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盗门前,商家踱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冬月
北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保安员小洪给记者讲了一段亲身遭遇:去年11月的一天,小洪值班。见一妇女在高档袜子的货架旁裹紧了大衣匆匆离开,他怀疑妇女偷拿了袜子,赶快请导购小姐清点,确信丢失三双。如果这事在从前,小洪早就上前盘问。可是商城规定,没有确凿证据不得审查顾客。所以,小洪自然多了许多顾忌。
小洪谨慎地跟随那位妇人出了商场,直奔附近的贵友商厦。在“贵友”,他终于在那位妇女又偷一打真丝手帕时,当场抓获她,并找回三双在自己商城丢失的袜子。
这本是一个精彩的捉贼故事,可小洪却因为擅离职守,违反了店规,而挨了经理的严厉批评。小洪说:“当时,我就是不能确信,所以不敢搜,唯恐再闹出个‘惠康’第二。”
其实,有一种机器可以解决小洪的烦恼,这就是电子防盗系统。这类设备由电防盗门和磁卡两部分组成。磁卡夹在每件货品上,只有售货员用特殊钳子才能取下,否则带着磁卡的货品在走出售卖区时,门口的防盗门就会产生电磁反应,从而发出讯号。据推销人员介绍,这样的系统在发达国家,大小商店都安装,而中国的商店,包括大型商场,却大都没有。
科学说:机器能使人摆脱许多烦恼
人们说:科学需要一个认识过程
记者采访过北京、上海十几家大商场,发现不愿安装防盗系统的一大原因是钱的问题。一套普通的美国SenSormatic防盗系统,需人民币8-10万元。这个价钱被认为很贵,难以承受。他们认为商场的货物丢也丢不了10万,即便利润额很高的商家听到这样的报价,也要考虑再三。如北京的蓝岛大厦在购买这套系统前,十分认真地到“友谊”、“燕莎”等商场进行使用调查,才安装了一套。时至机器正常运行3个月后,蓝岛的经理才说:其实拿出10万元对蓝岛来说真不算什么,就怕它不值机器这东西毕竟不那么容易被人信任。
进入80年代以来,全国大、中城市开架售货越来越多。据统计,销售额平均增加30%左右;而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给窃者以更多的机会,因此丢失率也上升到30%。店家一般把这种成本打到商品中,由顾客分担了。那么如果安装了防盗系统,商家的成本、利润又将怎样呢?我们不妨算一笔帐。
上海著名的鸿祥百货商场在1993年8月开业之际,即投资百万元人民币,安装多套防盗系统。鸿祥的营业面积为5000平方米,售货员400人,每位一线售货员的月工资均在千元左右。据外方经理傅兆宜先生介绍:如果不安装这套系统,还要再增加400人的开支,现在等于每月减少40万元的支出。那么,两个半月仅人员的经费就能赚回防盗系统的全部投资,这还不算每月的丢失额。
有些商场不愿使用防盗系统,是因为更相信人的管理。上海摩士达百货商场的老板陈女士说:“机器冷冰冰的,给人一种压迫感;而人是有感情的。我们的防盗措施重在加强售货员的责任心,并制定了丢失罚款制。”陈女士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人毕竟不可能保持8小时始终集中精力,总会有疏漏。这种情形下丢失的商品,要求售货员按零售价或进货价赔偿,所以他们工作时精神压力非常大。
实际上,使用防盗系统最根本的目的不仅仅是抓小偷,最重要的是通过周到的服务、科学的管理,使利润增加。目前,在国内许多超级市场,售货员成群地穿梭于货架间,“紧逼盯人”,服务顾客反而顾之不上。
这样算来,用“机器”的确比用人合算。但要人们认识到这一点绝非一日之功。
科学说:我能精确判断谁是贼
法律说:你不能超越我
1992年,北京发生了一起轰动事件:惠康商场的几名保安人员怀疑两名女顾客有偷窃行为。双方发生争执后,保安人员对两名女子强行搜身,结果毫无所获。此后,两名女子告上法庭,惠康商场名誉大损。
保安员小洪说:“如果当时有了门式防盗设备,就能准确判断出谁是贼,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差错。”但是,赛特的总经理王新民则有另一番见解:任何机器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万无一失,我们如果过份依赖机器,肯定要出大乱子。再者,即使你的机器判断准确,你有理由说他是贼,而在他不承认的时候你又能强行搜身吗?
赛特的原日方总经理黑杉正博说,在日本,即使发现谁是贼也不能上前盘查,因为这要触犯法律,我们只能通过机器形成威慑力,阻止犯罪。
按照中国现行法律,无论你有多大把握怀疑对方是贼,如果不是公安人员或持有特殊的搜查证明,你都不能强行搜身。
于是,现在很多商场的流行做法是,机器检验出的嫌疑犯,立刻送往公安部门处理。但商家也感慨,我们一般都有规定——偷一罚十,将小偷送到公安部门虽然避免了违法,而10倍的罚款却得不到了。
不过,小偷们挺信科学,如果保安人员用肉眼发现偷窃行为,他们一般要百般抵赖。但如果机器测出来,他们大多老实认罪。上海“屈臣氏”超级市场由此约定俗成一种做法:一旦机器发现小偷,先与其讨价还价,交出10倍罚款则走人,交不出立刻送往公安局。
机器防盗的确有效,但它不能代替一切。
科学说:机器可以节省劳力
企业说:国营岂能随便裁人
在日本,Sen Somatic公司一年的销售利润即为1亿美元,而如此火爆的营生在中国却冷冷清清。其中一个很大的阻力便是有关机器与人的矛盾。
曾任上海第一百货公司总经理,后又以港人身份管理鸿祥百货有限公司的傅兆宜先生,对境内外商业现代化管理的状况很了解。他认为:一般的国营百货业安装防盗系统前景并不乐观,这与资金紧缺、商品档次不高、毛利低关系很大。像一百这样的大商场,服务对象又大多是外地客源,他们大包小裹、拥拥挤挤地购物,防盗设备有劲使不上。而不能安装的最大矛盾是机器不能替人,被顶替下的售货员不能被炒鱿鱼,提前退休也不可能。加之店家认为,与其下岗白拿工资,何不大伙都凑到一起,把活分着干,好坏都行。
上海人民广场超级市场便是典型一例。作为国营百货业的试点,1992年9月开业即由国家投资50万元,安装三套电子防盗系统。1993年一年的罚款达2万元,这多少开了现代超市管理的先河。但另一方面,200平方米的售卖区,竟安排了60人服务。售货员不仅大量占用售货空间,而且扎堆聊天,但即使这样,商场也不能裁员。
机器与人的矛盾自古即有。谁都希望机器能取代体力劳动,但一家商场的经理说,谁也不希望机器取代自己的饭碗。 防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