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厕的美国参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陈彤 摄影·王旭
Tim在北京调查厕所
关于Tim Geislai这个27岁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年轻人我们应该谈些什么?
到中国的第二天就结识了一位信教的江苏姑娘,第一次约会在教堂,现在他们已经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四个月大的孩子。
“不,这不重要。”Tim不善辞令,他不喜欢被谈及个人私事。那么剩下最值得谈的就该是“厕所”了。要知道,这个到中国不到两年的年轻人对中国公共厕所的了解比大部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深呢。他的作品在 “首都公共厕所设计大赛”中荣获佳作奖。
“我是1993年来到中国的,起初是来学木工。1994年初的时候,我到安徽一些地方,师从两位正在那里修复明代建筑的木工师傅,推刨、打眼,但是我对中国公共厕所的建筑更感兴趣,那些小房子独具匠心,除了味道不行,采光、通风,好建筑该有的它们都具备了。”
Tim为什么这么想?这里有一个故事。大约是他到中国不久的那个9月,当时是北京最好的季节。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他和一些挪威学生在一起。大约走到天安门附近的南池子一带,便被一所小房子吸引住了。“很高的屋顶,很高的格窗,除了散发的味道不好,一切建筑方面的东西都给人深刻印象。”Tim一行人抑制不往好奇去看了一眼,发现那是个公共厕所,此后,Tim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
Tim和他设计的厕所
有一段时间,他几乎每天一早就带上各种该准备的东西去找厕所。他大约归纳出了15种风格各异的公共厕所,他为它们精心地描摹出平面图、透视图。“在美国,设计师们不会花心思去设计公共厕所,公厕虽然清洁卫生,但被设计得千篇一律。而北京的公厕却有自己的建筑特点,虽然大部分胡同里的公厕在整体上是一样的,但在用料、采光、方位方面又都有一点不一样。最重要的,很多建筑被安排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Tim在他的研究工作中,增长了找公共厕所的经验。“它们一般在胡同的拐角处,或者胡同里突然宽了一点的地方。”Tim认为那块空地原来应该是老北京人见面、闲谈、小孩玩耍的地方,后来建了厕所,于是公共厕所就成了一个public meetingplace(公共会晤场所)。
在星罗棋布的胡同里,厕所成为一个很显著的标志。Tim认为许多中
国人或者旅游者抱怨厕所难找是因为他们不知其中的“奥妙”。实际上,相对而言,北京城市的公厕远比美国城市的公厕多。Tim说:“在美国的公寓区根本找不到公厕,人们一般在自己家里做这件事。在加油站有公厕,城里很少,郊区根本没有。耶鲁大学建筑专业一年级学生的题目就是为纽约市设计一系列公厕。
但是无论怎样,人们对公厕的观念不一样。Tim说:“美国人认为那里应该是清洁的,但中国人传统上觉得那里应该是脏的。美国所有公厕都有下水管道系统,而且都备有如厕用品,像手纸,而中国却缺乏。
下水管道系统和技术革新有关,同时和水资源有关,Tim认为中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需要时间。但是他不能接受的是中国的公厕不给准备手纸。
Tim做这方面的研究,常会遇到一些奇怪的眼神。“我一般是在旁边等那些上厕所的人完事再开始测量、记录。有一次我在海淀区的一个公厕狈」量,一个男孩子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说‘我就是干这个的’。那个男孩一定要带我去看他们小区的厕所,他说那是最好的。”Tim认为那个男孩很为他们生活小区的公共厕所骄傲。
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Tim就发现许多新的建筑群拔地而起,而公共厕所也越来越得到改观。“我知道有的人在厕所附近安上公共电话、公共阅报栏,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添置上厕所的必需品,像手纸、洗手台。至于马桶和蹲坑,那是不同人的方式不一样,没必要强求一致。”
当得知北京要举行一个“首都公厕设计大赛”时,Tim很想参加。他当时在北京国宇国际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任职,那家公司的总经理刘宇耕先生允许他在工作时间做设计。
“我画了很多张,最后闪现在我脑子里的是最初在天安门旁南池子附近见到的那座公厕。那朴实无华的外表,很普遍又很怀旧的建筑式样。Tim在最后成稿时已到了比赛的截止 日期。“因为是最后一天,我亲自送到组委会,我没有指望能得到任何荣誉。我的设计只是希望给住过胡同、住过大杂院的居民一个回忆,让他们能依稀记得往日岁月。”
刘宇耕先生认为Tim的设计精华部分是他的选点。他说:“重要的是他把他那样一个很怀旧的公共厕所安在了天安门广场附近,而且他选用了金色的色彩和砖木结构。”
“我希望我的设计能给人们一个对过去的记忆,我希望留住那些胡同里的旧事。我设计的公厕里面将有磁砖,有洗手池和西方人认同的被隔开的每一个单元,有蹲坑也有马桶和方便残疾人的如厕设备。从外面看,它将是金色的,金色表达着希望、前景,闪闪发亮;金色显得干净、崭新、富足,它更怀旧,更像一个
梦。”
Tim说:“我用文字表达自己胜于用语言,如果让我讲话,我总说那些很短的句子。我的个人品味偏于朴素、简单,有一点老式,我的所有作品都有一点怀旧情绪。”他认为这与他是个科罗拉多州人有关,他有一个音乐之家。
Tim一家在丹佛西部的郊区, “我不是在大城市长大的,所以我在耶鲁上学以及后来到一些大城市,我都被看作有点与众不同,我自己也这么觉得。郊区的生活更平和、安静、比较慢,不像大城市里那么紧张。科罗拉多州与美国其它地方不一样,以大峡谷著称于世,有很多山脉。这些都使我与那些大城市长大的人不一样。
谈起回家,Tim很J渝快。“每次回家,我都感到安全、舒适,非常受欢迎。
“我的家对我真的很重要,他们从不要求我富有和成名,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认真研究的事情。我可以凭自己的本性做事。
Tim在高中时代就热爱数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后来有人告诉他建筑是一门与科学和艺术都有关的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在大学的选课。读了四年建筑本科后,他到瑞士做了一年建筑设计。1990-1993年他读了耶鲁大学的建筑硕士学位。1993年,他作为当年被选中的18个学生之一获得了鲁斯基金会的奖学金,被资助到中国研究学习。鲁斯基金会每年只选派十几位被认为有前途的西方国家青年作为资助对象,让他们到亚洲国家了解那里的文化。现在看来,至少1993年他们选择Tim是对了。
Tim对中国非常有兴趣。他说: “打算明年回美国工作几年,然后取得建筑师资格。以后我想我可能会再回到中国工作的,因为我爱人家在中国,我也非常喜欢这里。
这是“最近”的未来,而谈到理想,Tim说:“建筑是一项公共艺术,它表达人类的精神。世界瞬息万变,而我的工作却只能按部就班,我希望我能真正的创造出一些东西来,一些称得上是‘建筑’的东西。 公厕科罗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