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是保险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汪文)

长期以来,银行储蓄存款一直是老百姓的“保险箱”。谁都不会认为,自己存进银行的钱有朝一日会被打折扣、甚至用光,承担一定风险。很多人认为:“银行是国家开的,银行还不起债,政府总不能不管。”近几年老百姓对集资、证券、股票、期货市场各种投资方式有了普遍、深刻的教训,投资变得慎重,更觉得银行最值得依赖。

但1995年5月通过的《商业银行法》却以法律形式向中国百姓表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的商业银行完全有可能破产,并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71条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

这是什么意思?这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目前待遇福利最好的莫过于银行。实际今年初,美国穆迪公司对中国几家专业银行信用等级进行重新评估,毫无例外都降了一个等级。最近的几次评估中,有的已降为最低级。

中国专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经营水平不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992年对4家国有专业银行和两家商业银行的统计表明:逾期呆帐等不良资产约3500亿元,占总贷款金额的比例为16.6%。这一比例在1993、1994年又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估计已达到25%-30%。

目前,银行的基本建设贷款年周转为0.018次,即55年方能周转一次。而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也逐年减缓。1992年4家专业银行贷款的平均年周转次数是1.32次,1993年为1.19次,比上年减缓31天。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不仅降低资金使用效益,压死大量信贷资金,而且加剧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资本充足率下降是另一隐患。按巴塞尔协议和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达到8%。但由于国家银行资本得不到补充,到1994年底,国家专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扣除对金融机构投资和购汇以后,实际还要低一些。这种状况造成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同时加大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

另外,银行利润水平目前普遍下降,已形成亏多盈少的局面。1994年,4家国有专业银行利润总额为120亿元,比1993年减少60亿元,其中农业银行亏损55亿元。银行业人士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近两年调整利率时,过多考虑企业负担,致使存贷利差越来越小。

保值贴补率高居不下,也造成银行营业成本加大。1994年金融系统支付贴补利息约60亿元。而1995年以来各月贴补率平均在10%以上,按比例测算,全年贴息可达300亿元。这样下去,除人民银行外,其它专业银行可能出现全面亏损。

由此可见,目前各专业银行资产质量状况严峻,而产生这种局面既有银行自身问题,也有外部因素。专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化的过程中,要克服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之间的矛盾,同时还要解决无序的经营状况,《商业银行法》为其制定了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王克华说,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严重亏损,无法弥补资金来源,从法律规定上讲就应当破产。银行破产应包括这个独立法人所下辖的各分支机构。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统一法人的模式,一旦分支机构经营不下去,总行将对机构撤销、合并或机构收缩,对存款人负担完全责任和债务。这些责任 并不包括银行投资兴办的各 类具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这些公司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银行不对其承担责任。

王教授说,国外很多银行都是采用这种企业统一承担责任模式,这样便于统一调济资金、增加规模效益,降低经营风险、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费用。

大商业银行破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各国政府都会千方百计挽救这些银行,直至境况严重到非破不可的地步。

就我国来讲,金融专家陶湘指出,目前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还相当困难,关键问题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造,银行不良债务负担重,不良资产占有比例过大。陶湘说,从理论上讲,我们现在的储蓄存款风险是相当大的。专业银行贷款给收不回钱的客户,亏损加大,储蓄就会有风险。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银行不会贷款给亏损企业,储户的安全性加大,风险就小了。然而这一正常有序运作的首要前提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的完成。我国计划到2000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见成效,也就是说,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

据了解,目前“中信”、“光大”等10余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良好,主要原因是经营谨慎,一般不吸收定期储蓄,贷款慎重。

4大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依然是国有银行, 国家将保护其信誉度。但到那 时也许老百姓存钱就有选择性了:想要安全,到国家银行, 想要高利息,或许到股份制银 行能有个商量。 银行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