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关键词:不确定·Ambiguity
作者:鲁伊(文 / 鲁伊)
两间黑屋子,一间明确告诉你内有蝎子毒蛇蜘蛛老鼠魑魅魍魉若干,另一间则所有人对其一无所知,如果一定要你进入一间,你会选择哪个?即使没有受过日本恐怖片的熏陶,相信绝大多数人凭本能也会选择前者。不过,要是告诉你,在大脑做出选择的这一转念中,可能隐藏着一个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巨大市场,你相信吗?
至少,美国加州工学院的一个脑神经学研究小组和一些经济学家就对此信之不疑。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实验。桌上放着两摞牌,都是100张。右边的一摞牌50张红色,50张蓝色,左边的一摞则既有红色,也有蓝色,但数目不详。从两摞牌中随意抽取一张,猜它的颜色是红还是蓝,猜对了就能赢得100美元。其实,按照严格的逻辑推理,你不难发现,无论是选择左边的还是右边的,猜对与猜错的几率都是五五开。但实验结果却表明,选右边那摞牌的人远远超过选左边的。而且,如果一定要下注,人们愿意付45美元来赌右边的那摞牌,却只愿意为左边那摞牌付42美元。相差的3美元,源于信息的缺失和不确定,源于人类对这种情况本能的厌恶——虽然,即使知道了这些信息,实际上也并不会对提高猜对的几率起到任何帮助。
在上面的实验中,第一摞牌,代表着风险。如果红色牌和蓝色牌的数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比如,30张红色,70张蓝色,猜中的风险程度也就相应发生了变化。第二摞牌,代表的则是不确定(Ambiguity)。经济学家根据这个实验建立了一个近10年来广为接受的经济模型,那就是,当面临不确定——而不是风险——时,人们倾向于考虑最坏的可能,对未来做出最坏的预测。这种选择并不一定是理性的。一个知名品牌生产的商品贵但却依然比无名小厂的同类商品畅销,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很多时候是对后者的不了解,而并非对产品本身的比较。
经济学上的模型,大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像自然科学问题那样,分出个对错。有趣的是,这个关于不确定性的猜想,这次却得到了脑神经学实验数据肯定的支持。
不久前,加州工学院和依阿华大学的研究小组重复了上面那个著名的经济学实验。不过,纸牌的数目变成了20张,又额外增加了两个问题“2003年11月7日,杜尚别(注:塔吉克斯坦首都)的最高温度超过50华氏度”和“2003年11月7日,纽约的最高温度超过50华氏度”。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对所有接受测试者进行了大脑核磁共振造影。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在面对不确定性的问题——“鬼知道杜尚别在什么地方,气候如何?”——时,大脑中的杏仁核(Amygdala)与眶额叶(orbitofrontal cortex)表现得格外活跃,而纹状体则受到了抑制。而且,整个大脑表现活跃的区域比面对风险做出决定时足足多出了24个,主要集中于颞叶、顶叶和额叶。所有这些都和人面对风险做出决策时的大脑反应区别甚大。实验的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立刻在经济学和神经系统科学两个领域内引起了轰动。
要理解这种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应该先解释几个名词。如果把海马(hippocampus)——大脑中一个形似海马的区域,可不是真的海马,人得上老年性痴呆就是因为这里出了问题——比作记忆之门的话,和它做邻居的杏仁核,就是当之无愧的感情之窗。这个位于大脑底部、杏仁状的结构能够处理人的情绪信息,尤其是那些与危险相关的恐惧、焦虑和痛苦,进而向身体发出指令。此外,它还能根据一些零星信息分析出可能的危险。比如,一根形状和蛇类似的藤条,就会让杏仁核活跃起来。眶额叶则是另外一个有趣的大脑区域。它位于额叶的前部,负责记忆、控制情绪、做出决策以及对未来的回报进行评估,之前的研究还曾经表明,它与药物成瘾密切相关。此外,其他表现活跃的大脑区域,也同人的情绪密切相关。用《科学》论文上的话来说,就是当大脑意识到关键信息缺失这个事实的时候,一下子,情绪——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占了上风。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现代社会的两个重要产业——赌博与保险——都源自于人类对风险的认知。以往,人们一直认为,人在面对风险与不确定时做出的决策是一致的。但新的神经系统科学和经济学研究却推翻了这一点。研究者指出,人们永远无法让自己适应风险,每一次根据风险做出决策,由此获得的收益几率都是稳定的,但不确定却不一样。就像纳什的博弈论所指出的,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人会慢慢学会如何处理信息的缺失和不确定,从而做出最佳的决策。研究者颇为乐观的预测,最先掌握应对不确定之道的人,或许就是明天的保险业巨子或政治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