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国债风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李箐
2月23日,就在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意识到大事不好,匆忙出逃的当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也爆发了一场被称为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风波,这就是“327国债风波”。
“327合约”,指的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库券的期货交易合约。该种国库券利率为年息9.5%,并享受保值贴补,交割期与现货的还本付息期一致,为今年6月。
该合约从1994年11月的132元开始上涨,到今年2月23日的148元,已涨了16元。按照正常的核算,以100元上市的国库券,年息为9.5%,加上复利,到今年6月还本付息日该券种的现货价格应该是131元。
该券种的期货合约不断上涨的原因在于:对应于327品种的1992年三年期国债,在发行一年以后,1993年7月中央银行把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到12.24%。“327国债”于是就出现了两年的利差,对债券还本付息时是否补息,市场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判断。当时盛传的是财政部将予以补息,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地指出,至还本付息日,财政部将以148元的价格购回1992年三年期国库券。基于对财政部补息多少的不同判断,“多”“空”双方展开了这场“327大战”。
据知情人士告知,参与此次“327大战”的空方代表万国证券公司除了认为148元的价位属较合理甚至最高价位外,做空的原因还有一个,即认可外界盛传的另一传言:今年的国库券发行将以旧换新,只要空头做手将新国库券炒高,旧国库券就等于贬值。于是万国在148元这个价位开始放空。与万国联手的还有一家东北公司“辽国发”。
但做多的中国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却认为,财政部的补贴将超过万国所估算的数额,应该以通货膨胀率的最低平均指数为依据,至少也应该达到150多元的价格。为此,“中经开”不断做多,拼命拉抬价位。多空双方于是在148元价位上展开大战。
2月20日,国家统计局本该公布当月通货膨胀指数,却不见公布。于是出现有利多头的风声,使多头气势大盛。2月23日一开盘,多头乘胜追击,一口气将空头压在148元上的300多万口卖单全部吃下。此时,市场上又传出与万国联手的“辽国发”转空为多,多头气势更盛,把327合约价位一路推高至151.5元。
如果真的在151.5元价位收盘,不但空头保证金将血本无归,有可能将整个公司的家当都贴进去还不见得够。空头不甘受损,于2月23日下午4点21分发起反攻。当多头正处在欣喜若狂之际,空方开始了数百万口的反攻,至闭市时的7分钟内,共挂出了880万口的空单,终于把“327合约”价格从151.5元打压至147.5元。上下差价达4元之多。
据目击人士说,当时各大证券公司的大户室内都是一片惊叫,多头方面成百上千万的资金似乎顿时化为乌有。
事发之后,由于各方面指责,认为万国放空的筹码超过了该只国库券的总数量(1992年三年期国库券总发行量为380亿),是严重的违规行为。当日晚,上海证券交易所立即召集了合约在5万口以上的券商商讨对策,到晚上11点做出决定:万国证券当日的操作属严重违规行为,当日16点22分13秒之后的327品种的所有成交无效;该部分成交将不纳入计算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范围之内,由此确认当日收盘价为151.5元。
这意味着万国证券将发生至少14亿元巨额亏损。因此,2月24日,位于上海广东路的万国证券公司黄埔路营业部门前出现了股民挤兑的现象,其它各营业部门前也都排起了兑现的长龙。为了应付挤兑,万国不得不大量抛售手中其它持股,致使当日股市持续下跌。
与此同时,上交所于2月27日做出了暂停国债期货自由竞价的决定,改为协议平仓。3月7日又恢复了除327品种外的其他国债期货品种的自由竞价。上交所同时也开始施行涨停板制,并严格落实持仓量的控制及大户报告制度。 国债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