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捞中山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姚中秋
中山舰是一艘护卫舰,由日本三菱造船厂制造于1913年,又由日本空军击沉于1938年。它沉睡在武汉的长江中。中国购买它时耗资68万两白银,如今要把它捞起,需要人民币900万余元。
新的消息说,湖北省终于下了决心打捞中山舰,时间可能在今年11月下旬至明年2月的长江枯水期。年初,湖北省文化厅组织文物保护、打捞、造船方面的专家开了“中山舰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接着又开了 “中山舰保护修复技术专家论证会”,大家都认为打捞中山舰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让这艘小型军舰在明年春天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时向公众展出。
很多迹象都表明打捞中山舰已开始做前期准备。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了针对中山舰的水下摄像,获取了最直观的形象材料。湖北省则成立了中山舰基金会,由省政府拨款200万元作为基金,并向海内外募捐,在适当时机还要号召湖北的大企业认捐。此事引起台湾方面和海外华人的强烈关注。
实际上,有关中山舰打捞的说法已持续了十几年。湖北、广东、江苏甚至上海都对此表示了积极的态度。上海很快退出竞争,形成了三省争夺的局面。1986年8月底,湖北提出打捞中山舰的建议,并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于1988年得到批准。
在中山舰服役的25年中,21年是在广州附近巡弋,因此广东人对打捞中山舰也极有热情。去年3月,从广东来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的委员向大会提交提案,希望批准广州市负责中山舰的打捞,并将其运回广州黄埔陈列。几个月后,广东省政府向国务院呈送报告,要求广东湖北共同打捞,运回黄埔展示。国务院将此报告批转国家文物局研究。
中山舰是钢木结构,舰长62.1米,宽8.9米。排水量780吨,航速13.5里/小时,配置8门主副炮,本身并无奇特之处。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和中国历史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相关,孙中山、李之龙、蒋介石、萨师俊等著名人物都和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甲午海战之后,宣统帝即位,组建海军部,重组海军。但清政府很快覆灭,这艘向日本订购的护卫舰开始为民国政府服务,被命名为永丰舰,编人海军第一舰队。张勋复辟时,海军总长程璧光、舰队司令林保怿率部由上海开赴广东,参加护法。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化妆出走,避难于永丰舰上。8月,孙中山以永丰舰为座舰,与叛军展开周旋,永丰舰首次为全国所瞩目。同时,蒋介石来到舰上,被授予海上指挥权,他的表现奠定了他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
1925年4月13日,孙中山逝世一个月后,广州国民政府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
1926年3月,蒋介石策划了“中山舰事件”,逮捕了海军局代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中山舰又成了蒋政治转向的起点。
中山舰沉没于武昌金口大军山脚下,圈中右侧小木船下即是中山舰现在的位置,左侧船只为探摸作业船。
海军官兵正在进行探摸作业。
1937年,中山舰参加了一系列对日作战。舰长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萨镇冰的侄孙萨师俊中校。1938年秋,中日双方进行了武汉大会战。中山舰和仅有的几艘中国军舰采用袭击战术,在长江施放水雷,共击沉日军舰船19艘。10月24日,中山舰奉命到金口封锁航道,遭6架日本战机袭击。此时舰上大炮已拆下安装在江岸炮台上,萨舰长指挥官兵以剩余武器与日机周旋。下午2时,日机再次攻击,多方向俯冲轰炸,中山舰左舷中弹,舵机舱被震裂进水,舵机失控,接着锅炉舱和舰首相继中弹,江水涌进船舱,舰上多处起火,舰体开始倾斜。萨舰长下令弃舰。日机对中山舰进行扫射,萨舰长壮烈殉国,中山舰在落日余晖中缓缓下沉。次日,汉口、武昌相继失陷。
早从50年代起,国家有关部门就陆续探测中山舰,打捞过舰上的物品,主要是金属品。
1987年底,一批历史学家提出打捞中山舰。此论一出,湖北立刻热烈响应。1988年,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处决定对中山舰进行水下探摸,求助于海军。5月4日,海军潜水部队12名官兵潜水作业,经过5天探测,确定了中山舰的确切位置和姿态:它沉卧在武汉上游、距武汉市区26公里金口镇水域江心,未在主航道上。水深18米,枯水期扛水流速为0.4米/秒,能见度为0。此处江底为坚硬平展的礁石板。舰首朝向下游,舰体侧卧,向北倾斜约80度。
1994年3月28日至4月7日,北海舰队应湖北之邀,再度潜水作业45人次。4月2日下午,作业组副组长安树余在舰尾触到镶有“中山”二字的铜牌。
对于其他省份对中山舰的争夺,湖北省自有成竹在胸:中山舰就在武汉长江江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湖北省政府及其文物管理部门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管理中山舰。另外,湖北还拥有一些相当重要的理由:辛亥革命是武昌首义开始的,武汉曾数度成为民国政治、军事中心。“中山舰事件”的中心人物李之龙又是湖北沔阳人。当然,中山舰是在武汉英勇抗击日军并沉没的。湖北省曾计划在去年11月下旬至今年年初长江枯水期实施打捞,争取让它在今年中山舰命名70周年或9月13日抗战胜利50周年期间与世人见面,但因种种原因,这一计划落空了。
打捞中山舰,约需900余万元人民币,粗略估算,完成整个保护、修复、陈列约需1亿元之巨。
湖北、广东已明显意识到立足自筹经费是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金钱因素使广东人有了些许优越感,他们一直坚持由广东筹资实施打捞,真舰运回黄埔,可给湖北留一复制品陈列。此种心态也刺激了湖北,他们亦采取成立基金会等措施筹款,看来经费问题并非不能解决。对于两省的竞争,国家文物局倾向于两省共同打捞,并在两省间斡旋以图解决经费和陈列问题。
对打捞、修复和陈列方案也存在种种争论。湖北省文化厅文化处处长、打捞工作小组组长周崇发说,已有几家机构提出了方案,将由专家进行论证,选择最合理的。打捞方案五花八门,有人甚至提出采用水下切割分段,这一方案显然难以被文物专家们接受。据悉,大多数专家倾向于长江轮船总公司重庆打捞公司的方案:在中山舰底每隔二至三米穿过一根钢缆,横竖交叉成网,之后在江面驳船上用绞盘机绞动钢缆,将沉舰托起推入船坞。该公司对方案获得最后批准颇具信心,已提出自筹经费对沉舰进行探摸,以获取施工所需的一手资料。
沉舰出水后的保护关键在于防锈:剔除锈蚀,涂敷防锈层。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研究机构——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张威说,世界各国对金属防锈的技术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修复工作亦很麻烦。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主任周宝中强调:“原则是恢复原貌,避免造假古董。”原貌的概念是该舰1925年被命名为中山舰时的状况。当然,重点要修复孙中山1922年在舰上的住室。目前,湖北省有关部门正在全力走访当年舰上的见证人,查找有关档案资料,作为修复依据。
广东省曾提出恢复中山舰航行能力,但从沉船状况和现有技术看,难度较大。舰体、动力系统、电气系统、机械系统及无线电通讯系统肯定受到了破坏锈蚀。专家认为,这已大大超过恢复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有人更异想天开,提出将其改造为一艘旅游轮船,但中山舰舰体较小,舱室狭窄,住进游客肯定不会舒服。
中山舰的陈列也有多种设想。或直接停泊在江面,或放置江岸,亦有在市区单独建馆陈列的构思。舰体和舰上物品很有可能分开陈列。与地方上的热情恰成对比,国家文物局对打捞中山舰相当冷静。负责全国考古工作的文物二处人士介绍:“湖北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尚未正式提出打捞、保护、修复、陈列计划,因此,国家文物局还没有正式研究、审核此事。”
在打捞中山舰的争夺中,湖北显然占了先机,但中山舰最终浮出水面,还要经过相当艰苦的努力。 中山舰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