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特稿:​发明酒,就是让英国人喝醉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海外特稿:​发明酒,就是让英国人喝醉的0( 2005年11月25日,在乔治·贝斯特家乡的一家酒吧,纪念他的物品被放在了醒目的吧台上 )

Mr Best的杯酒人生

12月4日,乔治·贝斯特的葬礼在家乡贝尔法斯特举行。他是抱着酒瓶子走向天国的吗?生前他曾说:“在酒、女人、跑车上,我浪费的钱太多了。”贝斯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酗酒,几十年了,酒精早在他去世前就烧坏了他的身体,3年前的肝移植不过让他的躯壳多存在了几年而已。

贝斯特生于1946年,是英国二战后第一位天才球员。他在1963年至1974年期间为曼联效力,共参加474场比赛,进球180个。在他运动生涯的黄金时期,曼联赢得两次联赛冠军和1968年的欧洲杯冠军,成为英格兰最强的俱乐部。贝斯特留着甲壳虫乐队成员的发型,得了个雅号“甲壳虫第五”,还开时装店,自己还设计衣服,成为60年代运动场上的时尚偶像。辉煌没能照亮贝斯特的前路,反倒衬得他内心的黑暗面更黑。他说:“我的进球非常重要,因为其他队员都不能频繁地进球得分。(这种状况让)我无法思考。球队倚赖我,而我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应对这种局面。”他开始喝酒,借此逃避压力。他还赌博,走马灯似的换女朋友。他为数众多的女朋友中有两位当选过英格兰小姐,其中一位新婚不久。在酒吧里贝斯特和她搭上话,就让队友们把她的丈夫灌醉,自己将女郎带到了楼上。

“香槟和花花公子”的生活方式让贝斯特很快堕落成酒鬼,不遵守队规、被降薪、坐冷板凳、被停赛、破产、酒后驾车坐牢、离婚等等厄运找上了他。“当霉运开始后,我情不自禁想摆脱它。于是我又开始喝酒,这样就可以不必去想这些事。厄运、酗酒,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他认为是在曼联这支恶心的球队踢球,而不是要赢得荣誉,让他变得不堪。于是,不到30岁,他就过早地退休了。当他重返球场,已经大腹便便,早就没了加速度。他听到美国观众问“乔治·贝斯特何许人也”,心里百感交集。

2000年3月,贝斯特的肝病恶化。这期间,与他同居多年、27岁的女友决定和他结婚。贝斯特挑选了一家酒馆作为婚礼地点。贝斯特去世前半年,他的第二任妻子阿利克斯·贝斯特出版了自传,里面详尽描述了贝斯特和酒精爱恨交加的生活。贝斯特的母亲也是酒精依赖者,他很爱母亲,全力呵护她;母亲去世后,贝斯特靠酒解忧。他的第二次婚姻充满了暴力,喝醉后他剪掉阿利克斯的头发,打断她的胳膊。阿利克斯无微不至地照料他做完了肝移植手术,以为他能从此和酒瓶绝缘,谁知不久贝斯特又开始酗酒。阿利克斯走遍了家附近的酒馆,央求酒保们别再卖酒给他,别杀了他。可是,酒馆老板愿意招待他,酒馆里的陌生人也乐意请他喝一杯,即便在报纸披露他做过肝移植手术之后。他们很得意,因为可以炫耀:“我请乔治·贝斯特喝了杯酒。”一向善待球迷的贝斯特从不会拒绝此番好意。阿利克斯曾和一些酗酒者交流,得知他们接受过专家、朋友的劝告、帮助。但贝斯特是个极端内向、羞涩的人,从来不愿以面对面的方式处理酗酒问题。2004年,他们离婚。

海外特稿:​发明酒,就是让英国人喝醉的1( 乔治 )

贝斯特说,他最喜欢的电影是《Charlie Bubbles》,尤其喜欢影片的结尾:主人公,一个面对名望方寸大乱的作家,逃进了热气球,割断绳子,“热气球带着他飞上了广阔的蓝天。这个画面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多么干脆的逃避,就这样转过身,背对世上的一切”。酒杯就是贝斯特的热气球。他渴望荣耀,荣耀附带的压力却让他恐惧,于是他想逃避。可是,世上没有给酒鬼提供避难所。避难所只有自己在内心筑建,一砖一瓦,日复一日,一寸一寸修起来。贝斯特应该过的枯燥、按部就班的生活,恰恰不是他想要的。一次,他非常冷静、深思熟虑地说:“我想,我的问题在于我不能得到太多。我总想得到很多,很多,女孩、酒精、成功。”

醉酒带来的狂欢

海外特稿:​发明酒,就是让英国人喝醉的2( 2004年2月,乔治·贝斯特涉嫌酒后驾车,被法院起诉 )

就在贝斯特去世的那一天凌晨,即11月24日零点,英国政府解除了英格兰和威尔士酒馆、餐厅、商店夜间23时以后不准卖酒的禁令(苏格兰早已允许全天卖酒),准许这些场所24小时卖酒。在年轻人的欢呼声中,本来就不是他们偶像的贝斯特是否死于酒精综合症,又有什么关系呢?人总归要死的,酒精狂欢文化仍要继续下去。英国酒文化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正是——狂喝豪饮。中世纪的一条谚语就说了:奥弗涅人唱歌,布列塔尼人写书,英格兰人喝酒。喝醉,是被鼓励的。苏格兰总理杰克·麦康内尔就告诉学生们:“不管怎么说,偶尔醉一回还是不错的。”

英国著名的美食、旅游专栏作家A.A.吉尔在其新作《狂暴的岛屿:探寻英格兰人》中谈到了豪饮文化。一位阿姆斯特丹妓女问他,为什么英国人喝酒总要喝得让旁人害怕?她说,意大利人为酒所陶醉,法国人自命不凡以为自己最懂酒文化,西班牙人傻乎乎地喝,德国人假装喝不醉,荷兰人边喝闷酒边找借口,斯堪的纳维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喝酒于是喝完昏昏睡去。但是,英国人喝得太吓人了。他们成群结队来喝酒,每一次都喝得酩酊大醉,骂骂咧咧,到处撒尿,招猫逗狗,找茬干架,对女人动手动脚,还要赖账。“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海外特稿:​发明酒,就是让英国人喝醉的3( 葬礼前夕,家乡球迷寄托哀思 )

吉尔在书中分析:英国人的个性建立在、也专注于压抑天性。一个英国男人要配备绷带、皮带、补丁、橡皮膏、口罩、苦行僧穿的钢毛衬衣、塑胶内衣,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克制、约束、隐藏天性。醉酒,给了他们打开内心地窖之门、走进黑暗的钥匙。贝斯特就是最好的例子。宿醉,英国人不觉得不好,反倒沾沾自喜。第二天撑着脑袋,呻吟着吃上一大堆早餐,醉酒的人总要为自己能够承受宿醉带来的不适感而自豪。喝醉能让英国人找到友谊、归属感、性爱、欢笑、拥抱、好时光,是他们的雄心、圣杯、上瘾药,所以值得这么做。喝伤胃、耍酒疯、被警察抓进局子,不是个性上的污点,而是英国人的梦想,是一个巨大的快乐,英国人非常、非常乐意去做这种自我腐蚀的、毁灭的、难堪的狂欢行为。喝酒的人,吉尔分为两种:每日必喝者,不喝则已一喝必醉者。

吉尔说的前者喝酒很文雅,后一类成了英国的灾难。他们人数众多,星期五的晚上,挤满了城镇中心的街道,举国同醉长醉不醒。2004年,英国人喝掉10亿瓶葡萄酒。啤酒,喝一加仑太普通,12品脱也不算什么;和各种烈性酒比起来,啤酒又算得了什么?可卡因,成为最常见的下酒小吃。几乎每一桩家庭暴力和暴力犯罪都有酒精做助燃剂,非自愿怀孕、性侵犯有多少是受到酒精的催化就更难统计了。在乡村,不堪深夜骚扰的居民们说,如此浩劫,仿佛9世纪的维京人又一次侵入了英格兰。传统工业城市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出租车上,司机座位安装有防护栏,并贴着告示:醉汉加收20英镑。医院里,每4张病床中就有1张上躺着酒仙,进入21世纪后的4年里,英格兰和威尔士死于酒精综合症的人上升了18.4%。

海外特稿:​发明酒,就是让英国人喝醉的4

大家把酒精狂欢归结于社会缺陷,如家庭破裂、缺少娱乐活动、教育不够、工作机会减少、环境恶化、酒价便宜、醉酒文化的影响等等。但几个世纪来所做的抬高酒价、售酒宵禁、限定烈酒销售种类等措施收效甚微。于是,有人提出了“青春期疗法”。青春期的酗酒是人长大、成熟的一个必经过程,酗酒者心理上一直处于青春期,比如贝斯特,他在长大、变老,却始终没有成熟。对酗酒者,不能压制太多,要像对待叛逆青年那样,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自由恣意妄为,一旦受了伤,自己会吸取教训。社会不能接受这种牺牲,豪饮文化就无法改变。■

酒馆和萨特

海外特稿:​发明酒,就是让英国人喝醉的5( 2005年11月23日凌晨零点30分,在伦敦卡姆登的牛津徽章酒吧里饮酒的人们 )

在罗马人统治时期,英国人喝葡萄酒。萨克逊人入侵则给英国带来了啤酒文化,英国人开始酿造淡色啤酒。由于英国气候阴冷,葡萄的栽培、葡萄酒酿造业再也没有复苏。淡色啤酒比苹果酒、威士忌度数低,更容易搭配食物,是最理想的饮料。最初萨克逊人酿制淡色啤酒不用啤酒花,从14世纪开始,发明了今天的啤酒,酿酒商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起了大型酿酒厂。同步地,豪饮文化兴起。14世纪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感慨说,只要稍有机会,英国人就喝得昏天黑地,宗教节日里“受到敬仰的不是教堂,而是酒馆;人们并不敛心默祷,而是忙于放荡和侮慢”。

从18世纪末期开始,大型酿酒厂开始收购旅店,在其中开设房间向客人推销啤酒,称为Public houses,渐渐演变成今天的酒馆(Pub)。酒馆有温暖的氛围、适中的价格,外带提供食物,成为英国人喜爱的社交场所。由于人们在酒馆里喝醉了难免惹是生非,酒馆成为上流阶层不屑一顾的地方;加上被嗜酒的丈夫冷落的妻子发起禁酒运动,酒馆成为劳动阶层男人聚会的地方。为了照顾广大不识字的顾客,酒馆的招牌没有字,而是一根绑着冬青树枝的木棍。

一战期间,财政大臣说,英国是在和德国、奥地利、酒打仗,酒是首要的敌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禁酒令没能消灭酒馆,酿酒商们反倒花1亿英镑开了更多的酒馆,扩大了顾客群。二战期间,酒馆成为人们的避难所,增加了凝聚力,成为英国人生活的中心。由于物资匮乏,人们减少了饮酒量,有所节制。

二战后,新兴酿酒商挤垮了传统家族型酿酒业,开始把目标瞄向年轻人和女性,传统的中年消费者遭冷落。没有了成熟消费者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坚持,酒馆自然抛弃了社会公德心。他们开辟了专门的花园、包厢,向未成年人卖酒。中产阶级,尤其是年轻人、单身妇女,喝酒的人增多。70年代,烈性酒、葡萄酒的销量急剧上升,父母权威崩溃,年轻一代像祖先那样泡在了酒杯里。到90年代,酗酒又和吸毒联系在了一起。一位学者说,英国之所以产生不了萨特等哲学家,就因为酒馆太多,没有咖啡馆存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