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林”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李勇
举世瞠目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事发次日,国外传媒即指出:化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者即可独立合成“沙林”——这个一朝现身便以10条性命、5500余人安康作祭品的超级凶器。记者就此进行了专门寻访,结果让人周身发凉:专家之言虽已足可警世,其实仍有”抚慰人心”之嫌。
3月29日
解放军某学院。听得“毒气”二字,宣传处特别派出一位干事“参与”采访。空气有些生硬。系主任虽然明言“沙林”的制备早已见诸公开文献,但不愿详陈,就跟他收集的剪报中提及“沙林”由“有机磷和酒精等物质合成”一样,既笼统又无来历。
当晚造访北大化学系硕士研究生居所。3041舍的三位小伙子闻得来意后颇有兴致,当即根据传媒介绍的“沙林”学名“甲氟磷酸异丙脂”画出了结构式,不过三个“结构”各个有别。他们怀疑“甲氟磷酸异丙脂”的说法不够规范,其中被唤作“阿福”的贵州小伙略费踌躇后断言:应该是“甲氟次磷酸异丙脂”才于理可通。
阿福还说,像这种寿辰已过半百的有机化合物,文献中不至于没有制备记载。“就算没有现成的路子,”他打量着自己认定的结构式说,“这玩艺儿复杂不到哪儿去。慢慢摸索,怎么着也能把它弄出来。”至于知识储备,他肯定本科生“只要不是成天玩儿”,就不成问题。
对门宿舍的刘亮也认为,凭着大学本科所学的合成原理对付“甲氟磷酸异丙脂”足够使了。本科生动手能力或许稍差,但只要“舍得软磨硬泡”,这活儿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博士生们的看法跟硕士生们如出一口。当我赶赴化学楼南区5层时,他们正身着白大褂,神色严峻地在有机实验室瓶瓶罐罐的迷宫里穿梭。522室的陈博士断定合成只需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只是产率……”因为以前没接触过类似操作,所以不敢保证。他同时承认如果告知确切的结构式”事情就好办多了”。同室做实验的窦小姐也认为“含氟基团的取代反应会难一点”,但“不会很难”。520室的许博士语气则更为自信,他晃荡着烧瓶宣称:凡属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只要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就能合成。当然有的合成相当繁复奇僻,但他认为“甲氟磷酸异丙脂”绝对不在此列。
深夜,笔者信手翻弄《辞海》。不知不觉间开始了查阅——“甲氟磷酸异丙脂”词条,没有。“沙林”词条,1007页:英文“sarin”的音译……神经性毒剂之一。右旁有图赫然入目——“沙林”结构式!
竦然一惊。3月30日
上午9:00,北京图书馆。受昨晚《辞海》警示。很自然地把今天的目标算计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头上。不敢马虎,搜罗了一番《军事卷》,继而《化学卷》,继而《化工卷》,除了早已烂熟的常识性说明,别无阐发。幸哉!
中午重上北大,拿结构式就教于91级化学系的本科生们。虽然“没做过就打不包票”,但他们惊人一致地“估计”“感觉”到合成路线和合成条件都不会有特殊之处。一位李姓同学大大方方地告诉我:“1995年的本科生可铁杆儿是1938年的大师水准啊!”(1938年是德国人首次合成“沙林”的年份)。
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郑重其事地提到两样现已公开的文件。前者收录美国军方逐年公开的解密资料,后者则是包罗全球的化学文摘大全。他们说如果你懂检索,倒不妨试试。
我不懂检索,不过也不妨试试。
下午2:00,科学院图书馆。某资料室的管理员说,凭你掌握的这点蛛丝马迹无从着手。只得打定另一资料室的主意。资料室的管理员只要了个“沙林”的英文原名,“sarin”,4分钟后给出“sarin”,在系统中的命名代号。遵照管理员一丝不苟的指引,我随即来到国际联机检索室,心情忐忑地接受了“高科技信息服务”——填好检索单之后2分钟内我即被告知:总共摘录10篇有关“sairn”制备的文献,文献流水号打印完毕。
下午3:00再回到北大。在一位硕士研究生的协助下按号索骥,文献作者、出处及扼要行云流水般迎头叠现。据此逐一查找、逐一浏览原文的结果让人傻眼:10篇文献中至少揭示4种制备方法!其中发表于1988年《标记××××杂志》上的一篇原原本本地介绍了被硕士研究生经过细细对照后称之为“经典制法”的合成过程。合成条件极为寻常,反应过程仅为三步。初级原料:三×××、×氟××、异××、碘 ××。
撤离北大图书馆时,北大学子们正急急火火地向食堂进发。回想3个小时前从一个英文名称开始,到现在虽然粗略却确确实实地窥察了一个恶魔的生成。无数人眼中“危险的秘密”竟如此不费功夫地侦破,这种经历让人惊愕,更让人后怕。
3月31日
上午9:00,北京化学试剂公司海淀商店。“三×××”、“×氟××”、“异××”、“碘××”四种试剂无一缺席,堂堂皇皇地分踞《试剂手册》的不同页码。我进一步求证于开票小姐:“购买这四种试剂需要什么特别的证件或手续吗?”小姐一一看过说不用,但说到“三×××”时似略有犹疑。
10:40,好容易拨通了北京化学试剂公司的电话,问“三××”还有存货吗?回问:“您要多少》?”我问购买“三×××”需要什么特别的证件或手续吗?
回答:“您自己开车来就成。”
吸入“沙林”毒气的地铁乘客在等待救治(法新社照片)
[编者按]
“沙林”这种昔日发明出来的毒气,上个月在东京杀害了10人,毒伤了5500余人——这已经很触目惊心了——令人尤为不安的是这种毒气本身并不难制备!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一个化学系的本科生要合成制备出这种毒气并不难,主要的原料在普通化学试剂商店可以顺利买到,而这种毒气的结构式在《辞海》中就可以找到!
这个事实实在令人瞪目。
去责备“沙林”毒气制备办法的公开吗?这至少是无用的,因为它已经被公开了。去控制有关试剂的销售吗?这需专家做出结论。不过据目前所知,那也只是些很普通的试剂而已。为了制止杀人而去控制菜刀的销售,那是不可想像的。
看来,如何进一步构筑城市紧急防卫系统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真正课题。 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