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空间的建筑设计 ——伊东丰雄横滨高速铁路站设计

作者:方振宁

​放弃空间的建筑设计 ——伊东丰雄横滨高速铁路站设计0

( 整个车站使用了194幅图片,都是由横滨开港资料馆提供并监修 )

横滨摩登再来

纽约的地铁车站暗黑,沉闷得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伦敦的地铁站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着产业革命时代留下来的优雅设计。巴黎的地下铁站满目大幅广告,显然是一个被人看好的地下媒体长廊,东京的地铁站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地下枢纽。而2004年刚刚建成的横滨新高速铁路地铁站,却是建筑家们的杰作。这条新开通的地铁站经过10年的经营,在2004年2月通车。由著名建筑家伊东丰雄(Toyo Ito)设计的元町中华街站,非常出人意料,它像横滨的一本历史和文化简要教科书,展开在来来往往的旅客面前。

新高速铁路线有六个车站,其中四个最有特色,新线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横滨和东京之间的往返时间,从而吸引了大量东京来客。横滨这座日本最早有着开国历史荣光的海港国际城市,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东京的发达,城市魅力大减。由于这些全新开放的地铁站设计,突然让人感到横滨摩登再来。

日本文明开化的要塞元町中华街站位于作为国际都市横滨港的源流——即最早划给外国人居住的元町,这里有闻名的元町商业街,以及在吸引游客方面仅次于东京迪斯尼乐园的中华街,还有临海的山下公园,能够远眺横滨湾和海港的元町丘公园,以及外国人墓地,这些都是著名的观光旅行地,也作为横滨的代名词且国际色彩浓厚。

根据1858年缔结的通商条约规定,凡是进入日本的外国商人只能在元町进行贸易,元町商业街就是从1859年开港到1899年之间,为这些外国商人提供贸易场所而设计的。一百多年以前,从元町到横滨港的道路两旁林立着许多欧美人开的商店,而横滨中华街则是作为中国商人活动的场所繁荣发展,元町商业街则因外国人居住地而昌盛。这个外国商人工作和居住的场所,随着商贸而繁荣起来,横滨成为日本最早的国际化都市,许多最早传入日本的外国文化和职业,都成为横滨历史中光辉的篇章,也是横滨这座国际化城市值得骄傲的资本。

​放弃空间的建筑设计 ——伊东丰雄横滨高速铁路站设计1( 来到这个车站的旅客,可以轻松随意地“阅读”横滨的历史和文化 )

博物馆地铁站

如何让地下铁不仅肩负着交通枢纽的任务,还要让它成为教育和传播的场所,横滨市政当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盛期,决定让著名建筑家们参与设计,本来新高速铁路线预计在5年前竣工,然而由于泡沫经济之后日本经济崩溃,拖到10年之后才完工。

​放弃空间的建筑设计 ——伊东丰雄横滨高速铁路站设计2

伊东丰雄在地铁站竣工之后回忆说:1993年,最初向设计委员会提交方案时,想做“作为博物馆的车站”,意识到“书之车站”,是想把这个车站做成横滨的地理、历史、风俗等汇集成一册的“书”,到今天已经10年了,从实施到完成一直贯穿着这个概念。

伊东丰雄率领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及其协作单位,在设计元町中华街站时,用一米见方的大型白色陶板,将整个地铁站内部巨大的空间铺满,这些陶板使用最新的制造技术,是目前为止技术上能够达到的最大尺寸。将长170米的站台和天顶高10.5米的整个车站布满,共使用了3500块陶板,在这些陶板上烧制了横滨开港以来的街道、风俗、工具以及国民生活的历史图片。来到这个车站的旅客,可以轻松随意地“阅读”横滨的历史和文化,在这个“书之车站”,旅客就像投入到一个历史博物馆的怀抱中。

整个车站使用了194幅图片,都是由横滨开港资料馆提供并监修,这又像是横滨开港资料馆的长期扩大的公开展。特别在车站的进出口部分,以及车站的地上部分,都是由反映从开港时期到现在街道和民众的生活照片连续构成,这样加强了视觉效果和历史的感染力。

两边的站台对面墙壁全部由60幅巨大的连续图片构成展开,这些图片其实是由历史明信片通过电脑扩大制版,然后再烧制到陶板上,那些褪色且经过电脑处理之后不太清晰的照片和色调,正好与一种朦胧的记忆相吻合。白色陶板,黑白图片,淡淡的光,整个车站特别是站台全体都被柔软的调子所包围,而整体则是一种超大公共开放空间的演出。旅客由超高扶手电梯将他们输送到26米的空间中,从地面上那种繁杂的街道印象,突然坠入像水墨画一样的空间中来,好像一场白日梦,这是地上绝对看不到、体会不到的风景,这就是建筑家伊东丰雄最初的设想。

放弃空间、坠入内部

元町中华街站有两个出入口,结构设计相异。从元町街入口进去之后,要乘曲折几道的扶手电梯来到很深、有4层层高的地下,这是因为地铁要从一条河下面通过,然而在电梯的壁面上,连续展现横滨当初接受的外来物品和商贸事业景象,比如日本最早的铁路、大众传媒、职业和设施、食物和海报等。另外一个是通向中华街方向的出入口,这是一条长长的通道,从扶手电梯开始到通道,先后展示“二战”之前横滨中华街的风景,以及横滨浮世绘,然而在出口处的大幅由众多照片拼贴的壁画,是1955年当时中华街、山下公园以及大桥周围的街道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向着元町方面走到尽头向下,电梯把你从有4层层高的位置向下输送,巨大的纵向空间让人震撼,在壁上有着等人大小的明信片上的32位人物,以及战前的元町、山手地区的风景,好像那时的生活状态栩栩如生,设计者极大地利用了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伊东丰雄最初的概念非常明确,而且一反通常的地铁设计,他设想,在暗黑的地下隧道中行走的电车,突然飞入一个明亮的站台,这种瞬间的印象一直留在伊东丰雄的脑海里。从一个很小的入口进入地下空间,以及乘地铁进入站台那种瞬间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从外部向内部移动,而是一种坠入内部的状态。在那种全白的真空中,图片会有一种浮起来的感觉,但不是那种清晰的图像,而是像粗颗粒的黑白电影一样,就是说像进入一个膨胀的白日梦。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建筑家的构思过程,他超越了一般的建筑设计框架,可以说,所有的手段和表现都是为了实现那种坠入内部的感觉。而这种空间的成立异常简单,整个地铁隧道就像将一张白纸卷成一个筒状,你看,就是这么简单,到施工完了为止都一直小心保持这种筒状。关于如何排列图片,伊东丰雄有过一些考虑,他认为就像编辑一本书一样,在入口的地方排列街道和商店风景照片,进入站台之后便是人和物的图片。

说是“书之车站”,但地下铁是一种交通空间,因此人们不会在里面长时间停留,这也是它的不可思议之所在。观众不可能停下来像我们通常那样去读“书”,因此“书之车站”主要以图为主,伊东丰雄注意到人虽然是一种流动状态。他希望这个车站给人一种真空白日梦的感觉,在这里有着伊东丰雄所一贯追求的真实化的虚拟(actualisation of virtual),伊东丰雄想确保的只是一种余白。

伊东丰雄说,1976年他在做“中野本町之家”时,考虑的只是如何设计好内部空间,然而现在的伊东丰雄,头脑中一直在排除“空间”的概念,因为如果无意识地使用空间这个概念,就会坠入既成“建筑”的框架之中。那么,今天的伊东丰雄所设计的元町中华街站,是一次放弃空间的成功个案。■