一手造成的损失达13.9亿美元。9月26日,日本传媒又公开披露,日本第十大商业银行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雇员井口俊英瞒着银行,从事美国国债交易失败后,非法将银行的有价证券擅自卖掉,帐面欺瞒11年,造成数额达11亿美元的亏损。
金融市场,你怎么了?
其实里森也好,井口也罢,不过是带有浓重投机心理的典型人物,他们导演的只是两出赌徒发疯的故事。从里森、井口再联想到管金生和“327”事件,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启示呢?
在“自由投资对所有人皆有利”的大肆鼓吹下,今日全球金融市场“热钱”乱窜,体面地讲是形成了一个“全球经济大战的时代”,说得难听一点,全球的金融市场已是一个十足的超级大赌场。在电脑化的金融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不分昼夜,拿着成亿的资金下注。用里森的表述就是:“做期货是场输赢各半的赌注,经验告诉我一定会有赢的时候。不幸的是,我输的比赢的多。”
里森、井口不过是以金融投资大输家形象曝了光的,那些未被传媒理会的大输家、大赢家还有多少呢?
2月27日,巴林银行因里森投机濒临倒闭的消息在市场传开后,欧洲和亚洲的主要股票市场价格纷纷下跌。当天跌幅最大的是东京股市跌3.8%和马尼拉股市跌4%,使巴林银行亏损额进一步增加。同时,欧洲一些国家的货币汇率也大幅下跌。有233年悠久历史的巴林银行终因无力偿债宣布倒闭。大和银行因财力雄厚勉强对付了过去,但为了偿债,它不得不变卖相当于3.4亿美元的地产物业,抛售相当于3亿美元的股票,对市场造成恶性冲击。早些时候,日本两家信贷社破产及一家银行遭清盘,已令日本银行界声誉大受影响。此次大和银行更使日本金融界的危机雪上加霜。
“巴林”、“大和”丑闻及“327事件”公开披露后,引起国际金融界的震动,如果仅是“巴林”一家倒闭,“大和”一家声誉受损,“万国”一家蒙尘,问题就简单多了。但在国际金融联系日趋紧密的情况下,这场金融大地震冲击波的强大与余震持续时间的长久,恐怕难以估量。因此,人们不能仅仅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要从更深层次进行反思。
“巴林”也好,“大和”也好,银行内部都存在着严重的管理漏洞。里森、井口身兼交易人和交易负责人两职,其投机风险不易及早察觉和控制。按照一般惯例,直接从事交易和负责管理交易是两种严格分开的职能。但“巴林”、“大和”却犯下了常识性的错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发表看法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快了金融交易的速度,在高技术的世界里,单个交易商拥有更大的交易能力,也具有更大的破坏力,这是我们必须警觉的。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重演,仅有立法是不够的,必须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更严格的规章制度。
“我们给一个人的自由太多了”?
作为金融从业者,里森、井口都极具才华和能力,他们的错误除自身刚愎自用外,上级管理部门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将一家银行的命运交由一名交易员驾驭显然是有悖管理层初衷的。井口的上司在事后曾坦言说:“我们给一个人的自由太多了,这是非常令人难堪的事情。”里森在狱中也指责伦敦高层得悉他经手数目惊人,却没有提出警告。他说:“他们只想对报上去的盈利深信不疑,因此连问都不愿问一下。”里森、井口恰恰利用了上司的信任,大数额地越权交易,不作请示。在事败后,设法隐瞒失误,正是因为缺乏严格的监控系统,才招致了两家银行的悲剧。
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里森、井口越权交易大获成功,为银行赚来巨额利润,局面又会怎么样呢?
让我们还是把注意力转向管金生。
“327”案发后4个月的一个周末,管金生独自出现在上海一次金融业人士的小型聚会上。据在场的一位香港人士回忆,现场没有人上前跟他打招呼。管金生索然无味地逗留5分钟后无声无息地消失。一些颇为了解管金生的人,事后发出了“造化弄人,以致于期,命运无常,夫复何言”的感慨。
现在,巴林银行的28岁的里森已被引渡回新加坡候审,据传媒报道,他将面对12项诈骗及伪造文件罪名。一旦罪名成立,可判14-83年徒刑。在狱中候审的里森接受各种各样的采访,据估计,其贩卖的故事林林总总可得到300万英镑的报酬。里森在接受采访时,态度仍然非常强硬:“到处都欠缺管制,并有轻重不同的隐瞒情节,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倒是乐意为当局发掘防杜弊端的办法提供一些建议。”
那么,管金生呢,因为他的蓄意违规,导致万国证券亏损10余亿元人民币,濒临破产边缘;严重扰乱了市场轶序,关闭了一个国家的期货市场;使大众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全融市场造成了怀疑。此时此刻,他又将怎么说? 期货市场银行投资证券万国手表万国327国债事件管金生国债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